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宋澤萊談「文創」的秘訣【一篇針對中學生的演說稿】

宋澤萊談「文創」的秘訣【一篇針對中學生的演說稿】

題目:關懷未來、想像現在

◎宋澤萊

一、前言:文藝家是一個具有創意的人

我曾經得過一個文學大獎,是國內有名電氣產品公司的基金會所設立的一個「科技、文化獎」。其實,這家公司主要的獎勵對象是國內的科技專家,還是以「科技獎」為主,凡是有所發明創造的科技人士,都可以報名競爭這個獎項。但是,他們為什麼還另設一個「文化獎」,甚至將這個獎頒給像我這樣的小說家呢?剛開始我不太懂,後來因為他們內部工作人員好幾次要我談一談「如何提升創造力」這個題目,我才知道,這家公司可能認為文藝家具有甚大「創造力」,和科學發明家有一樣的性質,同時對社會也有一定的貢獻,所以才附設「人文獎」,將獎金頒給文藝家。這是我第一次正式見到有人將文藝家和「創造力」連接在一起的事例。

§

另有一次,是一個中部地方的商業學院,由於他們的「商業設計科」有「創意設計」這個課程,就邀請我去講一講「創意」的內在奧秘。我心裡就想,他們的商業設計科為什麼要請一個作家去講創意呢?也許他們和那個電氣公司的基金會一樣,也把文藝家當成很有創造力的人,所以他門想聽一聽我對創意的看法。這是我第二次正式見到有人將文藝家和「創造力」連接在一起的事例。

§

其他在日常生活時,我總被問到:「你們小說家怎麼能寫那麼多的作品呀!?怎麼有那麼多的題材可以寫呀?你的小說真好玩!」這樣的話。我能感受到一般人對於文藝家那種神祕的創作能力有一種好奇,他們一定覺得文藝家和他們不一樣,是一個很有「靈感」的人,不管這個靈感是來自於哪裡。

§

我想,做為一個小說家,我多少也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當然,平常時,我會覺得和大家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可是,有時候,當心情非常清澈明白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的確有某種不小的創造力。比如說,我們都很尊敬電影的導演們,你看,他們能夠把「哈利波特」和「魔戒」拍得那麼好,裡面有神人、怪獸和千奇百怪的場面,叫人目不暇及,看電影的人一看到電影,就緊緊被它吸引;看完了第一集,還想看第二集,真是了不起!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忘記,當電影的導演還沒有拍出「哈利波特」和「魔戒」的影片以前,小說家已經先寫出「哈利波特」和「魔戒」的小說了,電影導演不過是跟著小說家的後面走而已,而且拍出來的內容恐怕也不及小說的10分之1﹝有一些小說的內容,恐怕怎麼都無法用電影拍攝出來﹞。另外是,導演只是導演,他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他不需要當演員,也不需要親自佈置場地,也不需要親自掌鏡攝影、打燈光,或替演員化妝……,因為那些工作有其他專門的人員可以代勞。可是小說家就沒有那麼幸運,他不但是自己小說的導演,也是小說裡人物的演員,也是攝影人員、也是場景的構築者、也是燈光師、化妝師。特別是,小說家的小說裡如果出現了10個人物,作家就要一個人扮演10個人,他們的個別生活背景、長相性格、心裡思想、談話語氣、打扮穿著……都不能相同,作家都要一個個分別去揣摸和扮演,很不容易。因此,假如你說電影導演一定比小說家厲害,那倒也不必然;我倒覺得小說家應該比導演更加具備有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對於故事的創生能力!

§

因此,現在,我想要談一談文藝家﹝或文學家﹞為何具備有一般人所無的文藝創造力。我特別著重於創造力的「來源」來談,如果說,一般人能像文藝家一樣,讓自己置身在那種「來源」中的話,說不定他也能和文藝家一樣,變成一個充滿創意的人。那麼將來不論他做哪種行業,都能成為那個行業裡的「創意達人」。

§

首先,我要談到的創意來源之一,就是「關懷未來、想像現在」或是也可以寫成「關懷現在、想像未來」。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我們對「過去」就不必關懷和想像,而是由於你不斷「關懷未來、想像現在」,不久也就會去關懷和想像「過去」了。

§

二、關懷未來使人有創意

§

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只要很關心未來,就容易變得有創意!為什麼呢?

§

首先,我要談一談「未來」的定義?所謂的「未來」,簡單說就是「現在」的後一秒鐘、後一分鐘、後一個小時、後一天、後一星期、後一個月、後一年、後10年、後100年或者更遙遠的,都叫做未來。

§

但是,我們在這裡所要談的未來,是指比較遙遠的﹝太靠近現在的暫且不提﹞,就說是距離現在3年、5年以上的未來吧!

§

細心地想一想,我們對未來的關懷真是不少:在私人方面,我們關心自己學業、前途、職業、愛情、婚姻、家庭、子女、健康、財產、名譽、地位……在未來是否更有展望、一帆風順。在公眾方面,我們關懷我們的鄰居、村庄、街鎮、縣市、國家、國際、全球的未來是否和平樂利、平安可期。我們總是擔心自己和他人的的生、老、病、死是否都不成問題,我們總是希望聽到未來有歡笑聲,而不是一片哭泣。是這些關懷和擔心,使我們的精神能扣緊在各種事物上,因而激發了我們做出各種行動,使我們的未來更美好。

§

特別是那些具有公共性質的未來問題,往往會引起大規模的行動,誕生了許多社會、經濟、政治、教育、宗教……的種種制度和措施。比如說,為了擔心未來社會的動亂,我們有了警政安全的措施;為了擔心將來人口過多帶來經濟的貧困,我們有節育的措施;為了防止國民知識的倒退,我們有日新又新的教育機構;甚至為了安頓我們對死亡的來到的恐慌,我們有安頓靈魂的種種宗教信仰。

§

你只要舉目四望,人類種種的活動,幾乎都和未來的關懷有關。「人類是活在未來的生物」比「人類是活在現在的動物」或「人類是活在過去的動物」更為實在。簡言之,我們人類的眾多行動,乃是深深關係著我們對未來的關懷。我們的一切行動也大部分都指向未來,堅決地想要改善未來。

§

未來其實就是一種巨大的誘因,可以誘使我們多動腦筋,多加行動。因此,當我們文藝家的注意力放在未來時,就會促使我們產生思考、產生創意。較小的未來問題產生較小的思考和創造力;較大的未來問題就會產生甚大的思考和創造力。

§

其次,一個文藝家怎麼在未來的題材上,產生創造性的作品?特別是那些公共的題材上。按我的理解,這裡頭是有一定程序的:

§

第一個步驟是對過去和現在做一個深入的觀察,發掘問題。其實,在我們開始關心未來之前,多少少已經對過去和現在有一個普遍性的瞭解,我們只要多找一些現在和過去的資料,擴大、加深這些瞭解就可以了。

