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臺風雜記》第6輯16篇白話翻譯:浴場、火籠、兒戲、拳鬥、人力車、肩轎、火車、竹筏、街路、家屋、廟寺、醫生、產婆、當鋪、市場、演戲

【題目】《臺風雜記》第6輯16篇白話翻譯:浴場、火籠、兒戲、拳鬥、人力車、肩轎、火車、竹筏、街路、家屋、廟寺、醫生、產婆、當鋪、市場、演戲
◎佐倉孫三原著‧宋澤萊譯
●底下正文是佐倉孫三本人所寫,在正文底下所附的【評曰】或【又曰】的短評則由當時佐倉孫三的文友們所寫,共計有橋本矯堂、細田劍堂、山田濟齊之以及台灣新報記者臺人某氏,至於到底是哪位文友所寫,我們無法得知。而白話翻譯的【譯者評論】則是由如今的譯者宋澤萊所寫。
1.浴場
臺灣人不喜愛泡湯沐浴,一旦塵垢滿身,用水擦洗手足就了結了,所以身體常有一股異臭的體味。台灣只在夏天時有浴場,名叫「盆池」,與日本的浴場不同。它的方法是用一個大盆裝滿溫水,用來洗滌身體,好像日本人所謂的「行水」【譯者注:冲涼的意思】這種東西,而浴客大抵都是男人,至於婦人就不必然會去了。以前臺北市裡設有盆池的地方有二、三處,現在就全都沒有了。自從日本人渡臺以來,到處都設有浴堂來接待客人,清水滾滾、溫水漫漫,就可以沐浴了,讓人的髮膚都感到愉快,有脫離人間風塵的感覺。近來,臺灣人到日本沐浴的,也常常都有。曾經有遊歷日本的臺灣人告訴我說:「我回到臺灣之後,不能忘記的有二件事:浴場的快適以及廁所的清潔。」由這兩件事看起來,臺灣受到日本的影響,喜好清潔的風氣正日漸興盛由此可知。
【評曰】聽聞以前大稻埕有一個日本人所設立的浴場,有一個臺灣婦人來沐浴,她滿身洗濯了一番,左顧右盼,頗有志得意滿的氣概;看到的人都說她是台灣婦人進入浴場的開端。我盼望臺灣男男女女都可以接踵來到浴場,能與日本人競比清潔乾淨。
【又曰】臺灣人不願意到浴場沐浴的人有這種說法:「日本人所設的浴場,很多人混在一起洗,暴露了肌膚,並且用洗完陰部以及臀足的污水來洗臉面以及頭髮,這就是所謂的用血來洗血,所以就不想去浴場了。」這麼說當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男女的浴場,本來就有劃分區域,雖然露出肌膚也不至於有深重的恥感。而且浴場裡還設有清潔的浴水,沐浴完後還能仔細再清洗一次,把全身都清洗乾淨;有甚麼不乾淨的呢?
【譯者評論】這裡提到台灣傳統的「盆池」,就是埋盆於地,灌水為池,有些是瓦盆,有些是石盆。

2.火籠
臺灣人生長於溫暖的國度,相當畏懼寒冷,都用綿袍子與羊毛衣做為防寒的衣物。又把炭火放在小籠子裡隨身攜帶,用來溫暖手臂以及胸腹,名叫「火籠」,形狀好像日本的「花籠」;即使是步行的時候也不離手,甚至在耕種田地時還不願放下來,可說是奇觀。我曾經到村落遊歷,看到一個背負小孩的婦人手拿火籠,本來以為是盛放芹菜的籠子,就近一看,原來是一個火爐,因此吃了一驚後走開。像這麼溫暖的台灣本土,尚且如此;假若叫臺灣人遊歷日本寒氣料峭的地方,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模樣呢?我輩生長在寒冷地帶的日本,畏懼夏天就像台灣人畏懼冬天。當盛暑來臨,日本人汗水淋漓,形態枯瘠、精神衰微,苦悶到不可言說的地步。如今大可仿傚火籠的制作,作成「冰籠」攜帶在手上,那麼差不多就可以消去日本的暑熱了吧?呵呵!
【評曰】古代的諺語有說:「冬天是可愛的,夏天是可畏的。」真是有道理的話。不過臺灣人不畏懼夏天卻畏懼冬天,這是習慣所使然罷了。佐倉孫三畏懼夏天,想要製造冰籠,也算是苦中所產生的一個妙計吧?
【譯者評論】做為傳統保暖工具的「火籠」,二戰後台灣還可以看到,筆者還記得,祖母在冬天還是使用竹火籠的。不過在21世紀初期的今天,應該是再也看不到老人使用它了。

