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談那比畫派巨匠─愛德華.烏依亞爾(Edouard Vuillard 1868-1940)

(Woman in Striped Dress 1895, by E. Vuillard)

(Children wearing a Red Scarf 1891)

(Repast in a Garden 1898)

談那比畫派巨匠─愛德華.烏依亞爾(Edouard Vuillard)

藝術思潮的遞演與浪漫主義的興起

藝術思潮因新古典主義的過度講求理性,以致要求釋放感情,回歸自然的呼聲代之而起,浪漫主義的狂飆呼喚著藝術家去追尋個人的感動及自由創作的權利;這時期以席里珂最具代表性,他所畫的「梅杜莎之筏」(1818年)激盪著悲慘的氣氛及張力,以抗議波旁王朝對梅杜莎法艦沉船的無動於衷。這時,另一年輕氣盛的畫家德拉克洛瓦深受「梅」畫的感動,六年後(1824年)土耳其帝國出兵鎮壓統治下希臘人的反抗,在希阿島屠殺了二萬三仟人,此慘劇深深撼動德拉克洛瓦的心靈,激使這位浪漫主義的天才動手畫出了悲天憫人的「希阿島屠殺」。

寫實/印象/自然主義之崛起及變化

其後,由於產業革命的發生也因而導致帝國主義的向外擴張,自然科學的發展及社會結構的改變,以至達爾文「進化論」的發表,強調生存競爭及適者生存,更使經由競爭而得勢的中產階級獲得學理上的支持。然而因資產階級壟斷工業化的利益,而嚴重剝削從事實際生產的工人及農民的冷酷事實,亦逐漸引起廣泛的關注及同情。馬克斯發表人類歷史發展的法則,揭露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矛盾,斷然主張土地及生產工具公有化以改造社會結構。從法國大革命及產業革命的一連串發展,順乎其然地產生了一個新的藝術思潮──寫實主義,它拋開虛張聲勢的英雄主義及理想教條,反對多愁善感及無病呻吟,力主依據科學來描繪自然的人生,並致力探討新興工業社會下,人與環境的衝突所形成的心理及人格問題。寫實主義畫家非常熱衷於社會改革,同情農人、工人及貧民,導致創作題材平民化並深入中下階級。此時期的作家如法國巴爾札克、福樓拜、左拉、英國的狄更斯、蕭伯納及俄國的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等。美術方面,法國最具代表性的乃米勒(J.F. Millet)(圖1)、庫爾培(G. Courbet) (圖2)、及杜米埃(H. Daumier) (圖3, 4)。庫爾培致力刻畫現實生活的原貌並反映當代社會的真象;米勒是巴比松(Barbizon)畫派的一員,屬於寫實主義的一支,他喜繪農民並將之提昇到繪畫舞台的主角地位,並刻意賦予詩意的道德禮讚;杜米埃其作品深具政治及社會的批判性,其筆鋒常寫中產階級的虛偽,並善取材當時社會事件,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基本上寫實主義忠於自然及社會經驗,隨著工業及社會進化的腳步,印象主義及自然主義因應而生,它們均源自寫實主義但卻殊途發展,自然主義由服膺科學的文學家左拉所倡導,主張以科學實證的精神去探究及表現客觀的世界,換言之,在返璞歸真中流露悲天憫人的社會意義,此派畫家遠離繁華的城市,擺脫中產階級的享樂品味,有心關懷社會之中下階層,以求真求實的態度去刻劃農人、工人生活及農村景觀,達仰(Dognan)及勒米特(Lhermitte)(圖5)是此中代表,其繪畫主題經常是「貧民」、「垛草」、「農莊」、「擠牛奶的婦人」,由其命題即可窺出其關懷弱勢族群之一斑,其畫風因過於嚴謹、堅實而不為中產階級喜歡,也難以適應都市化及商業化的趨勢,而於崛起十年左右而告式微。印象派畫家對嚴肅、感傷題材沒興趣也無心探討社會、宗教問題,他們比寫實主義更具科學探究精神,在進步光學的啟發下,發現自然萬物的色彩因光的照耀及反射作用而發生變化,不同氣候及不同時辰的光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效果,因此萬物之瞬間印象,流動現象,演變過程均比永恆靜止的思考更具客觀及實驗意義。如此一來,印象派畫家乃從視覺官能的敏銳去尋求創作的突破,他們直截了當地去掌握特定時空下外物即時而整體的印象,透過靈活的筆觸、色彩予以七彩繽紛而具韻律感的表達,相當契合於中產階級都市生活的流動節奏及樂觀心態。他們的作品沒有不滿及不安的因素,也無反省、批判的意味,欣然沐浴於陽光普照的溫馨之中,此時期的畫家以馬內、莫內、畢沙羅、西斯利、竇加、赫諾瓦為主。