§

第二個步驟乃是提出一個「假設」,也即是對未來的預測;簡單說,就是:你認為將來會怎樣?「假設」當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必是百分之百的合理,含糊一點也無所謂。為什麼要提出「假設」呢?據我們所知,有許多的科學發明都是先來自於假設。比如說,在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提出人可以飛行空中的「假設」,然後有滑翔翼、熱氣球這些創造品,到最後才有20世紀初美國萊特兄弟滑翔機的發明。同樣的,幾千年前已經有人「假設」船可以在水裡行走,所以才有日後種種的實驗,等到17世紀初才有德雷布爾造出的能在水中任意沉浮並能划行的小艇。不但如此,據說物理學家的偉大理論百分之99都是「假設」,雖然都是假設,但是都發揮了它們的指導功用。

§

第三個步驟當然是著手製造出藝術品。

§

那麼,在文藝上,有哪些有名的作品是來自於對於未來預測﹝假設﹞呢?底下我舉兩本有名的小說來當例子加以說明:

§﹝以下介紹小說《日本沉沒記》﹞

比如說,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在1973年所寫的《日本沉沒記》就非常有名,描述日本列島因地殼變動而引爆火山,導致連串大地震;在太平洋板塊的連鎖擠壓效應,將使日本於一年內崩裂沈沒於海底。這本書在2006年拍成電影,轟動了全日本。現在則成了日本人的夢魘,因為作家這個觀察很實在,日本的地殼的確太特殊了,是有斷裂成兩半的可能。作者提醒了日本人不可以再醉生夢死,而要面對自己未來的危機。

§﹝以下介紹小說《美麗新世界》﹞

英國作家赫胥黎在1932年發表的《美麗新世界》也非常有名,他假設將來有一個人類社會,被科學所控制,人類被劃分成5個階級,每個階級都有一定的任務,尤其是第5階級被強制以人工的方式導致腦性缺氧,把人變成痴呆,好使這批人終身只能以勞力工作。權力最大的管理人員用試管培植、條件制約(Conditioning)、催眠、睡眠療法、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等科學方法,嚴格控制各階層人類的喜好,他們高高在上,一邊嘲笑,一邊安穩地控制著制度內的人。這本小說預言了如今的科學社會,所有的人都在科技人員的管理底下,過著被制約的生活,毫無主動性可言。因此,這本書受到了世界的重視。

§

另外,目前最受人關注的問題是環境公害和氣候異常的問題,很多有創意的文藝作品,都在這方面面著墨,也受到世界人士關注。底下我舉兩部電影來加以說明:

§﹝以下介紹電影《水世界》﹞

比如說,美國的有名導演凱文‧柯斯納所演的《水世界》就很有名。這部影片提出了一個對21世紀的假設,即是說:21世紀中葉的地球已變成水球,因溫室效應而上升的水位將人類的世界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人們只能漂浮在人造島上求生。唯有馬里納這位主角在這種環境中活得悠然自得,因為他的耳後已經長出魚一樣的腮。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上了漂亮的女人海倫及其小女孩女伊諾拉。沒想到伊諾拉身上所刺的紋身圖案招來了海盜們的追逐,因為那圖案據說是找到陸地的示意圖。當時能找到一點點陸地,就是水世界中人人的夢想。於是,大規模的海上爭奪戰就發生了。這部電影非常受歡迎。

§﹝以下介紹電影《明天以後》﹞

《明天以後》這部關心未來氣候的電影也非常有名,導演是羅倫艾墨力奇。電影講述氣象學家傑克·霍爾在南極洲研究古時代的氣象,發現地球曾經發生一次氣候突變,當時全球氣溫驟降,導致一次冰河時期來臨。傑克去了印度首都新德里開會時,警告各國政府說:「如果世界各國不正視溫室效應導致來的全球暖化,南北兩極的冰雪將會融化,所釋放的淡水將會稀釋海水的含鹽量,截斷北大西洋流向西歐的暖水洋流,屆時,全球的氣溫將會驟降,引發北半球的冰凍,另一次冰河時期就到了。」可是各國元首,特別是美國副總統,都不相信傑克的警告。此時,氣候突變的先兆已經開始出現,在東京,巨型的冰雹造成巨大的破壞,而洛杉磯則被一連串的龍捲風摧毀,結果發現另一次冰河時期將會在六至八個星期之後來臨。故事就進入了緊張狀態中。這部電影同樣受到歡迎。

§

你看,由於關懷未來,這些了不起的文藝作品都一一出現了,雖然都是比較悲觀的關懷,但是都是大家所關心的未來,很快地就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可見關懷未來蘊藏有極大的威力!

§

那麼,在台灣我們要怎麼關懷未來呢?要怎麼創造這種作品呢?能受到歡迎嗎?為了要回答這些提問,在底下,我舉我寫的一篇長篇小說《廢墟台灣》的親身經驗來加以說明,好叫我們同學知道「未來小說」的書寫經過和它的力量。這本書預測台灣在2010年時,將變成一片廢墟

§

先談這篇小說產生的背景、影響,再談內容:

§

《廢墟台灣》是我在1985年時創作完成的。

§

我記得在1985年前後,台灣曾出現了水準相當高的環保團體,發現台灣的空氣品質、噪音、河川污水都到了一個極限。我記得最嚴重的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高官有個瘋狂的計劃,居然想在台灣的周圍設立20個核能發電廠,而且不是光講不練,核電廠的建材已經相繼運抵台灣了。當時有識之士都知道大難將要來臨,一旦20座的核電廠包圍台灣,只要有一座發生了美國三浬島那種核射線外洩,台灣就完了,因為台灣人口這麼稠密,損傷一定非常慘重。當時沒有人能阻擋這件事情,因為獨裁的蔣經國總統還活著,戒嚴法牢牢的控制著台灣每個角落;最可怕的還是台電製作了宣導影片,在電視上大力倡導說核能電廠非常安全,絶對不會出錯,一再宣傳的結果,好像每個人都被催眠了,反對的聲音傳不開來。

§

我非常緊張,就決定寫一本反核電宣傳小說,也就是站在台電宣傳的反面,來談談興建20座核能發電廠的可怕後果。但是我不能只談核電廠的問題,那樣的話會使小說變成單調,我就想網羅台灣所有明顯的公害於小說中,將它寫成一本台灣公害的集大成作品,同時還寫了詭異環境底下的人類生活和人心的突變,企圖使它變成很聳動。同時,為了引起震驚效果,我宣稱說2010年台灣多座的核電廠會相繼爆炸,使台灣毀之於一旦。

§

提到核能發電廠會不會爆炸這個問題,我曾經買了有關核能發電廠概況的書來做過研究,確定是會的。但是,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核能發電廠曾爆炸過,這麼寫的話似乎顯示出我對核能發電廠的情況很外行,很不上道,會遭到嘲笑的。但是我也管不了那麼多,只要能達到宣傳效果,我就算贏了這場仗!

