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巴黎畫派 (Ecole de Paris) 雖然在美術史經常被提起,但要指出是那個時代,有哪些畫家卻十分混沌不明。據1967年「法國近代繪畫展」目錄所載,巴黎畫派這個名詞產生於1928年,那一年的巴黎在歌劇街知名的畫廊「Galerie de la Renaissance」的主導下舉辦了盛大的巴黎畫派展覽會。

 

巴黎畫派的特徵是由國外來到巴黎的畫家特別多,荷蘭的凡東榮(Van Dongen)、西班牙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凡‧葛利斯(Juan Gris)、波蘭的奇斯林(Moise Kisling)、保加利亞的巴斯欽(Jules Pas cin)、俄羅斯的夏卡爾(Marc Chagall)、蘇汀(Chaim Sutin)、義大利的莫迪里安尼(Modigliani)、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馬利歐(Mario)、瑞士的波夏爾(Bosshard)、愛爾蘭的喬治(Goerg)等都聚集巴黎。貝爾納‧多里瓦(Bernard Dorival)在1961年出版的《巴黎畫派》中以席涅克(Paul Signac)、馬蒂斯(Matisse) 為先驅,而且包含立體主義(cubism)、野獸派(fauvism)、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三大潮流。克萊斯佩勒 (Jean Paul Crespelle)所謂的「偉大時代下的蒙帕那斯」(Montparnasse in Grand Epoque)即意指1905—1930年代,而當時的巴黎是世界的現代文化首都。

 

克萊斯佩勒曾說:「『巴黎畫派』擁有自己的”大學”和”實驗室”,它們是指位於瓦文十字路口(Carrefour Vavin) 附近幾間咖啡屋和十四區各處的『藝術家村』。」那時與蒙帕那斯大道與哈士白大道(boulevard Raspail)相接的瓦文十字路口有多摩(La Dome)、圓亭(La Rotonde)及圓頂(La Coupole)等知名咖啡廳,而這些咖啡廳正是各路畫家、詩人聚會的地方。

 

在多摩與圓亭,可以常見莫迪里安尼、奇斯林、查德金(Ossip Zadkine)、藤田嗣治、巴斯金等畫家、雅可伯(Max Jacob)、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薩爾門(Andre Salmon)、尚‧考克多(Jean Cocteau)、哈迪格(Raymond Radiguet)、布赫東(Andre Breton)、艾呂雅(Paul Eluard)等詩人們聚集於此;革命家列寧(Vladimir Lenin)、托洛斯基(Leon Trotsky)也出現在此;圓亭在1925年在其西面開了分店,那是海明威與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逗留地。

 

圓頂在多摩西側,在1927年開店,畢卡索、奇斯林、布赫東等人常聚集於此。二戰之後的沙特(Jean-Paul Sartre)等存在主義作家也常在這裡出現。而位於皇家港(Port Royal)的丁香園(La Closerie des Lilas)是蒙帕那斯藝術咖啡廳的先驅,在此可看到阿波里奈爾及畢卡索。

 

『藝術家村』有蜂之巢(La Ruche)、Cite Falguiere、Cite Du Maine等。莫迪里安尼、藤田嗣治、蘇汀等人的工作室在 Cite Falguiere,Cite Du Maine在稍微東邊之處,而著名的蜂之巢在但澤街(Danzig),夏卡爾、查德金、阿奇賓科(Alexander Archipenko)、勒澤(Fermand Leger)等在此有畫室,蘇汀及莫迪里安尼也常寄宿於此。

 

這棟成為巴黎畫派畫家門留宿的圓形建物「蜂之巢」,在1900年改建成萬國博覽會的葡萄酒展覽館,此乃出自艾菲爾鐵塔的亞歷山大‧艾菲爾(Alexandre Gustave  Eiffel)之手。雕刻家阿佛瑞德‧布歇(Alfred Boucher)以那裡為中心,蓋了一百四十間畫室,便宜租給貧窮的藝術家,因此來自世界各國畫家嚮往巴黎,他們紛紛前往蜂巢借住,其中以東歐人居多,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曾借宿於此,他說東歐與俄羅斯的畫家一面喝茶,一面懷念家鄉。「蜂之巢」的隔壁是屠宰場,畫家常與工人一起喝酒買醉,無庸置疑的,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蘇汀畫裡”屠宰場”的畫面。

 

莫迪里安尼和蘇汀的貧困眾所皆知,莫迪里安尼1920在年病逝,年僅三十五歲,許多人在一貧如洗的時代進入二0年代,其中有幾位畫家爆紅,畢卡索、奇斯林、藤田、凡東榮都功成名就。一戰之後的收藏家讓美術界蒙惠,在蒙帕那斯屋頂閣樓的曠世傑作傳奇,最是吸引人。蘇汀的作品也在 Albert Burns的收藏下,告別遊民般的生活。

 

相對於以蒙帕那斯為中心塞納河左岸的藝術家生活,右岸則是超現實主義的勢力範圍。布赫東 (Andre Breton)、培瑞(Benjamin Peret)、艾呂雅(Paul Eluard)、阿拉貢(Louis Aragon)等人對左岸有些不屑,超現實主義進入左岸是1925年以後的事,他們聚集在歌劇院的巷弄裡。協和廣場往北有間「屋頂上的牡牛」(Le Boeuf Sur le Toit)的酒吧餐廳,這也是二0年代場景不能遺忘的地方。尚‧考克多、Picasso、瑪莉‧羅蘭珊(Marie Laurencin)、雷蒙‧哈迪格、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艾力克‧薩蒂(Erik Satie)、狄亞基列夫(Diaghilev)及其俄羅斯芭蕾舞團,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曼‧雷 (Man Ray)等常光臨此店。 在畫家與詩人比鄰而坐的咖啡店文化中,發展出不同形式的共事合作關係,狄亞基列夫的舞團有尼金斯基(Nijinsky)及馬先尼(Leonid Massine)的舞者,還有巴斯克(Leon Bask), 畢卡索及魯奧 (George Roualt)的舞台設計,史特拉文斯基的音樂,香奈兒的服裝,這些統合的藝術表現成就輝煌燦爛二0年代的巴黎。  這些徘徊不去的魂魄至今猶守護著塞納河的左右兩岸。

 

有空將繼續書寫在二0年代贊助藝術家、詩人的女性群像、妝點巴黎的著名書店、以及曼‧雷攝影機下的女姓風采,及奇斯林、巴斯金等人筆下所創造出巴黎令人目眩神迷的繽紛世界。

Nancy Cunar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o4CM0d8dI4

Coco Chane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COkXRdXQng

檢視次數: 4203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