3.兒戲
台灣兒童遊戲大概都是用足而不用手。有人用紙包住錢幣,再細剪紙的殘邊,形狀就像菊花,兩個小孩子相對踢來踢去,就像踢球也像彈羽,相當巧妙。其他的遊戲,與日本並無太大的差別。指是日本的小孩一旦成群結隊,就揮棍揚旗,做出戰鬥的陣勢;台灣島的小孩,就拿著竹棍擔起東西,做出運搬貨物的形狀;這是國風所使然罷了。所以臺灣人的腳步快捷,腳力無人可比,遠遠優於日本的僕役;但是遇到戰爭的時候卻踟躇不前,或者竟然放棄東西逃走,也是遙遙劣於日本的兵夫;這就是平常時候所培養出來的差異。
【評曰】臺灣是清國新開闢出來的土地罷了,所以它的風尚與日本相異的不少。一向有勤勞於做生意賺錢,愛錢怕死的風氣,此風氣的養成或者是出於自然吧;應該要深入觀察它的由來才恰當。
【譯者評論】在此篇裡,佐倉孫三等人的觀察應該是片面的。所謂台灣小孩的運動都是足部而不及於手部,這種看法是可笑的。台灣最起碼還有「打陀螺」這種遊戲,幾乎都是手部的動作。「陀螺」這個名稱,最早是出現於明朝,它的製作原料是木頭,玩法則是先用繩子繞好在陀螺上,先向前拋,再往後拉,陀螺就會在地面上旋轉起來,所有的動作都是手臂的運動。至於小孩的群體性激烈的對戰,還是有的。譯者在小時候【二戰後】也看到同伴參加過村莊淵源流長的「宋江陣」行列,那是真正武術的隊伍,並不缺乏對打。至於普及於小孩群體的「騎馬打仗」,漢人在唐代或更久以前就有了,是由兩人互相當馬,背在背上,二二對仗,拉下對方的上位者,戰況非常激烈,往往玩過頭,跌傷再戰。

4.拳鬥
大概看來,臺灣人一向培養文藝而廢除武備。不過並不是全盤廢棄武備武,時常有進行鬥拳的表演。鬥拳,就像是日本人的柔道。剛開始是一個人自行演練,等到技術精醇後就與人對打。現今我看到他們的情況是:有一個壯夫凝神站立在眼前,磨擦他的鐵拳,一面保護自身,一面窺伺敵人狀況;或者是避開對方的堅實面、攻擊對方的弱點面,或者突擊某處、快腳踢出。他們滿身蓄滿氣力,眼睛閃亮,閉口不言,足以培養他們的體力。聽說進行鬥拳是武秀才用培養武藝的基礎,與肩扛石塊、射箭術並行訓練的課程。
【評曰】我每每讀到漢人歷史上有擊劍之術等等記載,私底下以為他們一向文弱,擊劍的人到底是何種形狀,可能只是一種虛妄誇口的話罷了。今天聽說有鬥拳的事,才知道並非全是空談。
【譯者評論】清治是臺灣械鬥非常厲害的時代,不尚武是不行的,傳統各地都是有武術館,教導鄉里子弟習拳,以保衛自己的家園。比如說雲林縣西螺地區以廖家為中心的姓氏大械鬥,甚至動用了大砲,在各地村莊都有武力團體,日後也在西螺街上留下武術館林立的風情。就清朝統治台灣期間而言,台灣傳統武術範圍大多是屬於南派拳術的系統,包括客家流民拳、金鷹拳、布雞拳、食鶴拳。日治初期,官方也許禁止了武鬥,但武術仍然在各地流行。譯者的父親出生在日至中期,在年輕時,拜師雲林虎尾義高拳師學習白鶴拳,頗有拳腳功夫。二戰末期,初農畢業後,遠赴北婆羅洲沙巴的山打根(Sandakan)當軍伕,經歷過殘酷的日軍大撤退與叢林戰,依然能存活下來而返回台灣從事教職。據他的觀察,在戰爭中,台灣兵所表現的忍耐力與勇敢的精神都勝過了日本軍官。

在這裡我們還可以談一談台灣的表演武術宋江陣。提到宋江陣,它是一種結合古代武術和藝術的民俗表演,宋江陣雖發源於大陸,但早已佚失,台灣則保留了大量且完整的陣式。宋江陣最早出現於明末清初,據傳是南少林五祖拳祖師蔡玉明所創,由一些愛好武術者在廟會廣場表演各種武術招式。表演時人數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為主,甚至百餘人。乃是地方的保衛武力,當地方上有亂事,宋江陣的武師可以執干戈保衛的方,似乎是團練的遺留。比如說,台南官田的西莊很早就有有宋江陣組織,當時西莊宋江陣中多的是精通個人拳術,包括猴拳、蝶拳、鶴拳、太祖拳、詠春拳等。宋江陣可能因為擁有真槍實戈,打鬥表演實頗有聲勢,在日治初期被迫停止活動,但是後來並非都不暗中活動。尤其在二戰後,又恢復了繁榮。

5..人力車
臺北城市裡有人車數百輛,形狀大略如同日本的製作,不過沒有彈簧的裝置,直接承受車臺的重量,所以行進中使得乘客的身體不能安隱;加以台灣的石子路凹凸不平,腳伕的足力好像快馬,車子前後反覆相撞,叫人目眩心悸。但是當地人卻坐在上面頗為得意,左顧右盼。假若教這些乘客遊歷東京,在銀座街頭搭乘鐵輪的火車,那麼不知道有多麼的快樂!
【評曰】用人力拉人力車,即是以人力來代替牛馬的禮器罷了;西洋人士常常笑人力車至這種東西,認為是為東洋文化裡的陋習。日本到今天還未能擺脫這種陋習,何況是臺灣。
【譯者評論】現在人力拉的人力車已經見不到了。用腳踩的三輪車或許在觀光市鎮還看得到。台灣最早的人力車是兩個大輪子,輪子之間有座位,座位上頭有帳篷可遮陽避雨,座位兩側各有一長桿突出於座位前方,供車伕用雙手抓握拉行。這種人力車聽說是在清治時期由日本傳入臺灣,到了日治時期則成為常見的交通工具。二戰結後,終於被踩踏式的人力三輪車取代。