§

果然,小說寫好了,我向《中國時報》投稿,懇求編輯看在老朋友的立場,能節錄登出這篇小說,哪怕只登一點點也好。可是,他們迅速將我的小說退回來了,讓我沒有辦法做任何的申辯。我於是知道,要叫任何的報紙登出這篇小說是完全不可能的,他們絕對不可能冒著牢獄之災去得罪國民黨或蔣經國。

§

於是,我將這篇長篇小說直接拿給前衛出版社出版,書局特別做了一個封面的夾帶,聲明說這是一本「台灣末日啟示錄」,台灣的末日已經到了,希望大家注意這本反核小說。

§

1986年元月出版,出乎意料之外,書市反應冷淡,幾乎沒有人談這本小說。我就認為這本書失敗了,她完全沒有辦法喚醒台灣人的沉睡,引不起任何的反核功用,白白浪費我幾個月辛勞的書寫,真令人生氣!

§
不過,到了4月26日,前蘇聯烏克蘭的轍諾堡核電廠第4號機組,因人為操作不當而發生爆炸,廠房的牆壁及屋頂都瞬間化為瓦礫,致命的輻射物質四散至大氣層中,導致烏克蘭境內6萬人死亡,它也是日本廣島長崎核爆後,最大的核能災難事件。烏克蘭、白俄羅斯是轍諾堡核爆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至少有9百萬人受到輻射線影響,雖然說核爆發生在烏克蘭北部邊界,但是由於核爆當天風向的關係,絕大部分的輻射塵都落到白俄羅斯境內。白俄羅斯百分之70的領土都慘遭輻射汙染,尤其以其東南部高美爾州最為嚴重。此外,白俄羅斯嬰兒出生率比核爆前下降百分之50。其輻射塵甚至飄到歐洲西海岸,連島國的英國都受到威脅。

§

全世界忽然對於核電廠視如蛇蠍一般的害怕起來。

§

幾乎在同時,《廢墟台灣》瞬間翻紅,變成一本暢銷小說,不久就賣出了萬本,成為當年台灣最有影響力的10大書籍之一。

§

小說家李喬在評論這本小說的時候說:「《廢墟台灣》放在台灣文學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一〉迄今僅見的寓言式長篇小說,而且是隱喻未來災難;〈二〉迄今唯一的長篇生態主題小說。﹝不幸的是,今天台灣好像真的如小說所描繪那樣,「正在進行中……」﹞。﹝見《台灣文學導讀》﹝台北,2006﹞頁101﹞

§

這麼說已經告訴我們,台灣似乎還有其他公害的短篇小說。的確,鍾肇政、陳恒嘉、鄭俊清都寫了各一篇的的短篇公害小說,作者寫作的心情同樣都處於焦慮的狀態之中。

§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廢墟台灣》的縮寫版,我將9萬字左右的這篇小說濃縮為2千字左右。等一下我們唸它時,請注意我寫了哪些重大的公害,並且請你設身處地體會一下我當時的焦急心情。

§﹝以下介紹小說《廢墟台灣》﹞

 

2015年3月,國際地理學者阿爾伯特和波爾兩人到台灣,由西岸的濁水溪上岸,此時台灣已經毀滅了。

§

他們兩人是行為制約理論家史肯納博士的信徒,相信沒有自由由尊嚴、完全被控制的社會將會使人活得更快樂。以前,台灣就是他們政治理論的理想國度,靠著一個名叫「超越自由黨」的集權統治,每天抓人、關人、槍斃人,台灣人終於達到了完全沒有自由尊嚴的理想境界,不過人人卻生活得很滿意,工業出口年年增加。可是,到最後,台灣竟然很快的毀滅了,輻射線遍佈全島,被國際列為不准進出的地方。他們想查明這個原因,所以特別到台灣來探險。這次的探險沒有使他們失望,他們終於在一個叫做「TNN村」的地方,找到一個叫做「李信夫」的電視攝影家的日記。他們開始閱讀這本日記,根據這本日記的記載,台灣的末日是這樣的:

§

毀滅以前,台灣沿海遍佈一座座核能發電場,環境的污染已經達到一個極限。

§

1980年,台灣的空氣污染就已經頗為嚴重,台北市小學的教室屋頂每天都會覆蓋上一層煤煙,往後幾年,天空中的浮塵越來越多,垃圾在馬路擴散開來,各地的河流死滅了,核射線單位激增,自殺率和肺癌的人數達到空前,若干地區迅速被宣布為「廢墟村」,禁止人們涉足。第一次的「廢墟撲擊」終告產生,一次大規模的地震使3座核電廠核射外洩,20萬人喪生,浮塵、垃圾、水污染使人們的生命縮短成50歲。人們曾經反抗政府的措施,但是都難逃「超越自由黨」的處罰,不是被關就是被殺,抗議總是以悲劇收場。台灣只好等著「二度廢墟撲擊」的到來,坐等著徹底的死亡降臨,此時一切都變得千奇百怪。

§

浮塵繼續增加,在大城市裡終於產生了「浮塵風暴週」的景象。當局為了淨化浮塵,允許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裡,市區內外的工場可以集中排放一切廢氣,其他日子則不准如此做。於是在這個禮拜裡,天空一片黑暗,浮沉如同沙漠的狂風沙,遮天蓋地,10歩之內目視也難,白天在市內行車必須打輛車燈,才能前行。

§

噪音的分貝繼續增大,台灣交通繁亂的地方開始出現了「殺人噪音區」,這種地方非常神秘,住在這裡的人久而久之就聽不到任何的聲音,因為聽覺麻痺了。可是每戶人家都很容易出意外,包括狂怒、鬥毆、歇斯底里、昏迷不醒、心臟麻痺,死亡率當然也跟著比其他的地方高,人們卻以靈異事件來看待。

§

土地的污染也迫使一切生物和土地絕緣,白鷺、青蛙、魚類都消失了。老鼠在無地可棲之餘,只好回流到城市,到處攻擊人們。當局卻認為老鼠正在做最後的掙扎。

§

垃圾增加得太快,台灣的當局終於無法處理。城市的垃圾本來還堆積在靠山的鄉村,後來溢出馬路來,人們隨便就在道路旁選個空地,圍個鐵絲網,開始堆積垃圾。可是逢到下雨時,垃圾會發出悶煙,這些悶煙夾著一種味道,擴散在住家的天空上,造成人們呼吸困難。

§

廢墟的環境終於導致人們改變了對死亡的看法。從前台灣的人因為虛無主義盛行,喪禮已經有了歡樂的氣氛,此時,更加的有歡樂的味道,喪禮中甚至舉辦趣味競賽,做到賓主盡歡的地步。超越自由黨又頒定喜喪規約,廢除喪禮的悲傷情緒,要遵行最大的歡樂原則,不歡樂的也要歡樂。外國學者已經看出台灣的喪禮已經和原始的民族沒有兩樣,是用來壓制隨時隨地都會死亡的恐懼。

