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題目】閱讀《台灣府志》〈范志〉[1]裡張湄、范咸、陳斗南、陳輝、盧九圍的詩有感──論傳奇浪漫文學中「勝利英雄」與「壯美審美觀點」的延續

【題目】閱讀《台灣府志》〈范志〉[1]裡張湄、范咸、陳斗南、陳輝、盧九圍的詩有感

──論傳奇浪漫文學中「勝利英雄」與「壯美審美觀點」的延續

◎宋澤萊

0.摘要

     本文旨在說明,清朝前期自從郁永河與孫元衡創作了傳奇浪漫文學以後,經過了五、六十年,來到了乾隆朝的時候,許多的遊宦依然踵隨其後,續寫傳奇浪漫文學。詩文中「勝利英雄」的氣息與「壯美的審美觀念」乃得以然延續。並且這些虛虛實實的傳奇浪漫文學突然被官方重視,進一步大量進入官修史書中,成為名著,其正面與負面影響力不可輕視。

    不過,本文也揭示,截至乾隆29年﹝1764年﹞左右,大批土生土長的本土文人群已經出現,他們的詩文裡主角的「勝利英雄」氣息已經淡化,「壯美的審美觀念」逐漸轉變為「優美的審美觀念」。這些優美的寫實台灣風物詩到了道光年間,將一變而成為優美田園詩,將文學帶入優美的台灣田園詩時代裡,使得文學完全落實在這塊土地上!

   

 一、談談《台灣府志》〈范志〉的編修

    清朝前期到了乾隆29年﹝1764年﹞左右,共有七本《台灣府志》被編修完成,那就是:

1.清•康熙24年﹝1685年﹞臺灣府知府蔣毓英主修的《臺灣府志》,共10卷。上海圖書館藏。﹝蔣志﹞

2.清•康熙34年﹝1695年﹞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高拱乾主修的《臺灣府志》,共10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原刻本、日本內閣文庫藏補刻本。﹝高志﹞

3.清•康熙49年﹝1710年﹞鳳山知縣宋永清主持補修稱為《增修臺灣府志》。﹝宋志、未刊行﹞。

4.清•康熙51年﹝1712年﹞臺灣府知府周元文主持補修的稱為《重修臺灣府志》,共10卷,首1卷。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南京圖書館藏。﹝周志﹞

5.清•乾隆6年﹝1741年﹞福建分巡臺灣道劉良璧主持重新編纂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共20卷,首1卷。日本國會圖書館藏、福建省圖書館藏。﹝劉志﹞

6.清•乾隆12年﹝1747年﹞漢籍巡視臺灣監察御史范咸與滿籍巡視臺灣監察御史六十七共同重新補修的《重修臺灣府志》,共25卷、首1卷。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范志﹞

7.清•乾隆29年﹝1764年﹞臺灣府知府余文儀加以補修的《續修臺灣府志》,共26卷。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余志﹞[2]

    這七本府志,除了第三本的《宋志》未刊行外,其它都付梓刊行了。

    由於歷次的府志都是參考先前各府志再編修而成,所以後一本的府志大抵都是抄襲先前府志的內容再添新的資料而形成,以致於看起來,這七本府志中以第七本余文儀所編修的《府志》最為「完備」,這是必然的。

    但是,假若要專論這七本府志的文學性以及完備性,還是以第六本的《范志》比較可談。

    第六本的《范志》乃是由范咸與六十七這兩人主持編修。

    范咸這個人,字貞吉,號九池,又號沅浦,浙江仁和人。雍正元年﹝1723﹞進士,乾隆9年﹝1744年﹞起在台擔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兼提督學政,後著有《婆娑洋集》傳世。

    六十七這個人,字居魯,滿洲鑲紅旗人。乾隆9年﹝1744年﹞起在台擔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戶科給事中,後著有《番社采風圖考》,並輯有《使署閒情》一書傳世。

    由於巡視台灣監察御史是皇帝指派來台監察各級官員的施政狀況,等於是皇帝身邊的耳目,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大小報告,所以權力很大,地方官員敬畏有加,做事情就很方便。當他們決定要編修《府志》的時候,就能得到許多官員與士人的協助。所以涉入《范志》編修以及閱讀、寫序的官員、士人就很多,可說官蓋齊集。

    為什麼要編修這本史書呢?在《范志》的序言與凡例裡,我們大抵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因:1.是向皇帝交差,供朝廷的採納參考;2.可供守土的官吏學習,要他們把裡面所記載的風土民情謹記在心。除了這兩個目的之外,可能也涉及對以前府志的不滿,想要糾正以前府志的許多錯誤。在凡例裡面,我們可以看出是對《高志》、《劉志》的不滿,認為前二志在體例、綱目上都有缺失,所以想要改正。[3]