6.肩轎
臺灣的道路狹窄又危險,往往不適合車馬通行,所以富貴人家大抵都寧願搭乘肩轎。肩轎外形如同日本的肩輿,寬廣大約二、三尺左右,兩邊開了窗子,用藤製的座榻承住坐身,外面用兩枝竹管擔起來,用兩肩扛著。行進的時候,轎夫身子柔軟擺動,左顧右視,意氣風發。當馬路稍為平坦時,轎伕的口裡會發出行進口令, 一齊邁動腳步,快樂地行走。因此讓我想起日本數年前專門雇用肩輿的情況,王侯貴人如果不坐肩輿就無法相互來往。現在車馬已經在馬路上縱橫行走,肩輿都廢棄了,只有漢醫還常常用它。假若能買到臺灣輿轎來搭乘,那就太便利了。
【評曰】漢醫乘坐肩輿現在也見不到了,只有病患與葬禮時還常常用到它,時代的變遷很可觀。
【譯者評論】此文裡所說的醫生所乘坐的肩轎,在賴和的台語小說〈富戶人的歷史〉裡有精彩的描述。

7.火車
劉銘傳在台灣用盡全力採用西洋的器物包括電線、輪船,沒有不具備的。像火車,早就鋪設了;北從基隆、向西直至新竹,約有二十六、七里。即將挺進臺中到臺南府時,在中途停頓了,真是可惜。去年【譯者注:1895年】,日本軍抵達基隆,先取得火車。這時,列車僅只二、三輛,殘破不能用,日軍修理好它們,開到臺北。當火車行進到獅球嶺嶮要之處,行進甚為艱難,停止不動了,大家立即下車推它,才慢慢抵達嶺上。現在就好多了,當局大肆起動土木工程,鑿穿隧道,剷平迂曲的地方,筆直前進有如射箭,於是乘客滿滿,與昔日可以說大異其趣了。哎呀!假使有人聽說火車需要叫人去推移這種事,誰不嘩然大笑呢?
【評曰】火車貴在迅速,可惜臺灣人以前所開築的車路,不顧路的險易曲直,所以多半不能使用,有時會導致需要用人力去推火車,這是最可笑的一件事。假若歐洲有人聽到這種事,必定會震驚,認為這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了。呵呵!
【譯者評論】有關於火車與鐵道技術的進化是緩慢的,在此文裡,佐倉孫三等人雖然嘲笑劉銘傳時代所舖造的火車與火車路,但是日治初期在台灣所鋪設的鐵道也不見得很靈光。1900年彰化秀才吳德功赴台北參加總督府所舉辦的「揚文會」,回程時來到苗栗,他描述了不敢搭乘日本人所造的火車時提到路況說:「崎嶇的苗栗道路,鐵軌鋪成道路。於是,穿越山脈不用乘騾車,越過溪流也免去擺渡。就好像在陸地上能划舟前進一樣,往來方便可以急馳。但是由於鐵路是剛剛草創的事業,地基常常不能堅固。有時前車撞擊後車,失足火車也常常墜落河中。我不是王公貴人出巡,何須常常冒險搭乘它。因此稍微折而向西行,姑且坐著肩輿舉目看看風景。我要寄語給鐵路的管理人,應該常常修繕、防護鐵路的運行。」

8.竹筏
臺灣人所用的船體,比較大的很像日本的千石船,形狀與大魚相似,船軸就是頭、船艫就是尾【譯者注:應該是船軸就是尾,船艫就是頭才對。】巨型的嘴巴,大大的眼睛,形狀甚為奇怪。船帆大抵都用簾席坐的,用來攔截海風,往來在滄海上,好像走在平坦的路面。比較小的,就像日本的渡船,船槳設在的兩側,用雙手划,就像推動車輪那種形狀,快駛時不比日本的短舸慢。只有安平港所用的船,與所有的船不同:人們把巨大如柱的幾根竹幹聯結起來變成竹筏,載著大盤桶,給客人搭乘。船夫就在船尾操作,形狀甚為奇異。大概是因為臺灣沒有良港,風浪浩大如山,有難以形容的風險,以安平港最厲害;假如不搭乘這種竹筏,就難免翻覆。
【評曰】我讀論語到「搭乘桴去泛海,跟從我的人大概是子路吧?」這段話,感到奇怪。竹筏這種東西,大概是湖河上所使用的東西吧,到大海上就不能用了;假若乘著竹筏去泛海,徒然自取沉溺罷了。現在遊歷到台灣,才知道孔子的言語是不虛妄的啊!
【譯者評論】此文提到了的安平港是用竹筏,是其來有自的。
安平於 17 世紀時,荷蘭人發現安平具備優良港口的條件,將安平港口建設為貿易港口市鎮。清領時期,安平仍為台灣對外貿易的重鎮;不過因為安平港口附近有多條溪流的水系,往往沖刷大量泥沙在港口堆積,使得原本優良的安平港口運輸功能惡化。

道光三年(1823),曾文溪改道南流入台江,大量泥沙淤積在港口,府城三郊海運貿易立即受到影響。台江內海慢慢陸浮成洲,從此鹿耳門水深剩無幾,只能容小船進出,大船開不進來,只能停靠國賽港。所以在同治元年(1862)三郊集資僱工開闢一條人工運河由國賽港到鹿耳門,再由鹿耳門開一條小運河經四草湖至安平,往來於大員港與五條港,由河道利用竹筏運輸貨物。