§

宗教也有了新的轉變。佛教已經全盤遭到禁止,起因是佛教的消極思想使超越自由黨感到苦惱,因為有一個名叫「涅盤和尚」的修行者創立一種「無教產、無寺院、無集會」的佛教,主張「少吃、少聽、少呼吸」,同時提倡人人可以自行提早圓寂,因此遭到當局鎮壓,轉入地下活動。超越自由黨扶持的李聖智的基督教「太陽教會」一枝獨秀,李聖智歌頌超越自由黨的掌權是上帝的傑作,台灣就是上帝的城。但是另有一個基督教支派「幽谷教會」否認李聖智的主張,認為台灣就是煉獄,人們正在痛苦的煉獄裡掙扎。

§

核射線繼續外洩,終於撼動了下層社會,大規模的群眾紛紛想避入深山,但是超越自由黨在山隘設置機槍陣地,槍彈不客氣的將人打得支離破碎,可是許多人仍然勇往直前或跳進山谷去殉難。

§

因應於自殺的人直線上升,當局徹底開放性行業,企圖用性的刺激來引起人們的生存意志,有一幢叫做「粉腿大樓」的大廈別出心裁,空曠的底樓縱任人們大聲猜拳,把台灣人的苦悶都呼喊出來;5、6樓提供按摩;7樓和女人瞎纏;8樓吃藥作樂;9、10聽古典音樂和觀賞古典藝術,可以任意破壞一切的演奏和藝術作品來取樂。

§

黑社會因應於廢墟撲擊也產生質變。他們已經不以牟利為主,改為一種表演,他們開始使用新式武器,甚至使用化學戰技,目的是反當局、反社會。成員標榜一種新的黑道人生觀,叫做「新蜉蝣理論」,如同日本的武士道,行徑相當英雄主義,希望在死以前建立個人的碑銘,他們說:「一隻蜉蝣只是一隻蜉蝣,但是它若被單獨提出來,就不是蜉蝣。」手段十分乾脆、殘酷。

§

生病的人口不停增加,醫院難以收容,當局只好建立收容所,病患一去不返。

§

山林大半已經童山濯濯,資源已經耗盡,林場跟著關閉了,高空照片下,暴露了山的肌肉和骨骼,大半沒有樹木,森林缺乏到甚至30年都不曾發生過森林火災的地步。

§

「人不是什麼」變成島上新的人類學、哲學總理論。有一位叫做「謝大士」的哲學家提倡不用研究「人是什麼?」的命題,獲得全民支持,成功擺脫自從希臘到現代的一切有關於人的理論。一首叫做「不知我是誰」的流行歌曲到處傳唱,蔚成風潮。

§

吃的習慣也在蛻變當中,在廢墟撲擊的威脅中,台灣的餐飲業一枝獨秀,民間的格言說:「如果不進入地獄,就快點吃。」中秋節休假的3天裡,第一天是大吃大喝;第二天大睡,許多團體離開家庭,攜帶夾板,睡在馬路上或垃圾堆裡,沒有床褥、沒有蚊帳、沒有枕頭、到處為家,作為對新社會的無言抗議;第三天則是狂歡,用吵鬧聲掩蓋整個城市。

§

電視控制變成當局最後的一個手段,人民被課以看電視的義務,當局聘請專家,拚命對人民洗腦,卻屢生意外。林信夫的妻子、兒子在電視控制中出了意外,死亡;跟著林信夫目睹這個社會沒有任何指望,也跟著自殺了。

§

核電場接二連三的爆炸了,台灣終於毀之於一旦。

§

由以上我舉的書裡頭的林林總總例子,都很不可思議,都說明了創意和關懷未來有絕對的關係。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在未來,你的創造力就會源源地產生出來,並且受人注目。文藝創作是如此,我相信科技產品的創造也是如此!

§

底下,我再談「想像現在」和創意的關係:

§

三、想像現在也使人有創意

§

「關懷未來」使人有創意,除此之外,「想像現在」或者說「觀察現在」「變造現在」也會使人有創意,而且後者比前者更重要。我們今天大半的科技發明和文藝的創作,絕大部分都是「想像現在」「觀察現在」「變造現在」所得到的結果,我們不能不注意它!

§

首先,我當然要對「現在」做一個定義:

§

我們說,甚麼是「現在」呢?其實,「現在」很難理解。我們一般人會認為「現在」的下一秒鐘就是「未來」;而「現在」的前一秒鐘就是「過去」。假如這麼認為,那麼「現在」就只有「一秒鐘」。更極端的人甚至認為根本就沒有「現在」,因為當你指出這個是「現在」的話,馬上﹝在0.00000……1秒之後﹞它就變成「過去」,根本沒有甚麼是「現在」可言!不過,我們不這麼極端來定義「現在」。我們就姑且說,從現在算起,3、5年以前和3、5年以內,都叫做「現在」吧!

§

好!那麼,「想像現在」﹝或者說觀察現在、變造現在﹞為什麼會使人有創意呢?這是因為凡是創造品,我們很難無中生有,一定要根據「現存的東西」加以改造﹝改頭換面﹞。同時,「現在的情況」會刺激我們,尤其是那些不方便的狀況、無趣索然的狀況,會引發我們不滿,就想像著要去改良現狀,引發創造新東西的衝動,讓我們充滿創意。,因此,你對現存的狀況越注意,就越能創造出新東西

§

據我所知,大半科學產品幾乎都和「觀察現在、想像現在、解決現在」有關係。

§﹝以下介紹迴紋針的發明﹞

小到一根髮夾、一枚迴紋針的發明,大到手機這種高科技的產品,也都是不斷「想像現在」的產物。發明迴紋針的人是挪威專利局職員約翰‧瓦萊(Johann Vaaler),他開發出第一支三角形迴紋針,1899年在德國申請專利(當時挪威沒有專利法),1901年取得美國專利。在這之前,人類沒有迴紋針,想要把一疊的紙固定在一起,就必須要打洞,再穿線,很不方便。我想約翰‧瓦萊一定對當時的不方便做過許多的想像,想要解決它,最後終於發明了這個小小的東西。不過,你千萬不能小視它,因為它帶來整個人類聚集紙張的方便,幾乎每個辦公室都有迴紋針,真是功德無量!後來迴紋針還因材質具有可彎曲的特性,時常被用來改造為小工藝品或臨時的小工具;如今更常在電磁鐵的教材上用來做為測量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工具。

§﹝以下介紹手機的發明﹞

手機的發明應該也是一樣的道理。我想,在手機出現以前,一定有許多人對於固定在桌子上、無法移動攜帶的電話感到很遺憾,他們一定想過,應該要改變「現在」這種不方便的情況。結果在1946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體積太大,研究人員只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慢慢人們就淡忘了。1973年4月的某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並打了一通電話,引起過路人紛紛駐足側目。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當時,庫帕是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手機就正式誕生了。其實,手機的發明也不過是受到「現在的不方便」的刺激,以及根據「現有」的固定型電話加以想像、改良而已。

