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再論高中古典詩文必須全部選錄有關台灣的書寫! ——論無人能及的、壯美的台灣古典散文:〈望玉山記〉!

  • 巍大、壯麗、優美的台灣

【題目】再論高中古典詩文必須全部選錄有關台灣的書寫!

——論無人能及的、壯美的台灣古典散文:〈望玉山記〉!

◎宋澤萊

前言:我們來看一篇描寫台灣山脈的古典散文,這是98課綱特別規定必須收入高中國文課本的一篇文章,所以已經有許多高中生閱讀到這一篇古典散文。

這是一篇描述玉山外貌的一篇散文。為了避免主觀,筆者不打算親自翻譯這篇散文。恰巧在網路上已經有人做了翻譯,我把它轉貼在底下,由這篇文章,我們就能看到古典散文作家筆下的玉山描述是如何壯美,這種壯美超越了大多數古典散文家對於中國山脈的描述,乃是古典散文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一篇山脈的偉大描述。

從這篇對玉山的描述,我們就知道高中的古典詩文不必一定需要選錄描寫中國山川的散文,因為選錄描寫台灣山川的散文已經足夠!

請仔細看底下的文言文與翻譯:

●●●

〈望玉山記〉

◎清朝前期散文家‧陳夢林

玉山之名莫知於何始,不接人境,遠障諸羅邑治,去治莫知幾何里。或曰:山之麓有溫泉;或曰:山北與水沙連內山錯,山南之水達於八掌溪。然自有諸羅以來,未聞有躡屩登之者。山之見恆於冬日,數刻而止。予自秋七月至邑,越半歲矣。問玉山,輒指大武巒山後煙雲以對,且曰:「是不可以有意遇之。」

臘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宇清澈,日與山射,晶瑩耀目,如雪、如冰、如飛瀑、如舖練、如截肪。顧昔之命名者,弗取玉韞於石,生而素質,美在其中而光輝發越於外耶?臺北少石,獨萃茲山,山海之精,醞釀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於韜光而自匿也。山莊嚴瑰偉,三峰並列,大可盡護邑後諸山,而高出乎其半。中峰尤聳,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微間以青,注目瞪視,依然純白,俄而片雲飛墮中峰之頂,下垂及腰,橫斜入右,於是峰之三頓失其二。游絲徐引諸左,自下而上,直與天接。雲薄於紙,三峰勾股摩盪,隱隱如紗籠香篆中。微風忽起,影散雲流,蕩歸烏有,皎潔光鮮,軒豁呈露。蓋瞬息間而變幻不一,開闔者再焉,過午則盡封不見。

以予所見聞天下名山多矣,嵩、少、衡、華、天臺、雁蕩、武夷之勝,徵奇涉怪,極巍峨、窮幽渺,然人跡可到;泰山觸石、匡廬山帶皆緣雨生雲,黎母五峰晝見朝隱,不過疊翠排空,幻形朝暮,如此地之內山,歛鍔乎雲端,壯觀乎海外而已。豈若茲山之醇精凝結,磨湼不加,恥太璞之雕琢,謝草木之榮華?江上之青,無能方其色相;西山之白,莫得比其堅貞。阻絕乎人力舟車,縹緲乎重溟千嶺。同豹隱之遠害,擇霧以居;類龍德之正中,非時不見。大賢君子欲從之而末由,羽客緇流徒企瞻而生羨。是寰海內外,獨茲山之玉立乎天表,類有道知幾之士,超異乎等倫,不予人以易窺,可望而不可即也。

【譯】

玉山的名字不知從何時開始?它地處幽僻,山下無人居住,遠遠地護衛著諸羅縣(嘉義縣)官署所在地;距離縣治亦不知有多少里?有人說:「玉山山腳下有溫泉!」有人說:「玉山北面與日月潭附近的群山參差交錯,玉山南邊的溪水一直流入八掌溪。」但是自從有諸羅縣以來,卻不曾聽說有人穿著草鞋登上玉山的。而玉山山頭的出現,也常常僅止於冬天的某些時候。我從秋天七月到諸羅縣,至今已超過半年了,問人玉山在那兒?每每得到的回應就是跟我指著大武群山後面那一片煙雲瀰漫的地方;而且還說:「要看玉山呀!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農曆十二月十六,客棧的人跑來告訴我:「玉山出現了,可以看見玉山了!」當時將近中午,風靜悄悄地,空氣中沒有任何塵埃,天地間一片清澈乾淨,日光被玉山反射出來,明亮透澈,光彩逼眼,那潔白的光亮像雪、像冰、像急流飛奔的瀑布、像一匹鋪展開來極柔軟潔白的絲綢、像剛被劃切割開的潤白脂肪。我反覆思考著前人命名為「玉山」的原因,難道不是取其美玉蘊藏於石中,天性本質素樸潔白,內在美好而光彩發揚散耀於外嗎?北臺灣地區鮮少奇石,而山海之精華獨獨聚集在這座山上,經長時間醞釀蓄積而成這山石如玉的形象,自是不願讓人親近狎弄,應當是希望能收斂光芒,故而隱匿自身,讓人不輕易遇見的吧!山的形狀莊嚴瑰麗又高峻,三座山峰並列,大到足可以完全護翼其後群山,而且高出群山的一半。中峰特別高聳,旁邊的兩座山峰,好似護衛在它的兩側,而兩座山峰之間的塌陷處,略微間雜了一些青色,而當我專注地瞪眼直視後,卻發現它仍然是一片純白。不久,有一抹雲飛了下來,停在中峰的峰頂,又向下墜到山腰,接著橫向斜入右邊,玉山三峰立刻消失了兩座。而後雲絲慢慢伸長飄到左邊,由下往上,飄向天空與藍天相接。雲比紙更薄,在三峰之間來回飄動拂摩,朦朦朧朧,彷彿薄紗籠罩著裊裊而升的篆文般的煙縷。忽然間微風吹拂,雲散煙消,一切歸於空無,而皎潔光亮的玉山豁然朗現。大概來看,轉瞬之間變化不一,一再瑣入雲海後又豁然朗現。過了中午之後,雲才全然遮蔽了玉山,而再也看不見。