所以說安平港使用竹筏是不得已的。

9.街路
臺灣人平常腳穿皮屐,不穿木屐。人們步行在街上,遇到泥濘,就無法行走,所以路上一概舖上石塊磚塊,平坦得像磨刀石。不過日子漸久,車輪啃齧,產了生凹凸不平,而且車道狹隘,兩車不能併行或交錯,最令人感到感到麻煩。只有市場所在,兩側設有遮蔭棚各有一丈左右;可以蔽遮日光,也可以預防雨露,極為適宜。所以除了車馬、轎輿,往來的人們大抵都走在遮蔭中,眼看店上擺設的物品,商業因此頗為豐饒。
【評曰】我曾經漫遊在日本東北地方,觀看青森及長岡等地的市街,大抵都是兩側築有遮蔭棚,用來防備大雪杜絕通路的時候,就像臺灣街道的遮蔭棚。寒帶與熱帶,雖有氣候的大差別,至於它們用來防衛的工具竟然相同,可說是一件奇事了。

10.家屋
台灣島上樹林少但是石材卻有剩餘,這是因為以當地人蓋屋子,大抵用石頭以及及磚塊舖地;又用粘土製成土塊,堆積成為屋壁;再用棟梁架在頂頭,用瓦蓋住,高大好像西洋房屋。只是室內沒有所謂的天井,仰視則直接看到屋瓦的裏面,下雨時就容易滲漏,這是很可惜的。
【評曰】臺灣人的家屋,少用木材,所以有時雖然失火,造成延燒的很少。而且暑熱的時候,室內令人感到涼冷,很適合消除熱氣。我剛遷居到台灣,不能了解這種道理。大概用木板竹屋來求美觀,一旦來到夏天,熱氣透射,就變得悶熱不堪,後悔的人很多。俗話說:「進入他鄉就必須遵從他鄉的風氣習俗。」真是說得好啊!
【譯者評論】此文提到台灣傳統屋子市內沒有天井,這不都是真實的。像鹿港所遺留下來的清治時期古老狹長屋子,一定有天井,如此才能避免室內過於陰暗。

11.廟寺
臺灣人崇信神佛,在廟祠上特別費工夫,往往結構美麗,規模宏壯,使用石柱磚瓦,做成飛棟畫壁,顏彩金碧眩人。例如臺北城的文廟、武廟,比如大壟洞保安宮,又如艋舺龍山寺、祖祠廟,就是當中最大而且美麗的;訪查日本不容易有許多這種神佛建築。不過當地人在建築的時候,雖然力求盡善盡美;但是落成之後,往往不加以修理。所以堂內就出現煤黑,塵埃堆積在四邊,卻絲毫都不顧忌,真是可惜了。日本軍隊進入本島時,缺乏房屋居住,士兵卻很多,不得已就用廟寺來充當宿舍,臺灣人因此感到憂慮。後來總督府下令改變措施,以滿足百姓人民信仰的誠意,這可以說知道以民為本了。
【評曰】古人有云:「世間萬事都有一個開始,但是能有善終的很少。」世間的事大概免不了有這樣的壞習慣,豈只有臺灣人民有這樣的習慣呢?
【譯者評論】此文提到台灣傳統有輝煌的廟宇,但是裡面煤黑、多塵埃,這應該是正確的,這種現象今天還是存在,值得反省。大概來說,清治與日治初期,台灣人現代衛生觀念尚未建立,保持廟宇的乾淨就會出問題。另外台灣人總是在廟宇內燃燒大量的金銀紙錢,甚至使用香爐整天焚燒著冒黑煙的香枝,如此要廟宇內部不變成一片烏黑也難。日本人不焚燒金銀紙錢,省掉了這種禍害!

12.醫生
有人說臺灣沒有醫生;事實上並不是沒有醫生,只是沒有良醫罷了。臺灣醫生大抵都是奉守傳統漢醫的技術,藥物不過只是草根、木皮而已。所以譬如內科,只能少少靈驗,至於外科就可說全無靈驗了,這麼說並不言過其實。比如說遭到刀傷、鎗傷、挫傷還能有生機的人,也往往因為醫生的技術拙劣,導致死者比比皆是,真是可嘆啊!提到世間有文明野蠻之分,醫術就不能沒有精粗優劣的差別。用文明精優的醫術,來直接和未開化的醫術相比,是有等差的,這本來就不需要多論。日本有醫生,並不做醫生,而稱為「醫師」,用來加強對他們的敬重。醫生雖然都是善待病患,窮盡仁術來治療病患。但是像日本醫生以前不能精通西洋醫術,一味按照漢醫的方法來治病,情況就像今天本島的醫生。等到採取西洋醫術,日月進步,終於名醫輩出,蔚然成家。當中最堪稱為國手的醫生,比如佐藤、橋本、池田、松本、青山、佐佐木,實在是日本傑出人物,遠近來請他們診療的人很多,可說是門庭若市。當他們施行醫術時,眼光可以透視肺臟、骨髓,沒有不命中要害的,假使叫扁鵲、倉公復生,怎能勝過這些人的醫術呢?台灣既然劃入日本版圖,總督府就應該在各地先設立醫院,大舉施行西洋醫術,那就可以起死回生,救人無數。不過臺灣人當中也有不信日本醫生的人,大概總是相信古代醫術,而不信今日的醫術,真是可憐!
【評曰】醫生或醫師,職業相同而稱呼不同,或者可以評判出兩者待遇的厚薄與技術的精粗吧?
【又曰】往昔日本的醫藥,大概都模倣清國,所謂軒、岐、扁、倉的醫術,沒有不傳自清國。後來荷蘭醫術傳入日本,使得日本醫術頓時進度起來;現在取得了醫術精華,頗為精緻。假若說日本有甚麼能力能扶植清、韓兩國,醫術是當中最突出的一項,實在是最適合了。近來順應清朝的邀聘,頻頻渡海到清國去醫病的人可說前後相隨,這是時代的變遷,可說來到醫者好運的時代了。
【譯者評論】荷蘭、西班牙人於 17 世紀中葉左右來到臺灣殖民,傳教士就進入台灣,他們往往以醫療作為傳教的先導,為當地人治病;可惜醫術並未能在台灣生根。明清時期,閩、粵人民大批移居臺灣,漢人醫療體系傳播進來,漢醫、漢藥逐漸揮著重要的醫療作用。不過,此時期傳來的漢醫,技術水平應該不高,有名的漢醫甚少。清代晚期台灣開放通商,西方傳教士再次來臺從事醫療傳教,把現代醫學帶入臺灣,像馬偕、馬雅各都很有名,不過此時期西醫在民間影響力微弱,一般民眾仍以漢醫為尚。直到日治時期,日本人才大規模將西方醫學傳佈於台灣,開啟了台灣輝煌的現代醫學之路。日治初期,彰化城秀才吳德功曾經提到,在1895年日軍攻佔彰化城後,他的一家人遷避到鄉下,由於疾病流傳,有幾個家人相繼死亡,他回到彰化城後,下痢不止,藥石罔效﹝指中醫藥石﹞,情況嚴重,後來一位日本軍官位他延請日本醫生來治療,病很快就被治癒了。