§﹝以下介紹美國林肯總統的發明﹞

我還知道美國的偉大總統林肯先生在尚未成為總統時,也有一些發明。當時,他在一個碼頭搬運東西,當個搬運工人,覺得東西由船上搬到碼頭上,往往要花很大的力氣,很不划算。要如何才能使人在搬運貨物時節省力氣呢?他就想到一個方法,就是用一個輕氣球,上面裝一個鐵鈎,然後把氣球鈎在貨物上,貨物就飄浮起來,很容易的就將貨物由船上搬到碼頭上了。你看!他就這麼輕易地發明了新工具。

§

上述的種種讓我們該知道,這些發明,都跟「觀察現在的不方便」「想像、解決現在的問題」有關,只要你的注意力多放在「現在」的狀況上,自然而然就會有創意。愛迪生的電燈的發明,也是這個道理。

§

我們現代人總是有一個毛病,就是對「現在」感到厭煩,由於工業社會,生活的一切顯得枯燥乏味,使我們對現存的東西容易感到無趣,就轉頭不願理會現在的東西,從此就喪失該有的創造力,這是很可惜的。只有專注於「現在」,對「現在」做出勇敢的觀察、想像、變造,我們才會創意十足,感到「現在的一切」都可以提供我們靈感,現在的一切都是可愛的,充滿了創造的可能,充滿了創造的材料!

那麼,文藝上的創意和「現在」有甚麼關係呢?答案是:這個關係可大了!這個道理和科技的發明完全一樣。

§﹝以下介紹「龍」的創造﹞

我先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漢人的圖騰──龍這種想像動物,可算是非常有名的民間藝術創作,沒有看過的人,一定會覺得它很神奇,漢人居然能想像出這種動物。不過,它也不能無中生有。只要你仔細觀察,原來它是根據「蛇的身體」「魚的嘴巴」「雞的爪」「鹿的角」……被慢慢創造出來的,歷經了千百年,形狀還沒有完全固定,越來越複雜,本身有許多動物身體的元素,是集大成的一種創造品。只要你願意發揮創意,也可以在現在的龍的形狀上再增加更多的元素,產生更新的龍。我們也可以想到,當初創造龍這種想像動物的人,一定覺得現存的動物真無趣,太過於單調,於是他就加強對現存動物的觀察,發揮想像,最後動手將許許多多的動物加以組合,變造出龍這種動物。這已經說明,創造品與想像現在有不能分開的關係。

§﹝以下介紹《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也非常有名,它也可以算是很典型的文藝作品。一般人會認為,希臘神話是寫神的事情,和人沒有多大的關係。假如這麼認為,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希臘神話裡所有的神,都是人類某一部分性格的化身。換句話說,希臘神話裡的神,都是當時希臘人經年累月觀察各種現存的人類性格之後,再經過想像、變造,終於產生一個個希臘的神祇。
§
比如說神話裡最有權勢的神「宙士」,是權威的、好色男人性格的變造,他是許多神祇的父親,到處和女人生小孩。天后赫拉,乃是善於嫉妒的女人性格的變造,她對於丈夫宙士婚後的外遇很不滿,常使用許多手段打擊丈夫的情婦和他的私生子,曾經將宙士的情婦卡利斯忒和她的兒子變成熊。
§
我再舉一個神,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希臘神話》諸神和人類性格的關係,那就是納西索斯(Narcissus)的故事:
§
那西索斯是一個絕美的美少年,身邊當然圍繞著很多的異性。但是縱任那些異性如何貌美,他都不為所動。他彷彿不能愛上任何的女子。因此,一些對那西索斯苦苦痴戀的女子,長久得不到那西索斯的青睞,心痛欲絕。有一天,那西索斯在野外狩獵,累了,便走到山泉旁邊休息。那個山泉的水,出奇地清澈,附近美麗的景物都倒影在水中。那西索斯無意間低頭一看,就看到一個非常俊美的臉孔在水中。他想伸手觸摸,但他一伸手,便泛起水波,少年就消失不見,於是他唯有痴痴地看,後來他竟愛上了水中那位俊美的少年,終於不可自拔了。他守在水泉旁觀看,不眠不休,寸步不離,他覺得那個美少年是世界最美麗英俊的少年!後來,他為了得到這個水中的少年,就進入水中去找他,就被溺斃在水中。後來那些迷戀那西索斯的仙女們來到水泉旁,已經找不到那西索斯,只見在那水中生長了一朵絕美的花,仙女們便把這朵未見過的花命名為水仙花(Narcissus)。
§
當我們看了這個故事之後,馬上就想到,這位那西索斯未免太自戀了,他愛上的那個水中的美少年,原來就是他自己的影子。而水仙花,據我們所知,它就是所謂的「自戀之花」。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兩千多年以前的希臘人真有趣,他們一定常常對當時現存的自己的同胞做考察,一次又一次的研究,終於確認希臘人裡面有許多人具有自戀性格,甚至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自戀性格,因此就加油添醋,變造某個現存的少年成為那西索斯,終於成為希臘神話裡的眾神之一。千百年之後,我們閱讀這個故事,還不禁要發出微笑!可見「觀察現在」「想像現在」「變造現在」,對於文學的創意具有多大的威力!
§﹝以下介紹小說《格列佛遊記》﹞
《格列佛遊記》也是非常有名的文學作品,他是英國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創作的小說1735年通通寫完出版。它一共有四部,第一部就是最有名的《小人國遊記》,故事的大要是這樣的:
§
格列佛澳洲的西北部遇到颱風,漂流到一個荒島上。荒島上有一王國叫科立普特,王國中的居民身高僅6英寸,實在很小,格列佛的食量相等於1728個科立普特人的食量。小人們先抓住了格列佛,經過協調,小人國的皇帝要求格列佛簽下不傷害他的國民的條約,才放了他。後來格列佛證明了自己對小人國是有用的,他打敗了侵犯科立普特的另一個國家,但是他沒有幫國王把戰敗的那些敵人當作奴隸,卻反而放走了他們。小人國的國王很生氣,認為他是叛徒,準備要逮捕他。格列佛只好逃到曾經是敵人的那個小人國,國王歡迎他,因為他在不久前的戰爭中沒有造成他的人民的傷亡。格列佛之後就搭著返航的商船,回到英國了。
§
許多人念完了小人國之後,只是認為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充滿了天馬行空的幻想和驚險,以為大概就是作者任意的瞎掰,應該和現存的英國狀況無關。不過,你如果對作者斯威夫特有瞭解,就不會這麼認為。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曾經在1710年至1714年間,擔任過英國「托利黨」的公共關係官員,後來政黨交替,「輝格黨」上台,托利黨黨員被清算陷害,斯威夫特當然看到了許多政治鬥爭的殘酷場面,對於當實現存的英國政客很不滿,於是作者透過第一部小人國的歷險暗諷當時的政治。換句話說,作者斯威夫特對於當時的英國政治社會事先有很深的觀察的,之後再經過想像,變造出小說,引起了所有英國人的注意。可見「想像現在」還是斯威夫特創作《小人國遊記》的根本源頭。
§﹝以下介紹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
我本人也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叫做《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受到不少人的喜愛。裡面的主角是一個被魔鬼附身的青年,他具有法力,能使用威力無比的法術,特別是化身成為一隻像屋頂那麼大的紅色蝙蝠,很能奪人性命。他在一個城市裡經營非法的買賣,並且當選市長,統治了那個城市。後來引起了市民的反抗,故事就進入正邪的對抗中,故事就緊張了起來。這本長篇小說看起來很怪意,魔鬼和上帝竟然都進入了這篇小說之中,成了裡頭暗藏的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角色,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就稱這種小叫做「魔幻寫實主義小說」,意思是說:小說有一些情節是真正發生過的,有一些是超現實的虛構。不過,內行的人馬上就知道,這是我觀察、想像了現在的台灣社會狀況,所變造成功的一本小說。它的故事來源就是現在的台灣社會現況,倘若我對現在的台灣社會沒有深刻的觀察和理解,必然寫不成這本小說。《台灣百科全書》曾經如此介紹了這本小說:
§
《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 宋澤萊著,長篇小說,1996年初版。這部大長篇共24萬字,內容取材自當前最時髦的選戰熱潮及黑金政治。以敘述一個黑社會青年興衰起滅的過程為軸,儘量把整個城市的人都寫進去。竭力少用現代小說那種技法,把魔幻寫實的方法、十九世紀初的浪漫派小說風格、大眾連載小說的文體結合起來,從容地書寫;又把它寫成既像武俠又像靈異,既像偵探又像寫實,既像神話又像哲學……使之打破各類小說的藩籬,人物也變得可以任意飛昇天界,出入魔域,變化莫測。它融合了作者的人類觀、社會觀、宇宙觀,也開拓了台灣小說的新風格,宛如一部千變萬化、神奇詭異的電影一樣,兼具嚴肅文學的涵養以及大眾小說的娛樂性。小說主題圍繞著台灣最敏感的政黨歪風和黑金介入的選舉文化,並冷靜地剖析台灣社會奉權力與金錢為圭臬的政商名流以至小老百姓。僅管整部小說情節交錯複雜,其所批判的台灣現象與書中象徵意涵卻很明顯。作者期待處理的小說題材是扣緊台灣的歷史、政治、和價值觀被扭曲了的當代台灣社會。(陳錦玉撰寫)
§
介紹文很明顯地說,我這本小說就是在談「被扭曲了的當代台灣社會」,可見「觀察現在」「想像現在」再「變造現在」就是我寫這本小說的程序,「現在」就是這本小說的源頭。
§
底下,我再介紹幾個當今世界有名的「魔幻寫實主義」的作品,主要的都是拉丁美洲的作家所寫的,因為拉丁美洲就是魔幻寫實主義文學的勝地。這些小說都是短篇,很有趣。我已經把這些太長的小說一一濃縮成為一、兩千字,不需要十幾分鐘,你就能念完一篇。它們都是很有創意的小說,我們很難想像居然有人能寫出這種小說。我在每篇小說的後面,都附有解說,指出這些不可思議的文學作品都和「觀察、想像、變造現在」有關。
§﹝以下介紹小說﹝河之第三岸﹞
第一篇寫的是父子之間的關係:

