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波特萊爾

馬拉美

魏倫(painted by 顧爾培 Coubert)

法國象徵派詩與歌曲

波特萊爾(Baudelaire 1821-1867)、魏倫(Verlaine 1844-1896)、瑪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 等被稱為法國的象徵派詩人。杜帕克(Henri Duparc 1848-1933)、佛瑞(Gabriel Faure1845-1924)、德步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布雷茲(Pierre Boulez 1925-)等人根據他們的詩譜成不少動人的歌曲,而這些歌曲也成為文學與音樂結合的諸多成果之一。

杜帕克曾根據波特萊爾的詩譜成「旅程的誘惑」 及「前世」(My Earlier Life),由潘瑟拉演唱的這些歌曲相當令人著迷。在一八五五年所發表的「旅程的誘惑」 是波特萊爾所有詩篇中最著名的一首:

旅程的誘惑
波特萊爾 (英譯 William A. Sigler) (中譯 Catherine Yen)

(第一節)
我的妹妹,我的孩子
在遠離的歲月裡
想望故鄉相聚的甜蜜時光
我們生活著、嘆息著
相愛至死,在那神似你音容笑貌的故鄉
陰霾的天空
籠罩著薄霧
像你的眼睛
在它的深處閃爍著光芒
以其神秘、深邃的誘惑傾注我心

這一切就是秩序與美
是寧靜、耽溺與奢華

The Invitation to the Voyage
by Charles Baudelair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William A. Sigler)

(First section):
My sister, my child
Imagine, exiled,
The sweetness, of being there, we two!
To live and to sigh,
To love and to die,
In the land that mirrors you!
The misted haze
Of its clouded days
Has the same charm to my mind,
As Mysterious,
As your traitorous
Eys, behind glittering blinds.

There everything’s order and beauty,
Calm, voluptuousness, and luxury.

以上是波特萊爾詩三節中的第一節,各節之後均以「這一切就是秩序與美,是寧靜、耽溺與奢華。」的副句作結尾。波特萊爾的思考、感覺與美學精妙並完整地在詩中呈現。杜帕克為此詩譜曲是在一八七O年,而波特萊爾卻早在一八六七年去世。

杜帕克引用原詩中的第一節與第三節譜曲,在晶瑩剔透的鋼琴伴奏下,其反覆的轉調與逐漸上升的樂音中,呈現悠揚的韻味。

而魏倫與佛瑞之間的關係也許不比波特萊爾與杜帕克的關係來得緊密,但其心靈之感應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佛瑞本人所寫的最早的一首歌曲,是十五歲時根據雨果(Victor Hugo)的詩所譜成的「蝴蝶與花」,後來他仍為雨果、戈迭耶、波特萊爾的詩譜曲,但直到他接觸了魏倫的詩以後,其歌曲創作的才華才充分發揮出來。

佛瑞首度以魏倫的詩譜成的歌曲是一八八七年作曲的「月光」,此曲與原詩的呼應渾然天成,「月光」的原詩如下:

月光
保羅.魏倫 (英譯 C.F. Maclntyre) (中譯 Catherine Yen )

你的靈魂像畫家筆下的風景
欲引人進入幻異之鄉的魅惑面具
一面彈奏魯特琴,一面舞著
在詭譎的喬裝下
微帶傷感行過
他們盡以小調唱出,仿彿
勝利的愛情,生命中不經意的恩寵
不相信這眼前的幸福
他們的歌聲融入這一片祥和的夜色中
在淒美、清明的月光下
林間小鳥悄然入夢
雕像那端,優美的噴泉依稀嗚咽著它的狂喜


Moonlight
by Paul Verlain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C.F. Maclntyre)

Your soul is like a painter’s landscape where
Charming masks in shepherd mummeries
Are playing lutes and dancing with an air
Of being sad in their fantastic guise
Even while they sing, all in a minor key,
Of love triumphant and life’s careless boon,
They seem in doubt of their felicity
Their song melts in the calm light of the moon,
The lovely melancholy light that sets,
The little birds to dreaming in the tree
And among the statues makes the jets
Of slender fountains sob with ecstasy.

