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殖民、解構 kap 台語文化建構論:
1980 年代前期黨外雜誌 ê 台語文化論述 3.2.1 語族 ∕ 民族認同:「福佬」、「河洛」之爭
台語文化 ê 危機、台語節目 kap 廣電政策 ê 問題,分別對應 tī 《語言論集》ê 第 3 輯(「方言與文化」)kap 第 4 輯(「電視與方言」);林進輝所認知 ê「台語 ê 使用限制」,kap tsit 2 大問題 lóng 有牽連。Ē-sái án-ne 講,tsit-tsūn ê 在野筆手大概有表達出語言 kap 文化構連 ê 論述視野 kap 位置(語言文化論,Fasold[1996: 3-4] 所講 ê nationalism 語言立場),m̄-koh 文章字面一--來無超越中國 ∕ 台灣雙認同結構;二--來,mā 無質疑華語文、華語文化在台 ê 主導(宰制)功能、地位 kap 角色,所以親像 tsit 類 ê 族群(語族)「主體」論述,並無 tsiâⁿ 做台灣民族文化論 ê pān-sè,後手自然無表現出正名邏輯 ê 運動內涵。另外,有關廣電政策 ê 反對論述,tī 論者為台語節目請命 ê 同時,創設台語專業電視台 ê 聲音已經出現,是 khah 特別、hō͘ 人 ē ǹg ê 眼界①。
Lán 講「正名邏輯」主要 ān tī 語言、文化做為手段 kap 目的合一 ê 台灣文化思考,tse tī 本章附錄 7.1 tsiah-ê 篇目內底,ē-sái 講 iá bē 出現。舉《論集》ê 2 篇文章做例,thang 講連 kuân-kē 位階 ê 認同雙結構 to iá bē 棄 sak,beh 講 siáⁿ-mih 正名邏輯--leh:石吟 ê〈不要忽視口傳的文化資產〉(1983.05.26《民生報》),kā 本土語言當做另類「古蹟」、中國 ê 文化資產,要求文建會 ài 積極保護;「方言」是文化、是藝術,「在提倡國語聲中,若附帶條件要消滅方言,或降低方言的層次,就等於直接殘害中國文化」(1983:115)。Kap 巫永福 ê 態度一致,石吟 mā 強調客語 kap「閩南語」ê 古音 té-tì,認為客、台語 lóng 有保存漢語 ê「語言精華」、「數不盡的文化素材」,是傳家 ê「至寶」;khah 特殊--ê 是 i the̍h 英國做例、建議 tshui-sak 雙語教育 kap「方言文學」、「地方文化」,mā 贊成客、台語 ê 社會教育 kap 學校教育。(112;115)巫永福 ê〈河洛人談台灣話〉(1983.07《台灣文藝》83期),koh-khah 是 1 篇「根」(root,m̄ 是route)ê 論述,代表台籍作家 tsit-tsūn ê 反對言論(黨外聲音)訴求漢文化「古典」根源 ê 論述策略,ē-sái 講是本土派「肯定」殖民統治以外,文化論述「異化」ê 現象之二。巫永福(1983a:189;1983b:125)稱:
以上是作者鼓吹「河洛論」、「有音 tō 有字」論述 kap 漢語、漢人「正統」認同所 hē ê 結論,台灣∕中國 ê 文化認同雙結構原在,kiau 台語文運動後出 ê 策略主張 mā 有某種重度 ê tîng-tha̍h。是講,巫論「tshuē 根」ê 視角、內涵,tī 台語文運動 ê 前脈絡,引 tshuā 出--來-ê、khah 有歷史代表性 ê「時代情結」是戰後台語語源研究傳統,甚至kan-na 是違反音韻學理(無「科學」)、無現實意義 ê 語源「常識」kap 漢族認同 niā-niā,對發展台語現代書面語(台語文、台語文學),ē 造成某種程度 ê 阻礙 kap 混亂②。M̄-koh tse kan-na 是(文字化)「技術性」ê 問題,iá m̄ 是巫論「正名有 khih」ê 根頭。
王育德有 1 篇文章專門 leh 探討「福佬」、「河洛」之爭 kap 語源學研究 ài 有 ê基本智識問題,mā 順 suà 批判許極燉 ê「甌駱論」③:〈漢字のアリ地獄〉(落入漢字的陷阱:「福佬」、「河洛」的語源之爭,李淑鳳翻譯),《台灣青年》295-296 期(1985.5/5-6/5),收 tī《王育德全集 8:台灣與研究卷》。筆者引李淑鳳翻譯 ê 版本:王育德講 I 讀巫永福 ê〈河洛人談台灣話〉,好親像 tng 頭白日看 tio̍h 鬼。王育德認為:巫永福主張有音 tō 有字「邏輯奇怪可笑」(2002b:189);死 tsiú 巫--姓族譜根源 ê 心態,「一方面輕視狄夷,一方面則以純正血統的漢人自誇。此乃中國人可恥的中華思想」(191);「他[巫永福]所言之物,左看右看都跳脫不了中國人固有的白髮三千丈模式」(192)。扣掉 tsiah--ê khah「質性」、khah 文學修辭 ê 批判,王育德 mā 具體針對「台灣話保留漢語古音」ê 講法,提出 I 個人 khah 理性、反正統、反本質論 ê 見解。④ 反駁河洛論、批判中原「漢族大移民史」以外,王育德 mā lia̍h 許極燉甌駱論邏輯 ê khang-á-phāng。
基本上,「甌駱」論是河洛論 ê 反對論述,強調、突顯 Hō-ló 人∕ 話 ê 非漢人血統 kap 去中原(河洛)根性。在王育德來看,甌駱論「完全顛倒是非」:「相較於林氏[林本元]、巫氏透過中原正統漢族探尋語源的作法,許氏則將目標擺在閩越族身上。自由想像之程度,恐怕不是居住在台灣島內的文化人士所能辦到的,只是這樣的假設若無法成立,就更徒留笑柄了。」(2002b:199)王育德進 tsi̍t 步 kā tsit-lō 認為 ka-tī 是蠻(閩)、是越 ê「認同」版本,kap 1950、60 年代廖文毅臨時政府 ê「混血民族」論⑤歸做 1 類:「不消說,二者皆是信口開河之論。如此這般地胡說八道,將使得加入獨立陣營的台灣人的智能受到質疑。正如美國人和英國人同屬盎格魯薩克遜種族一般,台灣人和中國人是可以同屬漢民族的。更無法否認台灣話和北京話皆屬漢語中的一派。」(200-02)Uì 文脈 kā 讀,某種程度 ē-tàng 確認王育德心內按算--ê顯然是「主觀認同」 ê 建構論策略,以及語類、語族同一、m̄-koh kiau「民族」未必然同一 ê 視角,然後 uì 聲韻學 kap 其他語言學學理來看台語人 iah「台灣人」ê 語類名稱、「族」名 kap 認同策略 ê 問題;主要目的 m̄ 是 beh 證明 kàu-té 是「福佬」、「河洛」iah「甌駱」(i m̄ tsiah ē 認為 pō͘-pîn ê 名頭之爭「落入漢字的陷阱」),而是主張「漢語 tō 是漢語」(甚至漢人 tō 是漢人?⑥)ê 前提之下,台灣主權現狀 kap「殖民」語言政策 beh án-tsuáⁿ 改良 ê 問題: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