我的父親是個誠實可靠,井井有條的人。他並不比別人更愉快,也不更沮喪,但他是沉默的。家裡大小則由母親管理。

§
有一天,父親開口叫人給他造一艘獨木舟。

§
這不是鬧著玩的,因為獨木舟是精選的木材造成,可以在水中支持2、30年。我們家離開河還近,大概4分之1哩左右,河床寬敞,河水深邃平靜,闊到看不清對岸。

§

 獨木舟造好的那天,父親戴起他的帽子說再會,既不歡愉也不在意。不帶什麼,也沒有給我們什麼勸告;母親意外的沒有吵鬧,只是站著,臉色蒼白得像幽靈。

§

 我跟在父親後面走幾步,他回頭看看我,給我祝福,揮揮手要我回去。然後他上了獨木舟,解開了繫繩,開始划,獨木舟駛開去,他的影子又長又狹,像一頭鱷魚。

§

 父親沒有回來,也沒有到哪裡去,自此以後,他就一直待在河上,總是在獨木舟之中,沒有離開船半步。

§

 可怪的是,父親並沒有遠離,他只是在附近划著船,既不停在岬角,也不停在海灣。為了怕父親餓死,我和母親拿了食物,放在某個地方,好讓父親能拿得到。

§

母親希望父親回來,曾請個神父去驅邪,也請兩個士兵去恐嚇父親,可是都沒效果,父親的船總是划得遠遠的,獨木舟漂浮,看來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他拒絕和任何人交談。

§

誰都很難了解父親怎能在外邊忍受那麼多的苦難,日月、太陽、雨水、炎熱、霧氣、嚴寒、孤獨,頭上永遠戴著舊帽,過了許多年,生命就在這種無意義中溜掉。

§

姊姊結婚了,生了小孩要抱給他看,他的獨木舟沒有出現,姊姊遷居了,哥哥也走了,母親也死了,我沒結婚也老了,父親仍然在獨木舟裡。

 §

最後我決定呼喚父親回來,跑到河邊,要求取代父親住在獨木舟裡,父親表示歡迎;但最後,我因為缺乏勇氣,逃跑了。

§

 從此再沒有父親的消息。

§

以上這個故事是巴西的醫生作家祖奧‧居馬雷斯‧盧沙﹝J‧G‧ROSA﹞的短篇作品《河之第三岸》。故事看起來是荒謬的,但是卻讓我們不敢說這不可能。在這世界上,這種事是會發生的。故事的真意何在呢?作者一定有他的寓意,只是沒有明白的說出來罷了。我認為至少這是在寫許多父親與家庭的關係,那種被家庭束縛,又百般無法把自己整合進家庭中的窘境;同時也揭出兒子對父親若即若離的感覺。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人都有一個慈愛的爸爸,和爸爸很有話談,這是可喜的;不過這種人就比較不容易瞭解這篇小說。但是,也有許多人不但沒有慈愛的爸爸,卻反過來有一個不太理會子女、常常離開家庭、很少和子女談話的爸爸,這種兒子會覺得,家庭對爸爸來說只是一個旅館,爸爸永遠都在家庭的外面奔走,和家庭的人若即若離,叫人很難理解;假如你有這種爸爸,就會理解這篇小說在寫甚麼。我想這篇小說的作家祖奧‧居馬雷斯‧盧沙對於把家庭當旅館的爸爸一定經過相當長久的觀察,也長久體會出身為子女的人的煩惱,才動手變造、創作出這篇小說,他不是無中生有的,甚至我懷疑祖奧‧居馬雷斯‧盧沙的爸爸就是那種把家庭當成旅館的人。這篇小說算是非常有名的拉丁美洲小說,它常常被放大來解釋拉丁美洲的人對拉丁美洲的感覺,意思是說:拉丁美洲的人民對拉丁美洲的感覺就是那種若即若離、無法十分親近、無法完全理解的詭異狀況!