印象主義及浮世繪

1854年美國以砲艦外交打開了日本幕府的鎖國政策,歐洲列強的跟進把日本帶進了近代化的世界經濟圈中,在通商貿易大行其道之下,日本商品如瓷器、漆器、版畫、屏風、繪畫等源源流入歐洲,且展示於博覽會或東方藝品店中,其中數量最多者乃浮世繪,它不但成為巴黎的時尚品,也引來印象派畫家的興趣及激賞,浮世繪之所以吸引歐洲人係(一)浮世繪盛行於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之江戶,它是德川幕府駐在地,經濟繁榮,,歌舞昇平,浮世繪係刻劃人生百態,紙醉金迷充滿世俗化的情趣正與巴黎都會區之生活遙相對照,(二)浮世繪創作完全異於歐洲之創作格式及美感習性,例如突破左右平衡的畫面構圖,由上而下俯視之深遠取景法,線條的靈活運用,單一色的平覆背景及裝飾化的色面構成等均令印象派畫家耳目一新。印象派後期繼起者有點畫派(秀拉),後印象派(羅特列克、梵谷、高更)及那比畫派(Nabis)。

那比畫派的成立

那比(NABIS)是希伯來文「先知」(Prophet)的意思,它與學院派及自然主義繪畫的精神是對立的,他們取此名字是因為賽魯西葉(Paul Serusier) (圖6) 於1888年在布列塔尼(Brittany)與高更(Paul Gauguin)接觸後所得的靈感,同時也受了畫家魯東(Odilon Redon)及詩人馬拉米(Stephane Mallarme)詩作的啟迪。

那比畫家對繪畫的色彩、造型、線條、構思表現注入了主觀化的要求,造成畫面形與色的單純化,而筆者今天所欲著墨者乃那比畫派的巨匠愛德華.烏依亞爾(Edouard Vuillard)。

烏依亞爾的介紹
很少藝術家能像烏依亞爾於生前如此廣泛地被喜歡和愛戴,即使到今天,在這充滿才氣及多樣化的時代裏,對大多數的藝術愛好者而言,他仍保有相當特殊的位置並深具影響力。

他那時而大膽卻總是敏銳的和諧色彩的處理,對畫面肌里的感覺,形式的安排及確定而生動的構圖,都在他耐人尋味,深具品質的作品中顯露無遺。

烏依亞爾於1868年生於巴黎,1880年就讀於lycee Condorcet,此校因附近為歌劇院、戲劇院、出版社及各型商店,這些景象給年輕學子帶來不少美的影響,在求學期間烏依亞爾與後來亦成為畫家的盧梭(K.X. Russel)、德尼(Maurice Denis)、從事劇院設計的魯金坡(Lugne-Poe)及象徵派詩人馬拉米(Stephane Mallarme)建立了深厚而長久的友誼。1886年,烏依亞爾因盧梭的鼓勵而就讀於美術學校(Ecole des Beaux-Arts),因他不喜歡刻板的課程故於兩年後(1888年)與盧梭及德尼轉至較為前進的朱利安學院(Academie Julian)就讀。烏依亞爾與他的同學們,包括波納爾(Pierre Bonnard)及賽魯西葉(Paul Serusier),因理念相同於1889年共組了那比畫派(NABIS),那比畫派成員生性較為傾向神秘主義,具哲學性與當時歐洲文學及藝術主流的象徵主義緊密關聯。