此詩收錄在一八六九年魏倫所出版的第二本詩集「華宴」中,詩中,魏倫將他第一本詩集「土星人之歌」裡所呈現的高蹈骨架溶入了富有音樂性的透明與抒情中。

德步西也曾根據此詩譜成樂曲,一八一九年收錄在他的「華宴第一集」中發表。佛瑞是引領進入印象派音樂的大師,他銓釋的魏倫比德步西多了一份微妙的陰影 (shadowy)效果,以這點來說,德步西的歌曲就比佛瑞的少了分味道--少了魏倫特有的意識與感覺朦朧的趣味性。

在佛瑞以魏倫的詩譜成歌曲的尚有"監獄" (Mes Prisons),據說魏倫以手槍射傷青年詩人蘭波(Rimbaud 1854-1891)之後,在獄中服刑兩年期間寫下 "蒼穹在屋頂彼端" 這首詩:

蒼穹在屋頂彼端
保羅.魏倫 (英譯 Gertrude Hall ) (中譯 Catherine Yen )


蒼穹在屋頂彼端露出笑臉
如此寧靜
樹伸出屋頂彼端
綠葉款款搖擺

教堂的鐘聲在無風的天際
悠揚傳開
雲雀飛翔於高空
不停地歌唱

神啊!真樸的人生
如此甜蜜
聽那群眾和平的聲音
來自街頭

你做了甚麼? 為何在燦陽下哭泣
告訴我,你如此年輕
為何你要如此悲傷
究竟你做了甚麼?


The Sky-Blue Smiles Above the Roof
by Paul Verlain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Gertrude Hall)

The sky-blue smiles above the roof
Its tenderest;
A green tree rears above the roof
Its waving crest.

The church-bell in the windless sky
Peaceably rings,
A skylark soaring in the sky
Endlessly sings.

My God, my God, all life is there,
Simple and sweet;
The soothing bee-hive murmur there
Comes from the street!

What have you done, O you that weep
In the glad sun,--
Say, with your youth, you man that weep,
What have you done?

佛瑞把詩中真誠的悔悟之念, 對自然靈妙與人生的依戀之情 巧妙地化成音樂.


然而,德步西所詮釋的馬拉美則表現出完美的境界,一九一三年,他為馬拉美的三首詩作曲,其一為「傾吐」,此詩是馬拉美擺脫波特萊爾風格的早期作品,含有純粹的觀念性及微帶陰影的感官性,德步西所呈現的馬拉美即承如馬拉美所說:「我所說的"花"並不等同於現實中的任何一種花,它是一個觀念,如音樂般湧現。」

作曲家布雷茲(Pierre Boulez 1925-)也依據馬拉美的詩作譜曲,作品的原名為「馬拉美肖像」(Portrait de Mallarme),後來定名為“Pli selon Pli”(“綽影”)。該詞彙出自馬拉美詩句中一個形容詞短語,隱約含著「影影綽綽」之意。此詞意指音樂在發展進行的過程中,影影綽綽地顯現出馬拉美的肖像,但也可能暗示性地描繪布雷茲本人的肖像。

音樂包括了五首獨立的樂曲,以樂隊為主體,人聲則是位於從屬地位,演唱的歌詞出自馬拉美詩作的片段。因馬拉美是象徵主義詩人,所以作品中也一定程度表達了布雷茲對象徵派詩人的悼念之情。作品中的「線條」與「色彩」是音樂表現最重要的元素,全曲充斥著神秘、夢幻、不安、與矛盾的氣氛。這些作曲家與詩人交會所產生的熠熠光芒在文學及音樂史上不勝枚舉,其非凡的跨領域整合意義也給今日台灣的文學界及音樂界一些深刻的思維及啟發。
標籤:

檢視次數: 1162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