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5-8 (4)》
《作品I3-14(1)》
此文係對藝術家陳奇相先生作品的評論,於2008年中旬發表於他個人的部落格, 2009年刊登於"藝術家"雜誌。 陳奇相部落格:
http://www.titien.net/art/archives/2008/09
「覽鏡觀心」
2005年的初秋,高雄畫家洪政東先生為我引見了一位由巴黎返台省親的畫家兼藝術評論家陳奇相先生,當日於舍下觀賞家中所庋藏畫作,他誠摯的語言表現出他喜愛藝術的熱度。接下來的兩星期中,他又邀約旅西班牙的洪上翔教授蒞臨舍下,我們坐著欣賞舊藏之水墨冊頁,酣暢的交談聲中不時傳出喟嘆與讚賞,三個人就像認識了一甲子似的,真誠的心沒有國界,沒有年齡,也沒有性別之分,因彼此熱愛的正是純粹的藝術,沒有虛情,也無矯飾。看著上翔因讀著虛谷畫中的「空」而潸然淚下的場景,我們每位在座者無不動容,陳奇相僅默默守候那份感動而不發一語;當晚,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滿幸福與喜悅,然後在深夜,陳奇相在花園撿拾落滿地的雞蛋花,胸懷清香,踏月歸去。
陳奇相1956年生於台灣屏東,1979年國立藝專畢業後,於1982年留學法國,從事藝術創作及研究的工作,在法國的二十多年之中除了精進藝術創作外亦參加了許多次的當代藝術展覽;熱愛巴黎人文的他不僅娶了法國女子為妻,也陸續於1996年及1998年出版了《巴黎藝術之旅》及《花都採花》,更於2002年出版《歐洲後現代藝術》,以其近距離的觀點及實地之展覽影像記錄闡明八○年代歐洲之整體藝術,對當前之藝術形勢提供了深思熟慮的見解。
陳奇相於2008年三月拜訪北京,在北京為年輕的藝術創作者做了兩場深度的演講,提及此次的北京之行,那種意外的驚喜在他的字裡行間表露無遺:「在這全球化的版圖裡,只要擁有宏觀的視野及真誠的態度,地球村裡豈不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取自陳奇相部落格語)又言,「尊重差異已成為當今友誼最卓越的禮物,正如D.H.勞倫斯所說:『每個大陸有其自己偉大的地方精神,每個民族有其特性,那就是家,那就是故鄉,在這大地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活力,不同的震盪,不同的化學氣味,不同的星星,不同的特質,你要稱呼它是什麼都可以,但地方精神是一個偉大的實在」。(取自陳奇相部落格語)由這段話中即可看出他走遍大地,戮力藝術推廣的包容性,那是「無我」與「利他」的精神,而「無我」與「利他」唯獨能由「真誠」出發,少了「真誠」,所有的一切都不會發生。
我們都知道藝術的創作無法脫離生活的探索及對生命的感知與領悟,藝術家經常在一次次的粹鍊與澄清中去體會中觀的精神力量,中觀乃生命本質所闡述的意義,它是超覺立場的,藝術家也往往在物我關係的表現中超越了相對,甚至也可能在衝突中透視和諧。
觀陳奇相在其2007年「覽鏡觀心」的系列創作中,他或以單色系實物裝飾於鏡面上而映照出一美麗的背景,再於鏡面上擺置花卉、石頭、枯骨、湯匙等,讓之反映虛實之效果,然後攝影成作品。
由奇相的創作,很容易察覺其充滿人文主義之美學理想,他採集日常生活上可見、可用甚至該廢棄之物件作為創作之材料,然而他又付予這些已枯萎或靜止的生命無限生機與力量,他讓鏡中映照成趣的虛實畫面呈現極冷靜、理性的美感,讓榮枯相映成禪境,也讓鏡面上隨意潑洒成型的水面暗喻著時空的消失。
藝術家在鏡面上放置枯萎的花朵,而枯枝的線條最能表現冷冽的美感,它呈現的是中國水墨線性的寧靜優雅,或將已枯乾的骨頭彩繪一抹藍或一抹紅,後者充滿勝利(triumph)的色彩暗示著生命的衝突與死亡的華麗,或將一顆冰冷的灰色石頭靜置於鏡面上,讓它映照出美的純度,或一根點燃的蠟燭擺在鏡面上透析出它的溫度與明度,「覽鏡觀心」的系列作品不只超越了相對,也超越了絕對,在這些極度理性的創作中不僅看到藝術家對生命充滿熱切的渴望與追求意圖,他也將立體空間的平衡以極具溫暖的心來呈現,藝術家內在的幸福感幾乎呼之欲出,不著痕跡地在現代與古典中浪漫起舞。「覽鏡觀心」欲表現的即如華嚴宗祖師清涼澄觀所言:「欲達心源淨,須知我相空,形容何虛實,念慮本無從。」在後現代的美學中「抽象」與「具象」的交融往往是藝術家最想表述的領域,而在這領域中,他們也高聲疾呼它的不可侵犯。