憑我的經驗,所見聞過的天下名山十分之多。嵩山、少室山、衡山、華山、天台山、雁蕩山、武夷山的美景,奇特怪偉,極其高聳,極其幽深隱密,但是人卻可以到達。泰山(石山)、匡廬山群皆因雨而雲氣繚繞;廣東的黎母五峰白天顯現早晨隱沒,僅僅是碧巒凌空層疊,早晚隨著雲霧變幻,只像這地區最高的山崖出沒於雲端,於海外觀之,覺得壯觀罷了。那裡能像這玉山凝聚了質樸純淨的本性,不加任何雕琢砥礪,以雕琢為恥,拒絕草木茂盛之雕飾呢?大江上的青綠,沒法而和它的景色相比;西山上的雪白,比不上它的堅貞。人力舟車無法到達,高遠隱忽於洋洋大海和崇山峻嶺之間。如同豹一般隱居山林以遠離災害,選擇雲霧繚繞之處居住;像龍擁有君子德行般,堅守正中之道,不是對的時機決不顯現。賢能的君子想要追隨它卻無法可及;道士僧徒僅能企盼而心生羨慕。此天地之間,獨此玉山能峻拔聳立於天邊,似修行有道而能預知事情細微徵兆的能人,遠遠超出同輩太多,讓人無法輕易窺見其奧妙,而只能遠望讚嘆卻無法接近啊!

【轉載自網路《高中國文學習網》,翻譯略改】

●●●

陳夢林(1664年-1739年),字少林,福建省漳州人,乃是漳浦縣的監生,與周鍾瑄、阮蔡文被稱為「諸羅三賢」,是一位與藍鼎元、莊亨陽齊名的漳州學者。人們稱他為「漳之奇男子」。他年少發憤讀書,留心經事濟世,習有兵法策事。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陳夢林遊學黔中,考試生員名列第一,黔州知州黃虞庵特別推薦他入太學學習。五十年,黃虞庵任福建巡撫,找來陳夢林人署幫忙辦事。五十五年(1716),諸羅知縣周鐘瑄延請陳夢林到台灣編修《諸羅縣志》,因此有機會來到台灣。之後,費時八個月的編纂,《諸羅縣志》終於完成,全書共十五萬言,志有十二,即:封城志、規制志、秩官志、祀典志、學校志、賦役志、兵防志、風俗志、人物誌、物產志、藝文志和雜記志,及形勝、海道、水陸防汛、漢俗、番俗等四十七目,為臺灣文化史上留下一曲不朽的篇章。康熙六十年(1721),陳夢林在總兵藍廷珍軍中為謀士,參贊軍情,因朱一貴事件,隨著軍隊來台後返回大陸。雍正元年(1723)又來到臺灣幾個月,著《臺灣後遊草》一書。乾隆四年(1739),他告別人世。

陳夢林可以說是一個知台者,他為了編修《諸羅縣志》,來到台灣後遍遊縣境,輾轉於臺灣沿海、山地和平原,對於現在臺灣基隆到嘉義間的描述,散布於《諸羅縣志》各卷。他所見到的台灣可以說是第一手資料,有一種親臨性,沒有人可以隨便否認他所記載的真實性。

在他所寫的這篇〈望玉山記〉,他很明顯地告訴我們中國一般山脈的有限性,包括嵩山、少室山、衡山、華山、天台山、雁蕩山、武夷山、泰山、黎母五峰的高廣、美麗皆不如玉山,因為那些山都甚為低矮,人蹟可到,毫無玄奇;只有玉山是不可企及的、聳立天邊的。

的確,像「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泰山海拔只有1533米左右,與台灣中部的溪頭風景區的高度相當,實在距離玉山的3952米甚遠,談不上要與玉山做比較。

可嘆的是,台灣的古典文學研究者很少人真能知道那些描述台灣山脈散文的壯麗和神秘,他們反而把描述中國山脈的〈登泰山記〉、〈遊褒禪山〔華山〕〉、〈始得西山宴遊記〉……這些散文蒐羅在課本裡,要學生誦讀。卻不知道這些山脈平凡無奇,並無足觀,只是一批文人用盡修辭,胡說一番罷了。甚至由於山勢低矮無足描述,大半作家只好轉而書寫山裡的亂石怪岩、亭台曲徑,用來充當篇幅。某些散文家還不知羞恥描述他們如何在山裡大肆宴客、喝酒作樂、不醉不歸的種種醜態,用來表示豪放,卻不知道只是更加喪盡文人的臉面,無聊透頂而已!

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沒有更高的山脈可以描寫,不過那些山脈〔比如說天山〕都在邊疆,遠離中原,古人偶而路過,也會寫到那些山脈,但是要認真描寫卻少之又少。

台灣人應該要懂得珍惜自己古典文學裡的山川描述,因為這些古文都是真正壯麗、優美的,具有永垂不朽的價值!

【深夜小聽歌】

壯麗、神秘的玉山!

請聽看玉山縮時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VWw-K_PzTE&fbclid=IwAR0XDAmR9Z...

 

 

檢視次數: 2226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