    所以說,《范志》並不只是根據從前的府志加以傳抄而已,它有想要超越前志,做出一番貢獻的企圖。

    從文學性來說,這本《范志》在文字上的流暢度與典雅度都超過先前許多的府志,也超越了以後的《余志》很多,這大概是因為涉入編修《范志》的文學好手比較多的緣故。

    在完備度上,由於這本《范志》編修者收集了許多民間個人的著作,大量編入府志中,使得這本府志對台灣的視野大開,與前人所編修的《蔣志》、《高志》、《宋志》、《周志》、《劉志》拉開了距離。

    《范志》到底收集了多少民間個人的著作呢?在《范志》的〈凡例〉第十三則[4]這麼說:

 

「台郡初闢,中土士大夫至止者,類各有著述以紀異;然多散在四方,島嶼固鮮藏書之府也。范侍御奉命巡方,自京師攜黃玉圃先生「使槎錄」以行;至武林,又得孫湘南先生「赤嵌集」;抵台商榷修志,於是「臺灣志略」、「靖海紀」、「東征紀」、「臺灣紀略」、「臺灣雜記」、「稗海紀遊」諸集,按藉搜索,並得全書。惟「沈文開集」,向時寓台諸公所艷稱而未得見者,亦輾轉覓諸其後人。凡得詩文雜作鈔本九卷,半皆蠹爛;但字跡猶可辨識,既不忍沒前人之苦心,故所徵引較前志尤多。」

【譯】

台灣剛剛開闢時,中土的士大夫到這裡的,大抵各有著述用來記錄這裡的特異現象;但是著作都散在四方,島嶼本來就很少有藏書的地方來蒐集這些書籍。監察御史范咸奉命巡視台灣,從京師帶來黃叔璥先生的《台海使槎錄》一書;到了武林,又獲得孫元衡先生所著的《赤嵌集》;抵達台灣後就商量要重修台灣府志,於是按名稱開始蒐集到了《臺灣志略》、《靖海紀》、《東征紀》、《臺灣紀略》、《臺灣雜記》、《裨海紀遊》這些書籍,終於得到了全部書籍。只有《沈文開集》沒有找到,以前來台的諸位先生都艷稱這本書籍,卻未能看見,也曾輾轉找到幾位他的後人,最後我們得到詩文雜作的鈔本計有九卷,大半都已經蠹爛;但字跡還可辨識,既不忍埋沒前人的苦心,所以所徵引的沈文開詩文就特別比前志多了。」

 

    從這一段「編輯的話」可以看出《范志》的編寫態度是很認真的,它的編輯們希望能廣納一般士大夫的文章於府志裡,使府志更加完備,特別是拿到了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5]與孫元衡的《赤嵌集》[6]後,使他們信心大增。

    大概來說,在這些被收集的書中,以黃叔璥《台海使槎錄》最重要。黃叔璥〈1682年-1758年〉,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奉命來台首任監察御史,任期約有二年多。他曾經下達命令給各地方官,要他們協助調查各地原住民的食衣住行、婚喪語言的實況,記錄成書面文字後,編入他後來所刊行的《台海使槎錄》裡,叫做〈番俗六考〉,記錄了北從雞籠、南到恆春各地的平埔族的生活,非常重要,是台灣古今以來最詳實的平埔族調查報告。《范志》把〈番俗六考〉都納入裡面,革除了以前各志對平埔族籠統不實的記載,使得《范志》具有最實在的台灣生民描寫,堪稱是一大壯舉,也使得《范志》的實錄價值超越了以往各志,也使後來相隔十七年的《余志》[7]能踵隨其後,進一步編寫得更完備。

    那麼,我們是否就應該說《范志》這本府志已經到達了無可挑剔的、完全的紀實水準了呢?我覺得不然!因為該書所收集的民間士大夫文章非常廣泛,難免紀實﹝經過調查的﹞的文字與傳奇浪漫﹝想像的﹞的文字都一體收集在內,所以變成一本或實或虛的作品,使得我們閱讀這本書時,必須非常小心,對於裡面的文字非要強加辨明不可,這樣我們才能在閱讀時避免被迷惑而收到實際的利益。

    從內文看起來,《范志》所編目相當廣泛,總計分為十二門、九十二目,共計有25卷,我們無法每一卷都談,現在僅就「藝文欄」裡的卷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卷的詩部分加以評論,好讓我們了解這本歷史書籍事實上是一本傳奇浪漫﹝想像的﹞詩歌與紀實﹝經過調查的﹞詩歌並存的書,使我們閱讀時,能格外注意,提高警覺。

    現在我們就以裡面所收集的詩歌來加以說明。讓我們先看看這三卷裡若干具有大量想像的傳奇浪漫﹝想像的﹞詩歌:

 