13.產婆
臺灣也有產婆,家裡一旦有懷孕的婦人就請她來,第二天她就來看診。等到分娩時,就替嬰兒洗浴並且保護母體,誠懇實,克盡仁術。給予她的謝金大抵從一元至五、六元不等,即使富豪人家也不超過二十餘元。至於那些貧人家不能聘請產婆的,附近如果有老婦人有接生經歷的者也請她來幫忙。產婆有有一個稱呼叫做「先生媽」,年紀大抵在三十歲以上,妙齡的產婦極為稀少。昔時日本也有產婆,年紀若不超過四十歲,就得不到信任,所以並沒有妙齡的產婆。現今西洋產接生術大大開展,設立學校,培養學生,沒有卒業證書的不允許她開業;所以妙齡產婆不斷輩出,「婆」這個字就完全不適合了。不過這些妙齡產婦醫術的精巧,超越了昔日老產婆,到處都有,這可說是文明所帶來的恩澤了。
【評曰】日本人渡臺以來,提家攜眷的人接踵而來,他們最感到欠缺的是:學制在台灣還未成立、家屋還未落成,至於產婆的缺乏也是其中的一項。現在聽說臺灣有產婆接生的風俗,他們應該可以放心多生小孩了。呵呵!
【譯者評論】傳統婦女生產的風險極高,俗語有云:「生過米酒香,生不過四塊板。」生產被視為面臨了生死交關的時刻。

傳統生產大都交由「先生媽」處理。這些婦女多半是具有豐富接生經驗者,或者是曾經由漢醫訓練過,或者是家傳接生為業的婦女。先生媽使用鐵製剪刀為嬰兒斷臍,以普通的麻線綑綁肚臍,將明礬或胡麻油等塗抹在嬰兒肚臍上,這些接生處理方式往往造成嬰兒細菌感染,並不安全。

1901年英國傳教士馬雅各醫生和妻子到台南傳教行醫,夫婦兩人曾開辦看護婦和產婆講習所,培訓出第一批看護婦和產婆,人數有限,並沒有起多少作用。

日本治理台灣後,總督府為了降低嬰幼兒的死亡率,在 1902年訂定「產婆養成規程」,開始培養新式產婆,台灣終於走上現代化接生的道路。

14.當鋪
被臺灣人稱「當舖」這種店鋪,就是日本的「質店」。當舖有二種:規模比較大的稱為當舖,比較小的稱為展當店。當鋪的利息,一元付二錢利;展當店幾乎是加倍。當舖償還金錢的期限是四個月,展當店則是二個月。期限過了而不償還金錢的,就賣掉他典當的器物,就像是日本質店的規約。以前清國巡撫劉銘傳來到台灣,厭惡當鋪貪圖暴利、苦待貧弱的人,嚴厲禁止百姓開張當舖。後來更設有「官當」這種店鋪,然而所帶來的禍害比以前加倍。現在就解禁了,大稻埕、艋舺的市場中,經營當舖或展當店的,往往有人,不知道禁止或解禁的利害得失究竟在哪裡。
【評曰】當舖、質店,名稱相異而經營的方式卻相同,這是人間社會有其必須存在的產物。只是監察法規如果不夠精密,貪贓枉法就會熾盛,不可不加以防止;當局應該多多思考。
【譯者評論】劉銘傳時期台灣禁止私營當舖,設有公營當鋪,後來日治時期也有公營當舖。在1919年12月總督府公布《公設質舖勅令》,各城市便陸續設置了公營當舖。公設當舖屬於當時的社會事業的一環,對於中下階級的民眾有救濟功能,並且也能對地方財政產生收益。日治時期的臺北市【大和町、新富町、御成町三所】、基隆市、宜蘭市、新竹市、彰化市、臺南市、嘉義市、高雄市、屏東市都設有公營質舖,由市役所加以經營。

15.市場
臺灣人急於做生意、賺錢之類的事,因此相當講究做生意的場所,以市場最為講究。從雞啼到點燈時,人們就稠密地聚集過來;從鵝鴨肉類、蔬菜類,到米、鹽、茶、紙之類,沒有一樣不舖陳出來而因應人們需求的。所以一經過過市場,凡是日用的東西,沒有不備辦的。市場中有管事的人,凡是徵稅、配置、掃除等等雜務他們都掌管辦理。最近日本警方所持的市場監督法,最注意衛生、風俗方面的事,市場也變得井井有序了。
【評曰】市場這種場所,是古代聖王所制定的,乃是人生最重要的事項。應該設立獎勵改善的法規,講求相生相養的道理。