烏依亞爾的繪畫至1890年代逐臻成熟,他所繪與中產階級生活相關的畫作贏得不少讚美。1900年後那比成員逐漸解散,烏依亞爾也逐漸退出巴黎藝術圈,他晚期的作品則因急進藝術運動的興起而較不為人注意。

烏依亞爾繪製了許多肖像畫,他畫肖像畫時,總能在模特兒不經意之間掌握那一剎那的氣氛,而他的模特兒均是家人及親密的朋友。1887年他的第一張以鉛筆畫成的祖母畫像被正式沙龍所採納,此後,他經常以自己的寡母(Marie Michaud Vuillard)為模特兒繪製了許多感人的作品。烏依亞爾終身未娶,侍奉母親直至她於1928年去世。

烏依亞爾的繪畫與風格

烏依亞爾作品傑出,其技巧性的扭曲線條使畫面看起來更生氣蓬勃,其不對稱的組合,明亮的色彩及醒人眼目的線條細部處理,在在表現著其個人的風格及特色,其繪畫顯示個人獨一無二的精神且支撐其一畫一世界的概念,而這些理論價值亦隨其繪畫永垂不朽。1943年德尼於日誌上寫著〝在我們的年代,我們的畫代表著我們的思想〞,波納爾亦言〝一幅畫就是一個世界,它本身必須是獨立且完備的〞,德尼及波納爾的藝術態度對烏依亞爾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另一位同學,即當時最偉大的戲劇革新者、演員兼導演魯金坡(Lugne-Poe) 對他影響也很大,烏依亞爾替自由劇院設計節目單,後來更為魯金坡自己的勞動實驗劇場設計節目單及布景,那個劇院演出當時最富革新精神之劇作家的作品,最主要者有梅特林克(Maeterlinck)及易卜生,布景繪製使他學習如何與人合作,並激發他畫大畫的野心,也令他在裝飾性作品的發揮更上一層樓,這些成就也使他成為當代重要的布景裝飾專家。

現就烏依亞爾的繪畫風格分成幾方面加以分析:

一、以繪畫題材而言,烏依亞爾曾形容自己是個「描繪家庭生活情景的畫家」(圖7)。他所繪者盡是他週遭熟悉的人物──祖母、母親、姊妹及朋友們,這些人物及景緻在其意識中是潛在的,它支配著畫家的精神世界,其畫面組合經常是具情節性,空間亦具真實性的,令畫家著迷的應是對時空的緬懷,也或許是對趣味的追憶,或坐或立的人物均顯示悠閒的氣質,這當是烏依亞爾取畫的一大特色。

二、從技法分析而言,烏依亞爾是採大色塊、平塗處理的方式(圖8, 9),將畫幅填滿,似乎在小小補綴的畫布中再填以更小塊的色料,細細綿綿地延伸著,雖然畫面呈現的是色塊的處理方式,但它們的製作過程應是緩慢的,烏依亞爾經常以平遠、深遠(圖10)的方式去處理一幅畫,其謹慎、細膩、扭曲的線條使畫面變得柔軟而生動,其繪畫語言不盡是西方的,其東方情調亦深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其風景畫中常見點、線、面、條紋、亂筆等,看似紛亂,其實層次分明,亂中有序。

三、從色彩上分析:色彩是感情的,烏依亞爾善以中間色去調製令人沉醉的色彩,他經常使用褚紅、祭青、秋香綠、藤黃、淡紫、粉褐系列將畫面處理得非常迷人,他真可謂色彩的魔術師,信手捻來無一不協調,無一不和諧,他的用色既醇雅又世故,一方面載著歡愉,一方面又寫著憂鬱,其畫面的呈現就像拉哈曼尼諾夫(Rachmaninoff) g小調(g minor)的行板一般載滿鄉愁。