二、猖獗的傳奇浪漫﹝想像的﹞詩歌

    如上所述,《范志》這本書的凡例第十三則說,在編修這本書之前,他們曾收集到了郁永河的《裨海紀遊》[8]與孫元衡的孫元衡的《赤嵌集》這兩本書,並且把這兩本書的內容編到《范志》裡。當我們翻開《范志》時,的確也發現編輯們非常酷愛這兩本書,非常大量地選用了這兩本書的內容編入書裡。但是,我們也知道,浙江仁和(杭州)人郁永河,是康熙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年來台採硫的人士,而安徽人孫元衡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來台的官員,來台的時間都非常早,住台時間都十分短促,由於對台灣並不很熟悉,他們所寫的遊記或詩歌都具有高度傳奇浪漫的文學成分。一般來說,所謂傳奇浪漫的文學都具有高度想像性質,不是完全寫實,每當作家書寫人物或外在景觀時,常常使用極端的誇飾法,把平常的是人或外境寫成不可思議的東西,用來引起讀者的注意。這些半實半虛的作品一旦納入史籍裡,就會降低史籍的可靠性,這是我們閱讀《范志》的詩歌時特別要注意的。

   我們觀看《范志》所選錄的郁永河的詩有好幾十首,裡面有一輯叫做〈土番竹枝詞十首〉[9],這十首詩描寫了平埔族原住民,在他戲弄的筆下,原住民就成了幼稚可笑的人種,原詩與翻譯並陳如下:

 

〈土番竹枝詞十首〉【作者注:原本郁永河總共寫了24首】

1.生來曾不識衣衫,裸體年年耐歲寒。犢鼻也知難免俗,烏青三尺是圍闌。

2.文身舊俗是雕青,背上盤旋鳥翼形。一變又為文豹鞹,蛇神牛鬼共猙獰。

3.胸背斕斑直到腰,爭誇錯錦勝鮫綃。冰肌玉腕都文遍,只有雙蛾不解描。

5.丫髻三叉似幼童,髮根偏愛繫紅絨。出門又插文禽尾,陌上飄颻各鬥風。

6.耕田鑿井自艱辛,緩急何曾叩比鄰。構屋斵輪還結網,百工俱備一人身。

7.夫攜弓矢婦鋤耰,無褐無衣不解愁。番罽一圍聊蔽體,雨來還有鹿皮兜。

8.莽葛元來是小舠,刳將獨木似浮瓢。月明海澨歌如沸,知是番兒夜弄潮。

9.梨園敝服盡蒙茸,男女無分只尚紅。或曳朱襦或半臂,土官氣象已從容。

10.土番舌上掉都盧,對酒歡呼打剌酥。聞道金亡避元難,颶風吹到始謀居。

【譯】

1.番人天生就不認識衣服,年年都裸體來忍耐寒冬。他們也知道不能違背習俗,必須穿鼻戴環,只用三尺的布圍住下體。

2.紋身、雕鏤皮膚是他們的一種習俗,在背部刺上鳥兒盤旋時的翅膀形狀;忽然又刺成文豹的表皮形狀,甚至蛇神牛鬼猙獰的形狀都有。

3.胸膛、背部呈現一片斑爛的刺青,直到腰部,爭相誇讚紋彩交織的圖樣比單調的薄紗好。管他冰肌玉腕,通通都刺滿了,可惜就是不會畫眉毛。

  1. 少年人把頭髮綁成三叉的髮髻,偏愛在髮根的部分繫上紅布;出門時又插上文鳥的羽毛,在阡陌上飄飄飛奔相互競賽。
  2. 頭髮剪到眉毛額頭的地方,再用亂草綁起來,不分男女都像頭陀的樣子。晚間男子有女子一起陪伴在溪谷裏沐浴,好像一對鸕鶿在綠水裏嬉戲。
  3. 耕田、鑿井都是很辛苦的工作,不論緩急都不願拜託鄰人來幫忙;搭構房子、劈造輪子、編織網子,百般的工作都一個人做。
  4. 丈夫帶著弓箭,妻子帶著廚具,雖然沒有衣服穿也無憂無慮;只用一塊番布聊為遮蔽身子,下雨的時候也許還有鹿皮兜可以遮一遮。
  5. 蟒甲原來就是一只小舟,將一段木頭挖空成瓢的形狀做成的;當明月當空的時候,海邊歌聲歡騰,就知道是番人們晚上駕著蟒甲舟在玩水。
  6. 戲班子用的戲服已經破了、蒙上一層茸毛,不分男穿或女穿的戲服,只要紅色的就好;土官儘管穿的是紅色的小衣服或者只剩下半個袖子,都已經是算是很有氣派了。
  7. 土番的語言很難懂,常發出都盧的聲音,喝酒時則發出打剌酥等等的語音。據說他們是金人為了逃避元朝所帶來的災難進入海裏,後來被颱風颳到這裏來定居的。

 

    我們注意到,這首詩根柢上是大漢沙文主義與中原至上觀念的產物,對邊疆民族缺乏尊重,寫起來態度相當輕浮,叫人不以為然。裡面的錯誤百出,特別是第十首,認為原住民的祖先是金人,為了逃避元朝的統治才逃到台灣來的,這種胡說八道的民間傳說竟然被郁永河寫入詩裡。當這種詩被收錄到《范志》這種史籍裡的時候,被耽誤的人就不只是一般的官家或士大夫了,可以說是千千萬萬的百姓了。

