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囹圄桎梏 柯柏榮健筆為台文
獲教育部「台灣閩客文學獎」台語詩首獎
今年1月8日,教育部公布「台灣閩客文學獎」得獎名單。本土詩人柯柏榮頓時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因為他得了社會組台語詩的首獎,而且他還是具有「更生人」的背景,得獎作品〈監獄速寫〉又是以三行詩的形式抒寫獄中所見所聞。在多重因素的交會下,讓一向是「小眾」市場的台文詩人,頓時成了「大眾」矚目的焦點。
感激恩師黃南海
深究柯柏榮的創作歷程,得獎絕非偶然。2003年還在獄中時,他就投入台文的創作,前前後後已拿下9座文學獎,教育部今年給他的首獎,剛好是第10座,可謂「十」至名歸。
回首創作歷程,柯柏榮說第一個要感謝他一輩子的「恩人」黃南海老師。黃南海是柯柏榮在南監服刑時的合唱團老師,喜歡唱歌的柯柏榮跟黃老師學了許多台灣歌謠及台灣藝術歌曲,在學習咬字與聲韻過程中認識了台語之美,加深了他對台文的興趣。他開始買了台語字典,學習台文的書寫。後來看到《島鄉台語文學》(陳金順主編)後,他發現台語文竟然可以書寫得如此優美,更激起他創作的慾望。
「模仿」是「創作」的起步,柯柏榮也不例外。他透過大量閱讀走進台文創作的世界,有了作品,自然希望有機會發表,初期他經常向《海翁台文雜誌》及《台灣教會公報》投稿,由於刊登率極高,台文界慢慢知道「這號人物」,許多從未謀面的台文界前輩,如黃勁連、方耀乾及陳金順等人也主動寫信給他鼓勵,甚至寄書給他,讓他更有機會體會到台灣社會台文創作的潛在能量。
台文界前輩鼓勵
外界的鼓勵無形中也增添了柯柏榮的創作動力與學習意志。早期,台文的書寫形式仍非常混亂,有人主張全用漢字、有人是全羅派(全用羅馬拼音),也有漢羅混合的表達方式。柯柏榮說他在獄中用自修的方式,「三種都學」,直至教育部確定採用台灣羅馬字的書寫方式,他就開始採取台羅的書寫形式。師大台文所所長李勤岸形容說他「袂固執,有時代感」,可以跟上教育部整合羅馬字與漢字的腳步。
除了文字的形式外,創作的呈現仍是思考的延伸。柯柏榮表示,由於他早期根本沒有華文創作的背景,因此不會受到傳統中文教育的「制約」,以台語思考可以直接轉化為文字,寫來也十分順手。
持續創作 得獎無數
持續不輟的創作,讓柯柏榮逐漸摸索台文世界的堂奧,2005年拿下生平第一座文學獎──府城文學獎,受到這樣的肯定,最高興的莫過於他的母親。柯柏榮表示,雖然在獄中得到不少文學獎的肯定,但他始終無法親自受獎,05年贏得府城文學獎,是柯柏榮第一次獲獎,由母親代他領獎,從此之後母親就成了領獎的常客,當然他也因此間接向母親證明,「兒子從此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不過,有一次特別的領獎經驗,是柯柏榮在2006年獲選海翁文學獎,主辦單位代表人蔡金安主動向獄方申請,率領黃勁連、陳明仁等台文前輩到獄中頒獎給他。
不只得獎連連,柯柏榮在服刑期間還出版了第一本台語詩集──《娘仔豆的春天》(2007年8月,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兩年之後,柯柏榮又出版了《赤崁樓的情批》。李勤岸在第二本書的序言除了稱讚柯柏榮驚人的創作量外,在作品品質方面,則稱柯「已經出師啊!」
嘆台語文學不受重視
談到台語文學,柯柏榮有滿腹的「不甘」和「怨嘆」。他感慨地說,台文創作至今仍被視為「邊陲」與「小眾」。全國性的文學大獎仍是「華文掛帥」,因為,聘請的評審許多可能都沒有台文閱讀能力,也沒有台文創作經驗,這些評審如何評定參賽的台文作品呢?因此,台文的作品總是沒法躋入全國性的文學大獎。
雖然「大環境不佳」,未來,柯柏榮絕對不會在台文創作領域上消失。在獄中就下定決心成為業餘作家的柯柏榮自有一幅寫作藍圖,他表示,未來除了新詩、散文創作之外,也希望嘗試小說創作。台文界前輩陳明仁就曾經當面鼓勵他試著寫小說。至於創作的題材,仍會以關心弱勢的方向前進,他將繼續以一支筆為這些「殘缺的生命」發聲。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