§﹝以下介紹小說《伊莎貝的獨白:在麥干度看雨》﹞

第二篇是寫一個小姐逐漸死亡的過程,由有知覺到完全沒有知覺的一連串感受,很詭異,也很有創意:

§

星期天早上沒有人猜到會下雨,但一陣強風刮起地上的塵埃之後,風雨就來了。

§

星期天下午,伊莎貝和繼母坐在陽台欄杆旁,高興的想著在炎夏飽受乾旱的迷迭香和五加花可以在雨中復甦了。父親津津有味的吃午餐表示以後會是充沛的雨天。

§

下午,雨下個不停,大家一致凝神聽雨,不知不覺,雨深深的滲入了感官之中。

§

星期一大清早,天井吹來冰寒刺骨的冷風,花園粗鬆的棕土一夕之間變成黑色柔軟的東西,看來像廉價肥皂。花盆也湧出水,繼母不再微笑。雨愈來愈濃密,成了巨大的雨樹。

§

星期日下午,父親就已經不再談雨,坐在陽台的欄杆旁,腳踏在一張椅子上,看著空洞的花園。

§

星期日傍晚,父親就也已經拒絕吃飯,開口說天氣永遠不會放晴了。伊莎貝看到父親疼痛著脊骨,眼睛憂傷,迷失在一個雨的迷宮裡。

§

星期一又是整天下雨,伊莎貝的心中湧現不滿,他就快要分娩了,他的丈夫馬丹在他身旁的椅子坐著,說這雨使他煩悶。

§

星期二早晨,他們在花園裡找到一頭牛,牠固執叛逆的呆站著,蹄埋在泥裡,頭垂得很低,人們用木棍趕牠,拿磚塊扔牠,牠仍在大雨中站著。

§

星期二晚上,雨水像一件束著心房的屍衣,使人隱隱作痛。天氣變得又冷又熱,雙腳在鞋裡冒汗。屋子裡的一切活動都停止了,坐在廊道中,不再聽到雨下降的聲音,只見迷霧中樹的側影。他們自從星期一就沒有正式吃過一餐,伊莎貝感到自從那以後就沒有再思想了。他們癱瘓了,被雨麻醉了,順從而屈服於大自然的崩潰下。那隻牛的前腿彎曲了,絕望的抬起他黑亮的屁股,把鼻子埋在泥裡,倒在地上。

§

星期三,當伊莎貝走到客廳,發現工人把家具都推到牆邊,屋裡亂糟糟,工人也因雨水而受到挫折。伊莎貝漫無方向到處跑,意志力消失了,感到自己變成一片空漠的平原,上頭佈滿潮濕黑暗的可憎植物。此時屋裡已氾濫一層的水。

§

星期三黃昏提早在下午三點鐘來臨,傳來教堂被水淹沒,火車的路軌被沖毀,一個病婦從床上失蹤而後屍體漂浮在天井中的消息。恐懼和洪水使伊莎貝緊張萬分,他坐在搖椅上,凝視朦朧的凶兆。繼母說洪水沖開了墳墓,可憐的死人們都漂浮在墓園中。那夜伊莎貝只短短睡一會,因為漂浮的死屍的酸腐味將她驚醒。

§

星期四黎明時,味道消失,距離感也消失了,自從前天,時間觀念變混淆了,他們根本就沒有星期四,日子已是一團膠狀的固體,你可以一手推開便達到星期五。

§

下一天的氣氛然一樣,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溫度,她醒來,跳下床坐在椅子上,而後聽見火車的聲音,她想某些地方已放晴了,她的感官全失去力量了,她發現自己已躺下來,感到無邊的空虛,屋子裡出奇的靜態。她忽然想到:我死了!神啊,我死了!

§

各位注意,這篇小說是寫伊莎貝這個小姐在大水氾濫中的死亡過程,這個過程是連續狀態的,由生過渡到死,其實這個小姐在發現自己死亡以前,早就死了,只是她沒有提早警覺到而已。這是哥倫比亞籍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馬奎斯的作品,小說的篇名叫做「伊莎貝的獨白:在麥干度看雨」。一般人看了這篇小說以後,一定會覺得這篇小說完全是馬奎斯幻想出來的,恐怕不是真實的。沒錯,當然這個死亡過程是想像出來的,但是絕對不是沒有根據地亂寫。我想馬奎斯可能是根據我們一般人慢慢進入夢鄉的狀況寫出來的,特別是進入一個惡夢的那種經驗。換句話說,馬奎斯可能相當注意他的入夢經驗,一再考究入夢經驗,所以他能寫出這篇小說。假如換上我們,可能就寫不出這種小說,因為我們一聽「死亡」或「惡夢」就害怕,轉頭不願理會它們,怎能寫出這種小說?!由此可見,敢於觀察、想像現存的可怕生命狀況,才能提供我們巨大的創意,創造出了不起的作品。

§﹝以下介紹小說《捉放靈》﹞

第三篇本來是一個地方傳說,很像神話,但是作家在裡面放入自己喜歡的若干元素,使故事充滿意義。這篇小說可算是金錢、暴亂世間裡的一個戀愛故事,非常動人:

§

杏仁樹神父的靈魂是醫治許多疾病的良藥,他的靈魂分成四個部分,委託給黑、綠、白、紅四條路帶著,一直通到天涯海角。

§

有一次,走得最快的黑路,為了小小的休憩,進了城,穿過廣場,直闖商人聚集的地方,把杏仁樹神父4分之1的靈魂賣給了無價珠寶商。

§

杏仁樹神父知道黑路所作所為後,就變成人形。他紅鬚綠裘,抵達一個山谷,牧人對他的問話,他只用「是」或「否」回答。

§

到城市之後,杏仁樹神父走到城西,有男男女女,集聚在公眾水池附近盛水,水流入壺,唧唧有聲。沿著陰影,終於走到商人住處。杏仁樹神父就看到他一部份的靈魂被無價珠寶商放在水晶盒內,用金鎖鎖住。商人抽著菸,杏仁樹神父趨前,提議用珍珠二千磅來換回他的4分之1的靈魂。

§

商人對杏仁樹荒謬的提議一笑置之,說:不行!

§

杏仁樹又提議用一個湖的翡翠來交換,商人微笑:一湖翡翠?不行!

§

又提議替他蓋一座童話的皇宮,也不行!