    再看一首被選錄的孫元衡的詩,這個人是江南桐城人,來台任官。這首詩是用來描寫台南安平港灣黃昏景色的,叫做〈日入行〉[10]。詩裡的誇大成分無人能及,簡直是極端超現實的一幅畫。原詩與翻譯並陳如下:

 

〈日入行〉

赤嵌東山高萬丈,金方溟漲天為池。羲和駕馭火鞭疾,霞車虹靷來何遲!未旰登臺望蒙谷,虞泉下掬臨崦嵫。是日天海明無翳,冉冉崇蓋觀西馳。火輪漸低光轉近,與海鱗甲交離離。初沒半輪如合璧,神芒百道兼千絲。驪珠既墮萍實隱,九瀛化冶金鎔時。踆鳥戢翼不我與,燭龍低首焉能為。陽氣接戍便灰死,暡曚晻曖曖徒逶迤。

巨浪翻光忽騰沸,萬烽並舉邊人疑。谽呀豁閜舒長影,爚爚震震焚其逵。烈燄烘雲煩煆鍊,洪爐煮海還蒸炊。佛國明燈不知夜,神丘火穴良可窺。燊燊應符再中瑞,輝輝擬見連珠奇。空中長繩逝欲挽,河上杖策行當追。戈揮三舍戰未已,射落九馭蘇來隨。西隅白虎其宿昴,功成宜退胡相稽。長留山頭少皞語,天目未閉諸神嬉。佇立荒臺蓮漏下,燋煙滅盡星光垂。

憶昔山東登日觀,峰頭道士能狂癡。天雞一唱呼我起,巖巒遠接扶桑枝。金柱紅盆耀溟渤,三山隱見浮蛟螭。大地光明杳何極,夢魂往往親重曦。焉知落拓滄洲外,斷蓬卻逐西傾葵。生死浮沈吁可怪,寸心炯炯無人知!

【譯】

赤嵌城東邊的高山高萬丈,西邊的海潮漲起海如天。駕駛太陽車的神來得急速,晚霞的車子卻如此姍姍來遲。傍晚登上高台看落日的地方;夕陽逼近西山,彷彿被海水捧住。這一日,海天光明,沒有陰翳;在矗空的高樓上看太陽西奔。當夕陽的火輪子漸漸低沉時,會變成更靠近吾人,終於與海中的波浪交織成一片明亮的光輝。然後,在沉沒半個輪子時,就變成能合起來的半邊璧玉,放射百道神奇的光芒,更加上千條的細光。等到夕陽完全墜落隱沒的時候,就是海洋鎔金完畢的時刻。聽說,這時居住在太陽裡的三足鳥也要斂翅,毫無辦法;照耀天下的燭龍也低下頭來,自感無能。又據說陽光到了下午七時到九時,就宣告敗死;日光從此昏暗,徒然逶迤而拖沓。

 ※

不過,就在此時,巨浪突然沸騰起來,反射光芒;彷彿萬枝烽火高舉,引來戍兵猜疑。西天好像山谷洞開,放出雲影;迅猛耀眼的光芒焚燒所有的前路。猛火開始烘烤西邊晚霞,烈焰的火爐烹炊海水。此時,大地彷若那明燈常燃、不知夜晚的西方佛國;又如神的祭壇、火的巢窟,值得觀賞。火勢猛烈應驗了吉祥的兆頭,在火光中好像看到五星連珠。此時,空中好像放下長繩,想挽救夕陽的墜落;又好像夸父逐日,不想使太陽走失。在天地明暗的交戰中,好像有個魯陽公揮戈阻擋太陽西墜;又像后羿射落九個太陽,卻還獨存一個。西方七星的昴宿,此時已經功成身退,不再相爭。任誰都知道:光明留在山頭,西方的神少皞氏就可以說話;太陽光未完全消失,諸神還可以嬉戲。我佇立在荒蕪高台的鐘漏下面,等到太陽的光輝完全消失,星光低照下來,才離開。

還記得昔日,我在山東觀賞日出,山峰頂頭住有一個狂癡的道士。雞一啼,就叫我起床看日出;山峰可以接到日出的扶桑。忽然,光柱與紅日照耀滄海;似乎可以看到傳說中的蓬萊三山與游行的蛟龍。大地的光明遙遠無極,我在夢中還往往想親近這種珍貴的場景。哪知道如今我流落到滄海之外,如同斷根的蓬草在這裡看夕陽。生死浮沉這種事都是很值得奇怪的啊,但是我心裡面還是有一顆炯炯的太陽,這是我可以確定的。

 

    這首詩的誇飾真是不得了,其實只是安平落日的海天景色,無非雲蒸霞蔚、晚雲翻滾而已,但是孫元衡請來了「羲和、踆鳥、燭龍、魯陽公、后羿」這些神人神獸加入詩裡,使景色往天外延伸,遍及宇宙,真是誇張得不能再誇張。像這些過度誇飾的描寫,容易使人誤入陷阱。假如有讀者信以為真,特地到安平去觀賞景色,當他看不到這種景色的時候,必然大失所望。像這種詩,留在詩壇裡炫奇炫異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要收入史籍裡,筆者認為萬萬不可。

