台文戰線聯盟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必須到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很多年才有台灣意識?以前背那麼多的中國人名、地名有甚麼用?

●第一線教師瑣憶●
【題目】為什麼現在年輕人必須到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很多年才有台灣意識?以前背那麼多的中國人名、地名有甚麼用?
◎宋澤萊
(來自一篇對宋澤萊的訪問稿﹝再增添﹞):
妳提到現在年輕人必須到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很多年才有台灣意識,這是很平常的事。因為大學之前,教育環境使年輕人培養不起來臺灣意識。
臺灣意識能否能在台灣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身上產生,或者說能產生其他甚麼樣的意識,乃由複雜的諸多因素所構成;不過與中學學校教育內容一定最有關係,因為國民學校教育很重大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專門灌輸學生﹝年輕人﹞種種意識的。可以說有甚麼樣的教育,就有甚麼樣的意識。
我先談談高中的歷史教材內容與國文指考內容做為樣本,由小觀大,用數據來看看臺灣學生在經過普遍的12年國教後會產生甚麼樣的意識,請不要害怕!
先看高中歷史課本與考試內容:
臺灣高中歷史課本教材有幾10年的時間裡,臺灣史都併在中國史裡講授,份量可能不及中國史的10分之一。2003年,在升大學的指考歷史試題裡,中國史總共出了20題,臺灣史只出了2題,在教育部的眼裡,中國史的重要性是臺灣史的10倍。
簡言之,從1954年起,有了省辦高中以來,到了2003年,49年裡幾乎等於沒有臺灣史的存在,有的話也微乎其微,不占比例!也就是說在那過去的49年裡的高中教材與考試裡幾乎不讓高中學生知道400年來,臺灣人到底發生甚麼重大的事情,也就是幾乎不讓高中生清楚知道臺灣人在島上是怎麼活過來的。
臺灣史的高中教材數量發生重大變化是在2006年時,這一年開始實施《95暫綱》,臺灣史首次獨立成一冊,脫離中國史範圍單獨向學生講授;而中國史也縮簡成為一冊。不過臺灣史只講授一個學期,中國史則講授一個半學期,中國史仍然戰勝臺灣史。因此,在2006年的升大學指考,中國史出了15題,臺灣史出了9題,在教育部的眼光中,中國史的重要性是臺灣史的的1.66倍;在去年2021年的指考,中國史出了11題,臺灣史出了7題,在教育部的眼光中,中國史的重要性是臺灣史的1.57倍。總之,臺灣史的重要性仍然無法與中國史並駕齊驅!
再看高中國文科去年2021年指考試題,全部總共出了42題,古典文學占了26題。顯然教育部認為文言文還是比白話文重要。在26題的古典文學中,有25題的內容來自中國古人所寫的文言文;只有一題是臺灣古人所寫的文言文﹝日治鹿港人洪棄生寫的﹞,顯然教育部認為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性是臺灣古典文學的25倍,真是令人震驚!也就是說,高中生幾乎不曉得至少有250年以上,臺灣人的先祖在浩瀚的文言文世界裡曾想到甚麼、說到甚麼、寫到甚麼或者看到甚麼。
高中情況如此,國中情況應該相差不遠。以這種情況來說,要培養中學生具有中國意識當然有如舉起一根羽毛,瞬間可以完成;至於想要培養臺灣意識,那就有如舉起一座高山,只能望而興嘆!
因此,到了大學,由於不再由教育部規範學生必須要念的教材,本來在國中、高中固定培養起來的中國意識與固定培養不起來的臺灣意識就繼續延續下去,如此經過四年。學生若真要有臺灣意識的話,就非得要等到大學畢業,來到社會工作,由自己來慢慢培養不可;能不能成為具有臺灣意識的人,那就得靠自己的本事和因緣聚會了!
現在再來談談國中歷史教材。
回想1968年以前,國中歷史教學以4個學期探討中國史、2個學期為外國史,每週上2節課。臺灣史一點點,夾在中國現代史裡講授。臺灣史微不足道。講授與不講授都一樣。
1968年以後,也差不多是這樣,只是國三外國史授課時數被砍了一半。
我記得,台灣的國中歷史教材在1988年李登輝當總統執政後也才開始有一點點改變,鄉土教材〔其實就是臺灣史、地、公民教材〕逐漸出現在學校中,還記得彰化教育局曾叫我編了一本《彰化縣鄉土教材》,印行了2萬本發送給每個小學、中學,當時我請了一些老師來寫地理、公民教材,當中就有我寫親手寫的《彰化史》。
由1994年起,國一開始全面教授台灣史,卻一周只有一節課。以後,國一教台灣史、國二教中國史、國三教外國史。
2019年,〈108課綱〉上路,新課本的《領綱》已經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講授,變成國一念台灣史、國二念東亞史、國三念世界史。我想這樣是比較健康的,但是每周只有一堂的歷史課,距離要培養臺灣意識,我相信還是很遠的。
在妳2006年左右念國中時,中國教材還是比台灣教材多;尤其是國文教科書,大半都還是中國教材。國文老師也很頑固,常不屑課本中的台灣文學作家作品,認為台灣人的文章沒有甚麼好教,寧願叫學生去背中國古文。這麼一來,台灣意識就難以在國中生身上看到,學生都還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敢明說自己是台灣人。再經過中國意識的高中教育、大學教育。差不多要到大學畢業之後,才會產生台灣意識,說自己是台灣人。以我的女兒來說,他也要遲到大學畢業後,恰巧在2014年發生了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才意識到台灣前途堪憂,那時她才有了台灣意識,介入了政治運動,開始幫人助選,這都是很普遍的現象。
我在學校教歷史時,事實上是比較注重西洋史和台灣史。我並不要求學生多念中國史,因為反來覆去都是哪個代帶取代哪個朝代,很無聊,也和生活扯不上多大的關係。西洋史與台灣史就比較精彩,能與我們當前的新生活、新思想產生現實上的對應,所以我就講得比較仔細。
回想國中課本在還沒有單獨的台灣史出現以前,台灣史教材很少,但還是有片段的台灣歷史混在中國史裡。比如儘管李登輝早期當總統時代,國中的中國歷史課本把戰後台灣當代史部分稱為「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夾在中國史裡,歌頌國民黨「偉大的」的事功;但事實上就是台灣現代史,老師還是有權可以補充更多臺灣教材,這要看老師是不是有台灣意識來決定。壞的是,以我還在任教時的福興國中來說,有台灣意識的歷史老師很少,導致比較缺乏台灣歷史的知識,他們都是中國意識者,對中國史比較有研究。這麼一來,要帶給學生台灣意識就顯得困難。這種現象現在應該改進不少,因為新歷史課本教材使得新一代歷史老師已經不可能再忽視台灣歷史了。
我認為現在最需要改革的是在國、高中的國文教材方面,是否應該考慮有一本專屬台灣文學的課本從國文課本中獨立出來,是首先必須思考的問題。另外就是國文老師也要努力,他們恐怕都還不知道台灣古典文學有多麼博大精深,總共有多少了不起的作家,甚至根本上從來都還沒有讀過任何一本古典或現代台灣文學史。
【深夜小聽歌】
讓我們來想像秋天!
一首優美的秋光鋼琴曲!

檢視次數: 95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