16.演戲
臺灣人喜愛演戲,與日本人相同。凡是逢到祭典或農曆節慶,必定演戲來大家歡樂一番。所演出的戲碼大抵是三國志、水滸傳、西遊記等類的故事。戲子都是男性,女戲子極為稀少。所謂舞臺,都是臨時搭構,並沒有常設的舞台,形狀彷彿日本的「神樂殿」。在演戲中,彈奏管弦、敲鑼打鼓、鏗鏗鏘鏘,聲音大到可以叫人耳聾。至於戲子都是魁梧的男子,帶著巍峨的冠冕,留著長髯,動作快捷,飛舞劍戟;或者演出鴻門宴、或者演出三雄宴,勇壯殺伐的氣息有餘,但是缺少情趣細膩的體態。而且我的言語與他們不通,觀看起來真有隔靴搔癢的感嘆。況且他們的技藝比起日本的有名戲子,那豈止是有霄壤之別?
【評曰】曾聽說福州有一些有名氣的戲子,價碼最高的歲入千餘元,上海三千元;讓人知道日本的有名的演員價碼,也與他們的價碼在伯仲之間。這些地區對於看戲的愛好程度,可以在這裡看出來。
【譯者評論】此文所見到的戲應該是早期的野台老歌仔戲,並不是早就精緻化而且在室內表演的的南管與北管戲曲。當時細膩的歌仔戲尚未成形,當然會有這種情況。歌仔戲是台灣宜蘭漳州人所形成的本地戲,在很早以前就逐漸發展起來,到了1900年尚未來到精緻程度,而且都是室外演出的野台戲。

據研究:「約莫西元一九一一年,老歌仔戲已然成形,並已發展出教戲先生與前後場機制,前場以小旦、三花(丑角)、小生、老婆(老旦)、花旦、老生等六色組場,後場則有頭手絃、大筒絃、品仔、月琴等樂手,由上述引文所列名姓觀之,應皆為男性,此外,當時歌仔戲已由平地演出之「落地掃」登上「野臺」演出,其之音樂舞蹈仍保有「踏謠」特色,搬演戲齣則由散齣折子戲改為全本戲,此即為『老歌仔戲』。早期的『老歌仔戲』屬於農村子弟之娛樂活動,演出人員皆為男性,屬於二至三人的醜扮小戲,除地為場,音樂上以歌仔為基礎,吸收老白字戲、車鼓戲的俚俗歌謠,表演身段則取自車鼓戲而來,演其演出劇目多以幽默詼諧之戲齣為主。」【見陳新瑜著:《1949年以降台灣傳統戲曲發展初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8年6月】

因此,老歌仔戲最早都是野台【室外】演出。關於歌仔戲進入內臺【室內】演出,可能要到1918年或更後期才有。

原文言文
1.浴場
臺人不好湯浴。塵垢充體,則以湯水洗拭手足耳。是以身體常有異臭。唯夏時開浴場,名曰盆池,與內地浴場不同。其制大桶容溫湯,洗滌身體,似我所謂「行水」者。而浴客大抵系男子,至婦人則未必然。曩者臺北市中設盆池者有二、三,今則全無。而日人渡臺以來,到處設浴堂以待客,清泉滾滾然、溫湯漫漫然,可以沐矣、可以浴矣。髮膚快爽,有脫卻塵寰之想。頃者,臺人來浴者,亦往往有焉。曾臺人之遊內地者,告余曰:「吾歸臺之後,不能忘者有二:浴場之快適、廁圊之清潔是也」。由是觀之,臺人為日人之所化,好清潔之風日興可知耳。
評曰:聞去日大稻埕日人所設浴堂,有一個臺婦來浴,滿身洗濯,左右顧盼,頗有得意之風;觀者以為臺婦入浴之嚆矢。余切望臺地男女接踵而取浴,以與日人競其清淨矣。
又曰:臺人不入浴者有一說:「日人所設浴場,多人混淆,暴露肌膚,且以其洗陰部及臀足汙水洗其面及髮,是所謂以血洗血者,故不欲浴也。」亦非無一理。然男女浴場,自有區畫,雖露肌不足深恥。且浴場別畜清湯,浴終則更酌之,以洗淨全身;何有不潔乎哉?

2.火籠
臺人生於暖國,甚畏寒冷,綿袍羊衣以為防寒具。又入火器於籠中攜之,以暖手及胸腹,名曰「火籠」,形似我花籠;雖行步之時不離之,甚有耕耘中尚不撤者,可謂奇矣。余曾遊村落,觀一婦負孩兒攜籠者,以為盛芹菜籠。就視之,則火爐也,因吃一驚去。夫溫暖如本土,且然;若使臺人遊我寒氣料峭之地,則果為如何狀態歟?余輩生於寒地,畏夏猶臺人之畏冬。當盛暑,玉汗津津然,形瘠神衰,苦悶不可言。今年傚火籠之制,作冰籠攜之,則其庶幾消暑熱歟?呵呵!
評曰:古語云:「冬日可愛、夏日可畏」;真有一理之言。而臺人不畏夏、畏冬者,即習慣然耳。達山子畏夏欲制冰籠者,亦苦中之妙計歟?