   《范志》所收集的傳奇浪漫詩只有這兩家嗎?事實上不止!除了這兩位詩家,還包括新一代的張湄與范咸本人的詩也被收錄在裡面,傳奇浪漫的成分仍然非常猖獗。

    我們先看張湄的一輯六首詩。

    張湄是一個大官,浙江錢塘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進士。乾隆六年﹝1741年﹞出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兼理學政。《范志》收入了他許多首詩,當中有一輯六首叫做〈番俗〉[11],本意在於書寫原住民的生活情況,原詩與翻譯並陳如下:

 

〈番俗〉

1.包練衣衫最麗都,換年風景野花敷;金藤耀首新妝裹,答答偏宜賓也珠。

2.競誇「麻達」好腰圍,健足凌空捷似飛;薩豉鏗鏘聲近遠,輕塵一道走差歸。

3.爭迎使節共歡呼,驄馬前頭眾婦趨;首頂糍盤陳野食,大官曾未識「都都」。

4.鵝筒慣寫紅夷字,觖舌能通先聖書;何物兒童真拔俗,琅琅音韻誦「關睢」。

5.藤球擲罷舞秋千,世外嬉怡別有天;月幾回圓禾幾熟,歲時頻換不知年。

6.傀儡山深惡木稠,穿林如虎攫人頭;群蠻社裏誰雄長,茅宇新添金髑髏。

【譯】

1.番人的衣衫最美麗,新的一年有新風景,他們用野花來打扮自己;你看,金黃的籐花在頭上閃爍,一幅全新的裝飾,頭上的紗頭箍還鑲著瑪瑙珠。

2.大家競相誇讚送信的少年有美好的腰圍,強建的腳步凌空好像飛行;手上的薩豉鏗鏘作響忽近忽遠,在整條道路上揚起灰塵去執行差事完畢又回來了。

3.他們看到官方的巡行使節來了,就一齊歡呼;所有的婦人家都趕到駿馬的前頭來拜見使節;頭頂上著放食物的糍盤前來供養官兵,雖然也許大官員們從來沒有見過「都都」這種食品。

4.他們都會用鵝毛管來寫荷蘭人的文字,雖然使用叫人聽不懂的蠻人語言,卻能念誦古聖先賢的書;兒童們有什麼頂尖的技能呢?那就是背誦詩經的關睢篇。

5.兒童玩膩了藤球後,就盪鞦韆,在這個世外桃源的地方快樂遊戲別有一番風情;他們不知道一年裡月亮要圓幾次,而稻米會熟幾回,一年過一年,卻不知道是第幾年。

6.在傀儡番居住的深山裡,可怕的樹林非常稠密,山番穿行在山裡如虎,專門獵人頭顱;那些兇手用獵得的人頭比賽誰比較勇猛,使得茅屋又增添了許多的骷髏頭。

 

    這六首描寫平埔族與高山族的詩,與上述郁永河那十首詩相差無幾,都是虛實相雜,有想像的,也有紀實的。裡面充滿了大漢沙文主義,對原住民不乏譏諷的味道。詩裡頭說「月幾回圓禾幾熟,歲時頻換不知年」都過份貶抑了原住民,至於說高山族「傀儡山深惡木稠,穿林如虎攫人頭」都難免有醜化的嫌疑。我們不仿可以說張湄對原住民的認識不過只是郁永河的一種延續罷了,詩藝其實也沒有超過郁永河,寫得也許比較淺了一些,也俗了一些!

    底下繼續看也是浙江仁和人范咸本人所寫的,自己把它收錄在《范志》的一首台灣風景詩,叫做〈赤瓦歌〉[12]。這是描寫熱蘭遮赤嵌城的詩,傳奇浪漫的味道非常強大,叫人匪夷所思。原詩與翻譯並陳如下:

 

〈赤瓦歌〉

【臺屋瓦皆赤,下至牆垣階砌,無不紅者。此赤嵌城所由名也。余乃為作赤瓦歌。】

絳雲火繖張海國,燒空滅盡青銅色。信知天運應炎方,摶土何緣變髹漆。萬室於今陶者誰,煬灶渾疑欺白日。連掾櫛比紛參差,畫棟朱甍幾回惑。漢家黃屋禁例嚴,風剝雨淋遮不得。臨漳銅雀更何似,香姜舊款無人識。況兼四壁光炯炯,環堵恍與宮牆逼。簾前磚影更輝煌,彤墀彩繪盈階墄。華棼儼上祝融峰,珠煤貫屋祥光直。千門萬戶火西馳,照耀燭龍烏戢翼。我思天臺有赤城,朱霞天半稱奇特。又聞南方裔外山,赤石為牆標異域。此間合是虹霓居,羲轂軒軒火鞭扶。六丁叱馭驅蛟螭,故發狂颷銷鬼蜮。君不見火焰山頭半焦土,爚爚如焚少荊棘。又不見焮翻地底硫磺山,草枯海破飛煙黑。麒麟之颶炊繁星,流金爍石鯨鯢息。溫泉轉作瘴母胎,裂竅烘池土花赩。刺桐萬朵吐紅絲,驀地燒天怪繁殖。扶桑照殿逞鮮妍,艷艷絪縕錦交織。海若自來足光怪,丹邱浴日鎔金霱。蒸鬱恒暘陽用九,司天南正神明力。十八重溪水漰騰,九十九峰山崱屴。魯陽揮戈勢當逐,巫尪自焚尤應殛。炬牛燧象爛功勳,庶幾赫怒彰天德。祇今海宴無烽塵,不煩煅鍊洪爐側。承平但願風雨調,永息炎威靜八極。