「覽鏡觀心」系列之《I5-16作品1》 藝術家將整件畫布塗上鮮明的紅色,中間是一較小的長方形狀留白,上置藍色邊框的鏡面,這三者排列頗具形式美並在鏡面中映出色彩浪漫的幾何圖形,錯置的空間如虛擬幻鏡,鏡內鏡外虛實並存,他以強烈的色彩及不同的畫面形式呈現內心隱晦的美學與直觀,物件的冷靜安排是秩序也是一種自律,在理性中透著感性。
《I5-16作品2》藝術家以同樣的手法在塗滿紅色的畫布上置一大型圓鏡,其直徑與正方形紅色畫布相同,故張力甚強,他在鏡面上放一中式瓷器湯匙,在湯匙耳孔上插一鈴蘭花,湯匙上是古老的中國圖騰而反映於鏡面下是純白的瓷及鈴蘭花枯萎的倒影,畫家冷靜的處理手法除了闡述東西文化的反差外,對身處異鄉的東方人而言,這些元素也寫著孤獨但卻稟然獨立,在不言不語中呼喊鄉愁。
《I3-14作品1》藝術家將大型圓鏡置於深黑的背景上,鏡面上置一橢圓狀的小石頭,以自然光源照射其上,這件作品充滿靜氣及禪機,如入無人之境,藝術家不以肉眼看物象,而以心眼凝思冥想,在禪境中觀心觀物而兩相遺忘,此作品意境極高是我喜愛的作品之一,充滿純粹美學及人文思維。
《I3-14作品2》此作品與上述《1》有雷同處,但藝術家所置之石頭明度較高也較輕柔,他潑水成趣並飾一花瓣而形成一個極為浪漫的鏡花水月景觀,在一冷(石頭)一熱(花瓣)互為反差卻相融的物象中表現出純度極高的美學觀點。由此作品我們可觀察到任何立體物件置於鏡面均可倒影成雙,唯獨水不會映照成影,它的透析是中介的存有狀態,它默然澄照,無所不在,但它卻是不確定的、不安的、流動的,但也是美麗的。
《9-12 (1)》此作品仍以大型圓鏡置於黑色背景前,後方的隱晦狀態及鏡面上一塊動物的骨頭,上面再綴以枯枝、果實,果實上塗上一層裝飾色彩,圓鏡上反映著生命的榮枯,圓鏡所表現的圓滿境地中透露出一股不可預期的生命的無奈,即使再以天工巧飾也換不回流逝的歲月時光。
《9-12 (2)》藝術家在這一系列的圓鏡上真是玩瘋了,玩到欲罷不能,玩到不可自拔,我喜歡藝術家的「玩」,那是一種從容自在的姿態,與無拘無束的情懷。他在枯骨上擺放紅色、藍色的飾品,飾品上還佈滿五彩繽紛的插針,這畫面令我想起「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嘲弄,也仿若「貞節碑坊」殘留的淚痕,我以東方思維置入西方藝境,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象在鏡裡鏡外的表現其實是不容易的,此充滿實驗性的作品卻成功地表述了藝術家特有的東方情懷。
《作品9-12 (3)》作者在圓鏡上大膽地裝置了盛滿朱砂的白瓷湯匙,湯匙上方擺了一塊動物的骨頭,再於其兩側銜接各具韻致的枯枝,枯枝優美的起伏線條仿若起舞弄清影的精靈,在圓鏡上映照成一充滿律動的弧狀體,在此「物性的觀察」與「悟性的觀察」中,因鏡面的冷靜投射,使「本我」變得更為真實與澄澈了。
《作品5-8 (4)》作者此時捻花參憚,將圓鏡打點得一塵不染,只見綠色的酢漿草、白色鈴蘭、紫紅色的花朵,及一塊小白石在此刻入了鏡,紅、白、綠的純淨色彩宛若早上初昇的太陽,也像閃爍在陽光下晶瑩惕透的露珠,明亮清澈充滿喜悅,在一系列的圓鏡作品中,這件作品最沁人心,那「擁有幸福,接近天堂」的宣告,在此時昭然若揭。
觀陳奇相的藝術創作如履明鏡台,他運用物性如石頭、枯枝、花瓣、骨頭的特質,將單純的創作以悟性投射自心領悟的狀態,並傳遞語言不能及的境;也因透過此物性與悟性的對映關係而達到藝術家所欲追求更寬廣的視界,此視界無所謂好壞、高下,陳奇相想要通過的是另一堵牆,在那高牆鑿洞取光,並一次次磨亮自己的心,以澄懷為輔,力求藝術生命的另一圓鏡。
作者:顏雪花女士。中華文物學會理事、ACC南三三小集執行長、
藝文愛好者、收藏家
(在此十分感激她的關愛及卓越的藝術觀點。雪花是我在台灣所碰過最具前瞻性的收藏家,對藝術有別開生面的見地及狂喜,是位充滿熱情的藝術推動者。雪花對藝術的熱忱及人文的關懷,耕耘在地的人文藝術,奉獻人間的博愛,與對美的獨特見地,都讓人深深的感受到這份非比尋常的能量及智慧,是我心中欽佩及景仰的一位,更感謝她的熱情書寫,並將此編文章與大家分享。)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