3.兒戲
兒童遊戲概用足不用手。或包錢於紙,細剪其殘邊,形如菊花,兩人相對蹴之,如蹴鞠、如彈羽,巧甚。其他遊戲,與內地無大差。唯內地小童成群,則揮棍翻旗,以為戰鬥之狀;本島小兒,則竹棒擔物,為運搬之狀;國風使然耳。是以臺人步行快駛,健腳無雙,遙優內地役夫;而臨戰踟躇不進,或投棄物而遁,亦遙劣內地役夫;所養成異也。
評曰:臺島者,是清國之新開地耳,故其風尚與本土相異者亦多。唯至殖利勤勞、愛錢惜死之風,或出於自然;是亦宜深察其所由來矣。

4.拳鬥
臺人修文事而廢武備。然非全廢之,時有行拳鬥者。拳鬥,猶我柔術也。其始單身行之,技精熟則與人對抗。今見其狀,壯夫凝立,磨鐵拳,一以扞護自身,一以覬覦敵狀;或為避實衝虛狀,或為突擊飛蹴狀。滿身蓄氣,眼閃口結,亦足以養體力矣。聞拳鬥者,武秀才之所行以養武,與彼扛石、射的術相並課之云。
評曰:余每讀漢史有擊劍云云之語,竊謂彼文弱,其擊劍者果為何狀,或是衒武之誕語耳。今聞拳鬥之事,知非全空談矣。

5.人力車
臺北城市有人車數百輛,形略如內地制,而無彈鐵,直承車臺,是以行進中身體不安;加之石路凹凸,足力如駿,轉輾輗軏,目眩心悸。而土人乘之頗得意,縱橫顧盼。若使彼遊帝京,銀座街頭乘鐵輪安車,其快適幾何耶!
評曰:載人以人,是即以人代牛馬耳;泰西人士常笑之,以為東洋之陋習。吾日東未能脫卻此陋習,況臺島乎?

6.肩轎
臺島道路狹且險,往往不通車馬,是以貴人大抵乘肩轎。形如我肩輿,廣二、三尺許,兩面開窗,藤榻承腰,二箇擔竹,兩肩接之。行趨之間,柔軟上下,左顧右視,意氣生風。路稍平坦,轎丁微吟,均動手,樂而行。因憶我邦數年前,專用雇輿,王侯貴人非輿則不相往還。今也,車馬縱橫,肩輿全廢,唯漢醫往往用之。若購得臺轎乘之,則太便捷矣。
評曰:漢醫乘輿者今則亡,唯罹病者與行葬禮者往往用之。時勢之變遷,可以觀矣。

7.火車
劉銘傳之在本島也,以全力而採用泰西利器,曰電線、曰輪船,無不皆具。如汽車,亦夙敷設之;北自基隆、西至新竹,約二十六、七里。將進自臺中至臺南府,而中途廢絕,可惜耳。客歲,我軍至基隆,先領汽車。當此時,列車僅二、三輛,殘破不任用,我軍修理之,達臺北。途次抵獅嶺之嶮,進行甚艱,漩滯不動,即降車而推之,漸達嶺上。今也,大起土木,穿隧道,揉迂曲,直前如箭,乘客滿溢,與昔時大異趣。噫!使人聞汽車推挽之事,則其誰不哄然乎?
評曰:汽車之用貴迅速,而臺人所築車道者,不選路之險易曲直,是以不任用,時或致人力推挽之勞,最可笑耳。若使歐人聞之,則驚以為世界七奇之一矣。呵呵!

8.竹筏
臺人所用船體,大者如我千石船,形似大魚,軸為頭、艫為尾,巨口大眼,其狀甚奇。帆大抵用簾席,截風濤,往來滄溟,如走坦途。而其小者,如我渡舟,設楫於兩側,雙手操之,宛然如推車輪狀,而快駛不讓我短舸。獨安平港所用,全異其制:聯結竹幹大如柱者數竿以為筏,載之以大盤桶,使客乘之。舟夫在臚操之,其狀甚異。蓋臺島無良港灣,風浪如山,險不可名狀,如安平港最甚;故非桴船,則不免覆沒云。
評曰:余讀論語至「乘桴汎海,從吾者其由歟」?怪之。桴者,概在湖河所用,至大海則無所用;若乘桴筏泛海,徒取覆溺耳。今遊此地,始知孔聖之言不虛誕矣!

9.街路
臺人平素穿皮屐,不用木屐。其步街上,逢泥濘,不得進,是以大道概敷石疊甃,坦然如砥。漸久而車輪齧之,生凹凸,且幅員狹隘,不得方軌,最可厭矣。唯市廛所在,兩側設庇各丈許;可以蔽遮日光、可以防雨露,甚為適宜。故除車馬轎輿,往來大抵行庇中,顧盼店上物品,商業為之頗殷賑云。
評曰:余曾漫遊東北地方,觀青森及長岡等市街,大抵皆兩側築庇,以備大雪通路杜絕之時,猶臺街之制。寒與熱,雖有大差,至其所以防衛之具亦相同,可謂奇矣。

10.家屋
島中樹林少而石材有餘,是以土人築屋,大抵以石及煉瓦;又打粘土為塊,積之以為壁;棟梁架其上,以瓦葺之,巍然似洋屋。唯室內無所謂天井者,仰之則直視瓦之裏面,有霖雨則易滲漏,是可惜耳。
評曰:臺人之家屋,不多用木材,是以雖有失火,延燒甚稀。且暑熱之際,室內涼冷,宜消熱氣。初我移住此地者,不達其理。大柢築板屋,競美觀;至暑炎熱透射,不堪苦悶,噬臍者甚多。諺曰:入其鄉則須從其風習,有旨哉言!