【譯】

【前言:赤嵌一帶的屋瓦,都是紅色的;從牆垣到台階,沒有不是紅色的。這就是赤嵌城這個名稱的來源。我因此就寫了這首「赤瓦歌」。】

紅色的雲、火熱的傘籠罩了這個海國,整個天空都燃燒起來了,凡是青銅色的東西都被燒滅了。應該相信如今天地正運行到南方火熱的地帶,用手把土隨便捏成一團,卻不知道為什麼竟然變成了紅色的土塊!現在已經不知道建造這麼多房子的磚匠是誰,火神似乎已經凌駕於太陽之上了。櫛比連掾的建築參差排列,還有那些畫棟朱瓦都使人感到有些不解。這些建築都很寶貴,好像是皇家對於黃色的車蓋的規定一向很嚴格,絕不是隨便拿來遮風避雨用的。又像是按照那三國時代河北臨漳縣所建的銅雀台,只是按照舊款模樣複製到這裡來,導致無人認識。更何況這赤嵌城的牆壁反照炯炯的光芒,四周的壁面恍如宮牆。門簾前的磚面更加輝煌,朱紅色與各種顏色佈滿了台階。華麗的屋宇彷彿蓋在火神的山峰上,火珠子發出了祥瑞的光芒照耀房屋。好像有千門萬戶的火光向西而奔,照耀在火龍身上,金烏也收斂了它的翅膀。我幻想著天台上應該也有一座赤紅的城,就像半空中有紅色的彩霞一般。又聽說南方邊疆山脈一帶,有一座用紅色石頭做的城,它變成了異域的標誌。這一座赤嵌城應該是建築在雲霓中的城,吾人彷彿能看到太陽神的車駕堂堂而行,沿路還不停揚起火的鞭子。也能看到六個車伕駕著蛟龍的車子,沿路發出了烈焰,消滅了所有的鬼類。在台灣您一定看見過有一座火焰山,山頭有被燒焦的泥土,光亮如火很少有荊棘。也一定看見過硫磺翻滾在地底的硫磺山,四周圍的草都枯萎了,黑煙竄飛。在台灣還有一種颶風叫做「麒麟颶」,它能炊蒸天上的繁星,能沖刷金礦並火焚石子,使海裡的鯨鯢不敢呼吸;甚至暖水都能上昇到天空成雲,變成了瘴癘的母胎;裂開的地隙流出沸騰的水成為池塘,旁邊生長的花特別艷麗。在台灣,有刺桐萬朵生長在路邊,長出紅色的花朵,燒紅了大地,怪異地繁殖開來。又有扶桑花照紅了整個殿堂,爭奇鬥艷,美麗而充滿生氣,交織如錦。這裡的海神本來就長得十分明亮怪異,晝夜永明的神仙居所丹邱能鎔化所有的彩雲。在大旱之中,暑氣蒸鬱不散,太陽當空;彷彿南正重這個神已經掌管天空,已經發出了火神的威力。在台灣還有一條十八重溪,溪水奔騰;還有九十九峰,山形巍峨。在這裡,魯陽公也不能揮戈阻擋太陽的運行,至於巫尪自焚求雨的例子也不可能出現。火牛火象一向功勛彪炳,常用牠們的盛怒來彰顯天徳。不過,今日的天下河清海晏,沒有烽煙,就不需要勞煩牠們用火鍛鍊天下。如今在這個承平的時代,希望一切都風調雨順。而所有的火都能永遠停止,宇宙八方都能進入安息。

 

    這首描寫赤嵌城的詩歌真是瘋狂。本來赤崁城只是用紅磚砌造而成,當然能發出紅色。可是在范咸的筆下就不只是如此而已。他把紅色與火相互連繫,大量使用火的意象,包括「火神、太陽神、火龍、火牛、火象」都拉來助陣,簡直非要把赤嵌城寫成火光熊熊的城不可。這還不夠,還提到了台灣有火焰山、扶桑花、刺桐林、十八重溪沸騰的河水,總之非要使火熱的狀況達到極頂不可。這種誇飾的寫法實在是很令人不敢恭維。范咸這首詩其實與孫元衡那種極端誇飾的詩並無兩樣,裡面有模仿孫元衡〈日入行〉的痕跡,無論怎麼寫,都只是孫元衡傳奇浪漫詩風的延續而已,技巧是不如孫元衡的。 

 

    從上述我們所介紹的這四家的詩看來,《范志》這本台灣府志的內容就難免有實有虛,距離真正的台灣實況有了距離,叫人不能完全把它做為一種信史來看待。我們知道,在台灣所產生的傳奇浪漫文學都是來台的遊宦所寫成的,他們停留在台灣的時間都非常有限,少則一年半載,多者三年四年,對台灣是不熟悉的,看台灣的物、人往往都是霧裡看花。這麼一來,寫出來的作品就顯出虛實參半的特色,這就是浪漫傳奇文學的根本特色,想用這些詩來認識台灣就會出錯!

