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朝向21世紀的哲學家﹝一﹞:馬里墉

朝向21世紀的哲學家﹝一﹞:馬里墉

小前言:

世局變動叫人目不暇及,世界的思想亦變動迅速,一夕之間,最熱門的思想已成黃花。後現代主義曾經叱詫風雲,捲起千堆雪。但是看起來它已經凋落了,正由急速竄起的「新人文主義」取代它。21世紀的許多思想家,都具備了「新人文主義」的特色。

◎宋澤萊

 

【轉貼】高宣揚:莊•呂克•馬里墉的捐贈現象學

 

    在某種意義上說,莊•呂克•馬里墉也和德里達一樣,試圖重建或充實胡塞爾的基於「源初的贈予意義的直觀」(l ' intuition donatrice originaire) 的現象學,但莊•呂克•馬里墉是從更高的超越視野,或者,更確切地說,不只是從被觀看的事物之間及其與觀看者的一般間距 ( é cart) 中,而是從某一個最高的存在與世界一切事物的可能間距 ( é cart possible) 中,從高於人和高於一切事物的「神」的角度,顯現源生現象的「捐贈」(la donnation) 本質,使現象學擴充到它的最高極限,擴充到它的最大可能性,即達到「一種不可能的可能性」的層面。 用美國現象學家約翰•卡畢多 (John D. Capito) 的話來說,「使之達到現代性和存在神學 (Onto-theology) 所禁止接受的極限程度 (On the Gift. A Discussion Between Jacques Derrida and Jean-Luc Marion Moderated by Richard Kearney. In God, the Gift and Postmodernism. IndiananUniversity Press. 1999: 54-78) 」;或者,用巴黎胡塞爾檔案館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約斯琳•貝努瓦的話來說:「莊•呂克•馬里墉的思想,構成現象學的一種極端化的形式 (la pens é e de Marion constitue une certaiane forme de radicalisation) 。…所以,莊•呂克•馬里墉的現象學的特徵,就在於它建立在一種關於過度的論述 (un discours de l ' excedence) 的基礎上」 (Jocelyn Benoist, L ' Écart plutôt que l ' exc é dent . In Philosophie. Num é ro 78. Paris. L 'é ditions de minuit. 2003 : 77) 。

 
    莊•呂克•馬里墉首先從人的原始起源的歷史現像中,探索作為人類存在基本條件的「禮物」 (le don) 的決定性意義。 人類活動的實質就是無至盡地奉獻「禮物」。 根據莊•呂克•馬里墉的看法,「禮物」是人之為人的最原始的表現,也是最源生的現象本身。 這一現象是自然的,以至使它無須任何理由,也無須任何論證;它既是自成原因、又自行實現。 「禮物」之呈現,直接地表現了「現象之為現象」以及人類生命的本質。 莊•呂克•馬里墉指出,不論從任何一方面來看,我們人類永遠是不加思考、也毫不計較地進行「給予」活動 (nous donnons sans compter) 。 他從三個方面說明了作為人的生存的基礎的「給予」的基本性質:第一,我們始終不停地給予 (nous donnons sans cesse) ,就好像我們時時刻刻呼吸一樣;第二,我們始終毫不計較地給予 (nous donnons sans mesure) ,因為給予本身就意味著喪失;第三,我們始終無意識地給予 (nous donnons sans en avoir une claire conscience) ,以至於我們經常在不清不楚的模糊意識下給予,幾乎自動地進行一種給予的類似機械的動作。

 
    馬里墉認為,禮物的 ​​上述自然而然的特徵,使討論禮物的 性質成為不必要的事情;它僅僅是實施的問題。 同時,禮物也不為反思提供任何內容,也無需意識而對它意識到,而只是直接地成為一種倫理學的需要和一種社會的義務。 如果說,禮物有時呈現為一種困難,那也不是關係到它的定義,而是關係到它的實施,因為對於禮物來說,沒有什麼可講的,它如同愛一樣,所涉及到的只是做的問題( Jean-Luc Marion, La raison du don, in 《 Philosophie 》 numero 78, 2003: 3 )。

 
    問題在於:禮物的上述特徵恰恰必須在三者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才能構成一個相互依賴的共同體,最明顯的,是給予的第三種方式,即無意識的給予,明顯地抹殺或掩蓋了禮物的前兩種性質。 簡言之,究竟怎樣毫不思考地給予而又絲毫沒有意識到? 此外,在這種形式的矛盾之外,還隱含著一種更深刻的矛盾,以至造成禮物本身的正當性的缺失。 換句話說,上述不加考慮的禮物捐贈,實際上始終都是伴隨著計較,甚至是過份的考慮 (compte beaucoup trop) ,以至於禮物實際上以這樣的形式實現其給予的行動,在這種形式中,禮物絲毫沒有任何損失,也從來不會有損失;甚至,禮物始終被計較,並至少保持原樣,就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為了更深入地探索禮物的​​現象學還原,馬里墉建議從經濟中的交換,從捐贈者、被捐贈者和被給予的禮物三個面向去分析禮物究竟如何在其交換的相反過程中自我消失。

 
    在禮物自身的層面上,禮物顯示了它的「無條件的可能性 (la possibilit é sans condition)」 :一切禮物都是自我顯現為一種只依據其自身的自身,一種只靠自身來實現自我給予的東西;禮物提供理由,並將理由賦予它自身;禮物同它的理由完全相重合。 正是由於禮物無條件地和無例外地給其自身以理由,所以,禮物使理由獲得充分的有效性;禮物之為禮物,就在於它始終不存在錯誤的問題,也無所謂理由可說:它既不依賴任何因素,也沒有絲毫義務和責任。 換句話說,對禮物來說,沒有違規或不合理的問題,也不存在欠債的問題。 禮物既然不需要任何前提和條件,也沒有要求,它就完全自由地被給予。 禮物總是作為慈善性的、無代價的、無報酬的和無理由的奉獻而突發地呈現和顯現。 因此,禮物是這樣一種現象,它“依據和依靠它自身而顯現,只是在自我給予的時候突現出來,即它是除了靠它自身的可能的自主權以外,無需其他條件而突現” (Ibid .: 32) 。

 
通過禮物在其奉獻和捐贈的行動中的自我證成、自成理由和自我合法化,莊•呂克•馬里墉終於完成了他對偶像、肉體、基督教的道成肉身等「最高的不可能的可能性」的論證。 他認為,禮物,作為具有典範意義的現象,不僅在其可見性中 (dans la visibilit é ) ,無理由、無需前提地和強制性地以捐贈的形式顯現,而且,它還時時刻刻地自我增補、自我添加,直至某種不可見的過分程度,並由此又繼續進行新的循環自我界定,重新把自身推到極至。 所有的繪畫和圖像都具有上述禮物的 ​​性質 (Ibid.) 。 因此,捐贈,在實質上,是一種無條件的可能性 (la possibilit é sans condition) ,也無需充足理由律 (sans principe de raison suffusante) 。 


    莊•呂克•馬里墉先是在《歸納和捐贈:對胡塞爾、海德格和現象學的研究》 (R é duction et donation. Recherches sur Husserl, Heidegger et la phenomenology. Paris. PUF. 1989) 中,接著,又在他的《被給予:捐贈現象學論集》 (Étant donn é . Essai d ' une ph é nom é nologie de la donation. Paris. PUF. 1998) 和《論增添:對飽和現象的研究》 (De surcroît. Études sur les ph é nom è nes satur é s. Paris. PUF. 2001) 中,全面論證源生現象的過度、過分或過剩的性質,由此建構他的捐贈現象學。

檢視次數: 579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