四、從構圖及形式上分析:烏依亞爾晚期的聯作(屏風)或人物畫常呈S或半S型態(圖11),畫面均衡對稱,形體間的疏密節奏簡繁有序,畫面的氣氛經常是悠閒的、柔美的,且充滿圓融的氣氛。西方造型觀念是以直線造型為特徵,故爾烏依亞爾繪畫中以直線與曲線之相互交叉使構圖呈現一種和諧的美感。

五、審美的接受與影響:對於繪畫的鑑賞,其審美的接受過程是見仁見智的,一般對烏依亞爾藝術了解不深的人很容易誤會他作品呈現的只是美麗、愉悅、和諧的一面,但一俟久觀,我們就會看出其繪畫內容的複雜性,也愈來愈產生觀賞的愉悅,然而人們也會發現其畫面所呈現的不盡是幸福快樂的一面,其實它們也隱含不安、紛擾和神秘。

成就與影響

總結烏依亞爾的作品,它所帶給人們的訊息是充滿和平及樂觀主義的,在那比主義的魔咒裡,他經常需刻意地去忽視他最熟稔的細微描寫而轉而追求綜合性的表達方式,這裡面也許有些衝突,但也為他開拓另一段不同的藝術旅程。

我們知道烏依亞爾非常注意色彩的細微差異,光與影的變化,並且相當貪婪地追求感性、感動的事物及充滿趣味性的細部描寫,他那補綴般,充滿裝飾性效果的圖騰以快速,充滿活力的筆觸去描繪當代摩登生活的華麗,雖然我們知道其早期作品是相當單純的,並且淡淡地顯露一種不確定的寧靜感及張力,然而在其大量裝飾性繪畫的屏風聯作裡,卻又充滿寬廣的視野及極度精緻的和諧感,這些仍被視為烏依亞爾最偉大的成就。烏依亞爾除了純繪畫及布景裝飾的工作外也參與了彩繪玻璃的製作,他是個多元而重實驗的藝術家,然而,當我們以我心、我眼去看這位充滿敏銳心思的畫家時,對他自己個人的觀點卻知道得很少,他總是將自己放在暗處,隱藏自己。現在,我們終於有機會借由他的日誌去深知他的內心世界,及對他的成就做公平的論斷;這本獨一無二的文獻直到他去世後四十年才被發現,但仍未被出版,這日誌中記錄了他每日對藝術的想法與焦慮、其他藝術家與作家作品豐富的參考資料、所認識的人及其思想及一些啟他智慧,給他靈感及熱力的事物等,也藉由這本日誌我們始知他的人際關係及想法,包括朋友與家人的、早期的藝術、文學、戲劇等,這正可具體顯現他作品的意義及精微。

那比畫派在美術史上常被忽略,而印象派卻被過度渲染,這在藝術市場上亦可見出端倪。烏依亞爾及其他那比成員的繪畫對維也納分離派──克林姆(Klimt)及席勒(Egon Schiele)等,新藝術的成員──魯東(Redon)及表現主義──安索爾(J. Ensor)均起著一定的作用和影響力,且使其支派源遠流長,更何況那比繪畫內容的深邃、內斂往往是印象派畫家所不及的。

參考書目

1.西洋美術辭典,雄獅美術出版社1982

2. History of Modern Art – Prentice – Hall Inc. New Jersey and
Harry N. Abrams, Inc. NewYork. 1977

3. Selec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arion and Gustave Ring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b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85

4. Vuillard – by Belinda Thomson, Phaidon Press Limited 1988

5. 蘇富比、佳士得公司西洋繪畫拍賣目錄1993-1998

註:原文所附圖檔太多,故於部落格中省去。

檢視次數: 1299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