    這麼說來,《范志》裡所收集的詩歌就完全沒有價值了嗎?這也不然。非常意外的,《范志》同時也收集了許多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詩人的詩,這些詩大半都是平實優美的山水風景詩,使得當時台灣真正的風光被保留下來,能平衡那些虛實參半的傳奇浪漫詩,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注意!

 

三、平實優美的山水風景詩                   

    大概說來,當《范志》在清•乾隆12年﹝1747年﹞左右被編修成書的時候,台灣已經出現了許多掛名台籍的文人,據《范志》所記載,這些人包括了舉人、鄉貢、例貢,人數不下百人,絕大部分可能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士人。

    當中被收集在裡頭的計有陳斗南﹝台灣人生員﹞、周日燦﹝諸羅人歲貢生﹞、葉泮英﹝台灣人附生﹞、李雰﹝台灣人府學貢生﹞、陳輝﹝台灣人﹞、盧九圍﹝台灣生員﹞、林麟昭﹝台灣生員﹞、傅汝霖﹝鳳邑生員﹞、鄭應球﹝鳳山人太學生﹞、張英﹝府學生員﹞、林青蓮﹝鳳邑生員﹞、陳廷蕃﹝臺邑生員﹞十二位台灣本土詩人的詩。在八年前所編修的《劉志》[13]中,這些本土詩人的詩都未被收集,可見《范志》的先進性,它是第一本注意到本土詩人興起的台灣府志。

    我們現在只介紹陳斗南、陳輝、盧九圍這三位本土詩人的詩,先看看這幾個人的生平:

    陳斗南﹝生年不詳﹞,鳳山縣人。清乾隆間﹝17361795﹞的鳳邑諸生。著有《東寧自娛集》一卷,連橫《臺灣通史》藝文志中有採錄。[14]

    陳輝﹝生年不詳﹞,字旭初,號明之,臺灣縣人。清乾隆三年﹝1738﹞舉人。巡道劉良璧續修《臺灣府志》時曾聘他為分輯;又應臺灣知縣魯鼎梅之邀,與廩生方達聖、生員盧九圍參與《臺灣縣志》的纂修。連橫輯錄三十七首,收於《臺灣詩乘》、《臺灣詩薈》。[15]

    盧九圍﹝生年不詳﹞,台灣縣人,生員,曾應臺灣知縣魯鼎梅之邀,參與《臺灣縣志》的纂修。[16]

    底下是這三個人的詩,原詩與翻譯並陳於下:

 

陳斗南的〈白鷗塘雜詠〉四首[17]

1.暫免征途苦,於今百慮疏。名山隨我看,濁水任人漁。風雨三春暮,鶯花一望舒。瞻雲時有憶,何處遣雙魚?

2.看山宜曉起,萬疊最分明。日帶雲中色,風餘樹杪聲。新畬聞布穀,古竹話流鶯。極目煙波際,蒼茫積翠橫。

3.猛雨連三日,溪聲屋後饒。沙堤窗外滑,煙樹望中遙。茅舍依高岸,銀泉落小橋。泥濘何處客,歸路正迢迢!

4.萬水何西注﹝斗六門之水皆西流﹞?潺湲晝夜聞。荒林橫宿霧,遠岫夾層雲。沐鷺無人管,飛鴉偶自群。忽看漁艇入,款乃聽紛紛。

【譯】

1.暫時不必再征徒上受苦,現在終於能放下了一切的憂慮了。名山隨時都能讓我觀賞,河流也任由大家來補魚。在晚春時後,恰巧來了一陣風雨,眼下的花鳥自由自在。看雲的時候忽然想起故人,到哪裡能送信給他呢?

2.假如要觀賞山景,就應該早起,層層的山峰非常清晰。太陽帶給了雲兒種種顏色,風兒吹過樹木的細枝帶來聲音。剛播田後就聽到布穀鳥的啼叫,老竹林裡有流鶯的聲音。放眼觀看煙雲的邊際處,一片蒼茫中有叢叢的綠樹橫陳在那裏。

3.大雨連下三天之久,屋後有溪水的奔騰聲。窗外的沙堤顯得泥濘一片,煙雲中的樹木看起來彷彿遙遠。茅屋依偎在高高的溪岸邊,閃亮的泉水從小橋那邊流入河裡。不知道哪裡來的旅人行走在泥濘的路上,回家的路似乎還很遙遠啊!