§

商人坦白說他要用那4分之1的靈魂來交換奴隸市場最美麗的女奴。

§

無論杏仁樹如何議價,商人就是不答應,因為商人沒有心肝。

§

四百日的一年過後,商人自遠方回來,果然帶回來用靈魂交換得來的女奴。同行的還有一頭可以將密糖變成風信子的花鳥,同時還有一行30個僕人。女奴是全裸的,長髮結辮如蛇,爬在胸前,直到大腿。商人穿得金光燦爛,30個僕人身後一字排開。商人說將給女奴住在華貴如皇宮的地方,她將任何事也不做,整天躺在吊床內,聽那聰明的老婦為她說故事。

§

女奴眺望鄉野,山河默默,遠境愈呈黯淡,天空是寂靜的,鳥兒好像在夢中飛翔,彷彿缺翅。在刀割不入的死寂裡,可以聽到馬兒上坡的喘息聲。

§

忽然間,大顆的雨點傾盆直下,坡下的牧人驚恐尖叫,牛羊受到驚嚇。雨來得太快,霎時間風吹雲湧,森林寸寸撕裂,山谷裹住重霧,第一記閃電直劈而下,將大地照亮。慌亂裡,馬群潰不成軍,韁裂腿斷,馬鬃在風裡絞成一團,商人馬失前蹄,跌到樹下,樹被雷電劈成兩半,樹根把商人捲起來,扔進峽谷中。

§

同一個時候,杏仁樹神父在城裡徘徊,浮游飄蕩,有如瘋子,將孩童都嚇怕。最後他到了珠寶商的家門前,見到了在風雨中佇立的女奴,那時萬籟俱寂,兩人四目交接,像久別的情侶,各自在對方的臉上愛撫。

§

 可是這一切很快就被粗暴的聲音切斷。亂民以上帝及國王的名義將兩人拘捕。男的罪名是軍閥,女的罪名是同謀,在劍與十字架的包圍中,杏仁樹神父一樣是紅鬚綠裘,女奴的皮膚彷彿金鑄。

§

七月之後,兩人被判有罪,將在市內廣場火焚。行刑前夕,杏仁樹神父在女奴的臂上用指甲刺一艘小船。

§

「托靈娜,」杏仁樹神父對女奴說:「有了這個刺青,無論妳有任何危險都可以逃出。我要使妳像我的精神這麼自由,不論在牆上、地上、空氣裡,隨時隨地,妳都可以畫出這艘小船,然後閉上眼睛,爬過去,就可以啟程…….我的精神比忍冬花還要甜美,懷著我的精神,可以躲到任何的地方去!」

§

女奴托靈娜依言而行,她閉上眼,爬進去船裡,船就開動。

§

到了處決的那天,獄卒只在監房找到一棵萎頓的樹;零落的花瓣,猶自泛起一縷淡紅的顏色。

§

這篇小說的篇名叫做「捉放靈」。作者是阿斯杜里亞斯,他是南美洲瓜地馬拉籍的人士,曾經出使到法國當外交官,後來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阿斯杜里亞斯是一位魔幻寫實主義的小說家,也是個詩人,他的作品很有音樂性,讀起來很通暢;同時文章很漂亮,充滿了各種色彩。一般人讀完這篇小說以後,大概也會覺得這只是作家根據傳說或神話隨手寫出來的虛幻故事,和現存的生活沒有多大的關係。然而,事實不是這樣。這篇小說真正的價值,在於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會狀況。在這裡,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些歷史還一直影響如今的拉丁美洲:

§

我們知道,拉丁美洲﹝中美和南美洲﹞本來的住民是紅人﹝印地安人﹞,以種玉米有名,曾經創造了兩個以玉米為主食的帝國,一個是印加帝國﹝在秘魯﹞;一個是阿茲提克帝國﹝在墨西哥﹞。到了1492年,代替西班牙女皇航海的哥倫布終於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歐洲白人,特別是西班牙人就迅速移民到美洲,將美州逐漸占領,把紅人淪為奴隸,從此以後,拉丁美洲就很不幸。尤其是幾乎被西班牙占領的南美洲,情況最糟。南美洲本來只有紅人,後來移入更多的白人,之後,為了挖礦產,又移入黑人。紅人和白人結婚就生下粉紅色的人,白人和黑人結婚,就生下灰色的人。結果,拉丁美洲就有各種皮膚色彩的人,主掌政權的白人以膚色把人們分成許多階級,產生了人種歧視,只要不是白人,恐怕都淪為下層階級。西班牙這些國家又把大莊園制度移入拉丁美洲,擁有大莊園的地主都是歐洲貴族人士,他們有錢和私人軍隊,能占領大片土地;沒有土地的大部分的人,就變成窮人,最後甚至變成奴隸,貧富差距非常大。不但如此,像西班牙這個殖民母國,一直到19世紀初還不願意讓南美洲獨立,儘管南美洲已經是白人的天下,還是不准。因此,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運動就展開了。當時,南美洲有出現兩個獨立運動的英雄,一個是北方的波利瓦;另一個是南方的聖馬丁神父。這兩個人都一心一意為拉丁美洲的獨立、自由而戰,最後都創造了一番豐功偉績。比如說聖馬丁神父,他心胸廣大,採取解放黑奴、與印第安人成同盟等措施,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他親自拿刀拿槍,抵抗西班牙的軍隊,終於先造成「智利」這個國家的獨立,後來又造成了「祕魯」的獨立。由於他生性仁慈、謙讓,後來自願放棄在拉丁美洲的名利,到歐洲去隱居,過著窮苦潦倒的晚年,這位神父真偉大!

 

瞭解上面所述的歷史,你就知道,為什麼這篇小說會出現「主人」「僕人」「沒有心肝的商人」「托靈娜女奴」「杏仁樹神父」「軍閥」「逃離監牢」「追求自由」……這些名目。原來這篇小說就是反映拉丁美洲現實的小說。小說家阿斯杜里亞斯正是一個關懷現在、想像現在的偉大小說家!

§

 

四、結語

§

以上,我已經講了許多的道理,也舉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文藝創作品。目的都在說明「關懷未來、想像現在」是使人源源不絕產生創意和文藝作品的不二法門。

§

當然,使自己具有創意的秘訣還有很多,不過,我們已經不能再談下去了, 只好留待下一次再談!【全文完】

 

 

 

 

 

 

 

 

 

 

 

 

 

 

 

 

 

 

 

 

 

 

 

檢視次數: 1284

李秀在3:23am對2012 七月 6的評論

「關懷未來、想像現在」把創意作另一角度思考, 這也是創意吧.

 

宋澤萊在10:16am對2012 七月 6的評論

李秀平安:

 這篇文章是對中學生的演說文,三個鐘頭的講說,很長,所以必須有許多資料。

 最近教育部下達中、小學校一定要加強「文化創意」學習的指示,所以邀請文學、音樂、美術、工藝......的專家到學校作「創意」的演說大概是很普遍的。

 以前,我去過一些學校講文學的'創意,深刻知道這個題目很難講。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講創意,但是又不知到哪個角度比較好,因為實在是太漫無邊際了。我也請教過別的科目的老師,他們也都說很難上這種課,不知道要怎麼講起。

 因此,我這次特別貼出這篇文章,目的是給別人當參考,如果講要講創意,也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談。

 我想,現在台灣還很少有談「創意」的文章出現,雖然大家都喊培養小孩的「創造力」很重要,但就是很少有這方面的好書可以閱讀。

 我同時也已經在「台灣文學部落格」貼出這篇文章。

宋澤萊謹上

 

李秀在1:20pm對2012 七月 6的評論

至少給我當參考...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