11.廟寺
臺人崇信神佛,尤用意廟祠,結構美麗,規模宏壯,石柱瓦甍,飛棟畫壁,金碧眩人。如臺北城文廟、武廟,如大壟洞保安宮,如艋舺龍山寺、祖祠廟,其最大且美者;求諸內地,不易多得。唯土人建築之際,盡善美;而落成之後,不加修理。是以堂中煤黑,塵埃積四邊,而毫不顧念,可惜矣。我軍隊之入本島也,屋寡而人眾,不得已以廟寺充宿舍,臺人憂焉。後總督府下令改之,以達黎民信仰之意,可謂知本矣。
評曰:古語云:「無不有始,善有終者鮮」。世上之事概不免此弊習,豈獨臺民為然乎哉!

12.醫生
臺島無醫;非無醫,無良醫也。臺醫大抵奉軒、岐氏術,其藥物則不過草根木皮。故如內科,未無少驗。至外科則謂全無,亦不過言。如刃傷、銃傷、挫傷有生理者,亦為其施術拙,致死者比比皆然,可嘆矣!夫世有文野,術不能無精粗優劣。以其文明精優之法,直擬未開療法,則其有等差,固無論耳。本邦有醫,不呼醫生,而稱醫師,以加敬重。醫生亦善待病者,盡仁術。然當其未通於泰西,皆依漢法,猶本島今日醫生。及取洋術,日進月步,名醫輩出,蔚然成家。其最稱國手,如佐藤、橋本、池田、松本、青山、佐佐木,實東洋之傑,遠近請診者,門前成市。當其施術也,眼光透於肺髓,莫不迪中,使扁、倉復生,何以加其術乎?本島之入我版圖也,總督府先設醫院於各地,大施其術,起廢回死,不可勝數。然而臺人中亦未信日醫者,蓋拘於古而不通今者,是可憫矣!
評曰:醫生、醫師,其物同而稱呼異者,偶足以評其待遇之厚薄、技術之精粗歟?
又曰:昔者我邦醫藥,概模倣清國,所謂軒、岐、扁、倉之術,莫不師宗之。蘭法一傳,而其術頓進。今也,專取獨法,頗極精緻。若舉我力能足扶益清、韓兩國者,醫術實為之最,宜哉。近時應清朝之聘,航海者頻頻相踵,是亦時勢之變遷,刀圭之隆運矣。

13.產婆
臺地亦有產婆,家有妊婦則聘之,婆隔日來而診之。及分娩,洗兒護母,懇篤盡仁術。其謝金大抵自一圓至五、六圓,雖富豪者不過二十餘金。唯貧家不能聘婆者,近鄰老婦有經歷者往而舉之。婆一名曰「先生媽」,年齒大抵三十歲以上,妙齡者殆稀。昔時日東產婆,年齒不超四十歲,則不得信,是以無妙齡產婆。今也,泰西產婆術大開,立學校,養生徒,不得卒業證書者不許之;是以妙齡產婆續續輩出,「婆」之一字殆不相適合。然其術之精巧,超絕於古之老婆者,往往有焉。可謂文明之餘澤矣。
評曰:日人渡臺以來,提家眷者頻頻相踵,而其感缺乏者,學制之未成立也、家屋之未落成也,而如產婆亦其一。今聞臺地產婆之風,其宜降心而舉多兒也。呵呵!

14.當鋪
臺人稱曰當舖者,即內地質店也。當舖有二種:其大者曰當舖,小者曰展當店。當店之金利,對一圓取二錢;展當店殆倍之。而當舖償卻期限四月,展當店二月。期過而不償還者,賣卻其物器,亦如內地質店規約。巡撫劉銘傳蒞任於此地也,惡其貪暴利、苦貧弱,嚴禁之。其後更設官當者,而其害倍蓰於昔日。今也禁解,大稻堤艋舺市中,營當舖、展當店者,往往有焉,未知其利害得失之所在云。
評曰:當舖、質店,名異而其業相同,人間社會必須之物。唯監察法不精到,則盜贓滋熾,不可防遏;當局者宜致思已。

15.•市場
臺人急於生理,殖利之事,莫不講究,如市場最為然。自雞鳴至點燈,輻輳殷賑;自鵝鴨蔬菜類,至米、鹽、茶、紙之倫,莫不排陳而應需。是以一過場中,凡日用之物,莫不立辦也。場中有管事者,凡徵稅、配置、掃除等雜務皆掌辦之。近時我警察有市場監督法,最注意於衛生、風俗之事,秩然改面目云。
評曰:市場者,古聖王之所制定,人生最重要之事。其宜設獎勵改善之法,以講相生相養之道矣。

16.演戲
臺人好演戲,與日人相同。祭典農歲,必為演戲以樂之。所演大抵三國志、水滸傳、西遊記類。優皆男,女優甚稀。其所謂舞臺者,皆臨時設之,無常置者,其形如我神樂殿。彈竹鼓鑼,鏘然、填然聾人耳。而優皆魁梧偉男子,峨冠長髯,動止快活,劍舞戟飛;或為鴻門之會、或為三雄之宴,勇壯殺伐之風有餘,而少情趣緻密之態。且言語不通,其所觀真有隔靴搔庠之嘆。且以其技藝比我名優,則豈啻霄壤月鰲?
評曰:曾聞福州俳優,其最上者歲入千餘元,上海三千元;乃知日東名優,在其伯仲之間。嗜好之厚,可以知矣。

檢視次數: 271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