4.為什麼所有的河流都向西而流呢﹝斗六門的河流都向西流﹞?流水聲不論白天晚上都能聽到。荒蕪的林木橫陳在隔夜的霧氣中,遙遠的山巒夾在層層的白雲中。水中的鷺鷥鳥沒有人理會,飛翔的烏鴉偶兒成群結隊。突然有漁船駛進來,划槳的聲音雜亂地傳入了耳朵。

 

陳輝的〈二贊行溪〉〈五里林〉兩首[18]

〈二贊行溪〉

竹橋平野路,春水漲清溪。風靜寒沙闊,煙濃遠樹低。青蕪喧海燕,碧岸叫村雞。為語南遊客,應知慎馬蹄﹝溪當秋雨泥濘,行人難之﹞!

【譯】

在平坦的野外的路上有一座橋,清澈的溪流裡春天的溪水漲起來了。海燕在清草地暄譁,村雞在綠草的溪岸啼叫。我給那些前來南方旅遊的人做個建議,在路上應該慎防馬蹄難以前進﹝這是因為在秋雨時節,溪底泥濘不堪,行人難以行走﹞。

〈五里林〉

五里林間路,長隄繞碧流。落花春徑寂,芳草晚園幽。鷺宿依斜岸,鳧啼近小洲。綠陰行過處,客邸在溪流。

【譯】

五里林附近有一條道路,長長的堤岸有綠色的一條溪流環繞。落花掉落在春天寂靜的道路上,芳草生長在晚間幽靜的園子裡。鷺鷥鳥在彎曲的岸邊棲息,鳧鳥在小沙洲邊啼叫。走過了綠樹的樹蔭下,客店就在溪流附近。

 

盧九圍的〈遊岡山〉二首[19]

1.翠巘青嵐日影遲,行吟正好及春時;看花人向層巒立,絕似王維畫裡詩。

2.突兀寒巖翠作梯,暫從開士共幽棲;夜來落月疑天外,笑指銀灣接海低。

【譯】

1.翠綠的山峰籠罩在一片青色的煙嵐裡,日光下的物影慢慢移動,在春天的時光中,正好用來散步吟詩;看花的人面對著層層山巒站立,像極了來到王維詩畫的意境中。

2.冬天的山巖,綠樹長成可以攀爬的梯子:暫且與方外的人士隱居在這裡;晚間的月亮好像來自天外天,豪情地指向銀色港灣與海水相接的地方。

四、結語

    從台灣文學三百年來的發展,英雄的形象〔文學裡的主要人物形象〕與審學觀念是一再變遷的。

    在春天傳奇浪漫時代,文人們咸認他們征服台灣,自認自己是「勝利英雄」,對台灣原住民採行賤視;同時對異地台灣養成「壯美」的想像習慣。到了夏天田園、喜劇、抒情詩的時代,英雄形象才轉化成為「安居英雄」的形象,同時審美觀念也轉成「優美」的觀念。這也就是傳奇浪漫詩人郁永河、孫元衡、張湄、范咸的詩會那麼輕看原住民與誇張的原因。但是,到了陳斗南、陳輝、盧九圍這些本土詩人崛起後,自認自己是征服者的勝利英雄形象慢慢淡化了,壯美的審美觀念也開始成為優美的審美觀念了。

    觀乎《范志》裡所收錄的這些本土詩人的詩,都是書寫生活行旅中所見的事物,用字樸素美麗,已經不用僻字,遣詞平實而不浮誇,與遊宦所寫的傳奇浪漫風格差距甚大;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幾首詩裡所提到的「斗六門」就是今天雲林縣的斗六;「二贊行溪」就是今天臺南、高雄兩市交界的二仁溪;「五里林」就是高雄市橋頭區的五里林聚落;而岡山就是位於台南、左營之間的岡山。在當時,這些地方都是小地方,並非是一些浮濫堂皇的大風景地點,這正是文學逐漸普遍在地化的一種特有現象。

    這種本土詩人再經過嘉慶皇帝一朝,來到道光皇帝時,人數更加暴增,他們的詩將要壓過遊宦的傳奇浪漫詩,成為主流,一舉將台灣的詩帶入「安居英雄」與「優美」審美觀點的田園詩時代!

──20180607於鹿港

 

   

 

 

 

[1] 見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2] 以上請參考網路維基百科〈台灣府志〉一文;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BA%9C%E5%BF%97

[3] 序言與凡例請見: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116

[4] 見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1516

[5] 見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1957年﹞。

[6] 見《全台詩》第壹冊﹝台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出版,2004年﹞頁251349

[7] 見余文儀著:《續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8] 見郁永河著:《裨海紀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9年﹞。

[9] 見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757758

[10] 見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741

[11] 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768

[12] 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787

[13] 見劉良璧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14] 陳斗南生平簡介見網路網址: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

[15] 陳輝生平簡介見網路網址:http://blog.xuite.net/apex.cheng/blog/342270247-%E9%99%B3%E8%BC%9D+...

[16] 盧九圍生平簡介同上面網路網址。

[17] 見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773774

[18]見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803804

 

[19]見范咸著:《重修台灣府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807808

檢視次數: 1035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5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