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湖 圓山附近 1928,膠彩畫)
(林玉山 蓮池 1930 膠彩)
ACC南三三很榮幸邀請台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蔣伯欣先生來為大家談論「日據時代、戰後、及台灣近現代美術」;台灣美術史長久以來對大家是模糊且缺乏系統整理的,自1978年謝里法教授著作「日據時代的台灣美術運動史」後,在此二、三十年間未有任何具體的論述出現,直到2009年「台灣美術史綱」問世,其中的「美術」部份由蕭瓊瑞先生執筆;而今天的講題是繼四月份徐小虎博士為大家講「日本明治時代的繪畫對台灣膠彩畫的影響」後,一系列讓大家認識台灣美術史的一個安排。
蔣伯欣以風景的發現為題去構築近代美術的發展及民族意識的覺醒,他以視覺文化的方法論(methodology)引導大家去理解藝術,並以郭雪湖的圓山橋風景寫生為例。
一九二O年代的台灣是新文化思想萌芽成長的年代。一九一八年美國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和平建設發表,在全世界的每個殖民土地上播下了民族自決的思想種子,那時朝鮮的萬歲事件及愛爾蘭獨立運動均迫使帝國主義殖民下的青年到了覺醒的時候,也直接影響留日青年學生的覺悟,一九二三年台灣雜誌社發行「台灣民報」,這時期的留日學生學成後,都走向祖國的建國工作,那時的劉錦堂、張秋海及後來的陳澄波、郭柏川等畫家都踏上回歸的道路,以陳澄波為例,他旅居中國的時間是1929年至1933年間,此時的他是個剛學成返國的青年,但擔任許多要職,那時國民政府對他相當倚重,這是陳澄波從事美術教育事業的黃金時代,他也一方面鼓舞台灣的畫友建立一個有力的民間繪畫團體,也因此才有後來的「台陽美術協會」的成立,從此每年春天舉辦的一次「台陽美術展覽會」,除了太平洋戰爭末期的特殊狀況,四十年來從未間斷。
「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對於1920年以後台灣民族運動及文化運動的推廣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楊肇嘉對於一個當時竭力支持藝術的人而言,在他回憶錄中有段敘述:「台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七月間,由蔣渭水偕同林獻堂共同發起,由林獻堂擔任負責人…」,那時日本的矢內原教授評文化協會為台灣自助的啟蒙文化運動,其後蔡培火返台協同蔣渭水負起實際推動的責任,這期間留日學生有王白淵、陳植棋、顏水龍、廖繼春、郭柏川、吳瀛濤、李樹梅、李石樵等,陳植棋出身台北南港,家庭富裕,他在習畫過程傾心於塞尚後印象派的畫風,遂認為台灣的繪畫前途應由後印象派為起點,踏過野獸主義才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現代繪畫,他以此論點寫信鼓勵李石樵、洪瑞麟、張萬傳及陳德旺等,後陳植棋病亡,歿時年僅廿六歲。(台北文物第三卷四期)
在陳植棋留日的七年裡,他每年返台,所以1924年的「七星畫壇」及1927年「赤島社」的成立,陳植棋都是主要的組成份子,尤其「赤島社」是在他的倡導下成立的,赤島名稱之由來因紅色代表社會主義(黑色代表無政府主義),陳植棋是一個具領導魅力,熱心參與民族運動、具有新觀念與意識的人,他的早逝是台灣畫運的一大不幸。
「七星畫壇」成立於1924年,在台北師範日籍美術教師石川欽一郎的推動下,以倪蔣懷為首,聯合陳澄波、陳英聲、陳承藩、藍蔭鼎、陳植棋和陳銀用等七人組成,故取名七星,以自比台北市郊之七星山;此一年的同時另有「台灣水彩畫會」成立,是以石川欽一郎為首的另一批台北師範生及校友組成,倪蔣懷以私人財力資助「台灣水彩畫會」,他是台灣最早的水彩畫家,一手牽動整個美術活動的進展,他收藏名家精品,僅石川一人的作品就收藏近三百幅之多,後又致力中國美術及古董收藏,惜因病身亡是台灣畫界的一大損失。
「七星畫壇」因種種原因在三年後宣告解散,部分會員脫離後,另於1927年成立「赤島社」,其成員清一色是美術學校出身或在校的青年畫家:倪蔣懷、陳澄波、陳植棋、陳承藩、郭柏川、李樹梅、陳慧坤、顏水龍、廖繼春、楊三郎、張秋海、范洪甲、張遜卿,共十三名。他們的畫風受當時盛行的美術學校的外光派影響,「赤島社」和官辦的「台展」在同一年成立,後來因為會員留在台灣不齊全,當時陳澄波於1929-1933旅居中國,陳植棋1932年去世,顏水龍於1929-1932留法,楊三郎在1933-1934留法,其餘有旅居日本者,因此情勢所逼,遂於1933年決定重新改組,並籌備另一陣容,因此創設了「台灣美術協會」。在此同時,另一批居台的日本畫家亦組成兩個畫會:「黑壺會」及「日本畫協會」。
綜觀台灣畫壇由「七星畫壇」的三年,經「赤島社」六年到「台陽美術協會」的十年,這廿年間正是台灣美術演化史中最顯著的轉捩點。
1927年(昭和二年)台灣教育會主辦第一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是倣效東京帝國美術院(帝展)而成立的,帝展前身稱「文展」(文部省展覽會),是1907年由東京帝大教授黑田清輝向文部省建議倣效法國美術沙龍的規範設立的第一個官辦美展。1927年十月廿二日首屆「台展」在台北樺山小學大禮堂揭幕,展出作品一百二十八件—東洋畫四十件及西洋畫八十八件。入選東洋畫的畫家除了陳進三件、林玉山兩件、郭雪湖一件,三人均為台籍畫家,其餘均為日本人。此結局令落選者非常氣憤,因這三位畫家:林玉山十九歲、陳進十九歲、郭雪湖十八歲,這毫無知名度的三少年對老一代已成名的畫家,無非是莫大的諷刺,所以聯名進行反撲,猛烈批判入選的三少年,並舉辦「落選展」,他們認為入選者有「拘泥古人」之嫌,以郭雪湖的「松壑飛泉」(第一屆台展入選作品)為例,確實是仿清四王或仿照後期福建浙派畫家作品如李在等,後來的省展由郭雪湖、楊三郎繼承下來;美術運動至鄧南光的立體攝影產生新的符號、形式及視覺效果,將台灣美術帶入另一紀元。
謝里法在海外(保釣運動)時期遇到一些留學生,他希望重新找回台灣人的藝術創作及民歌等,故以寫信口述方式,加上東亞圖書館的資料結合而成,所書寫的美術運動史中,印證王白淵的抗日美術史及楊肇嘉的努力,讓大家進入帝展等。謝里法的美術運動史於1991/1992年再版時則敘述新的民族史觀,他在1978至1998二十年間共出五版「日據時代的新台灣美術運動史」,期間不少增補使資料更臻完善。
因時間有限,對近現代美術的議題需另擇期邀約演講。(顏雪花撰稿)
主講人簡介:蔣伯欣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專攻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擔任多方學術與社會服務:《藝術觀點ACT》主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第六、七屆台新藝術獎觀察團複審委員、台灣人文學社理事、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蔣渭水曾孫、 台南縣政府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審議委員、2008「台灣美展80年委託研究案」協同主持人。迄今發表無數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專書及專書(含論文集)論文、技術報告及其他,主編書刊並致力於藝術評論、書評、導讀、專欄和訪談。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