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林梵最後的一本詩集《日光與黑潮》[1]
──並論公元2000年後台灣新浪漫文學與壯美詩風
◎宋澤萊
0.前言:
這篇文章主要是用來介紹詩人林梵最後一本詩集《日光與黑潮》的文章。不過筆者也回溯了他從前所寫的6本詩集,做了介紹。所以這篇文章算是詩人林梵一生所有詩作的簡介。
1、有著正面力量的一本詩集
詩人林梵﹝1950─2018﹞曾將2012年到2015年的詩收集起來,在2015年9月出版了《日光與黑潮》這本詩集,這是他人生最後的一本詩集了。閱讀完這本書後,叫筆者感到頗為驚奇。雖然這本詩集距離他2012年所出版的前一本﹝也即是第5本詩集﹞《南方與海》[2]還不到3年,所書寫的種種題材甚至還有部分雷同,但是精神狀態卻來到新的層次。筆者翻閱這本詩集時,明顯感染到裏頭所帶來的正面力量,受到了極大的撫慰。林梵已經完全擺脫他幾10年以來的台灣人的精神桎梏,撇開失敗不振的世界,來到了一個完全自由、明亮、勝利的新世界了。
這個精神新層次的來臨,有一部分和他逐漸放棄因肉體衰竭所帶來的的懸念、恐懼有關。筆者敏銳地察覺到,從2008年生病洗腎以來,詩人的病並沒有真正打倒他,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反倒站立起來,精神完全超越在疾病的壓制之上。
回想2012年他所出版的詩集《南方與海》,他就不願向病屈服,正學習如何與他的疾病和平相處,在詩句中盡量尋求療癒,顯出生機,祈求超越,然而不免常常流露疾病的痛苦和無奈。現在則不同,他超越了從前的壓制,已經能時時脫出肉體病痛的綑綁,使他的心靈獲得更大的自由,精神昂揚仿若一個痊癒的人。智慧卻藉著肉體的苦難,顯得更為深幽、高遠,終於成就了這本詩集。
除了對抗疾病導致如此之外,當然是時代已經不同。從公元 2000年之後,台灣的文學精神現象已經日漸來到新浪漫主義階段,文風已經由黑暗轉向黎明甚至是光明。這個轉變已經被詩人的他察覺到了,他的詩也立即把握了這個大的轉變。
《日光與黑潮》這本老年時期的詩,才是他的所有七本詩作詩作的最高境界。
筆者這麼說,心裏頭對他所遭到疾病的折磨是萬般不捨的,不過他許多詩句所透露出來昂揚訊息的確是如此。
的確,在這本詩集裏,他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看法,對眼前來臨的新社會新現實的熱情,都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彷彿離開了一道陰影,來到一個甚為明亮篤定的地方。他的詩的境界和以往已經有極大的不同。
要瞭解這本後期詩集的高超,我們就要先略為瞭解林梵這一生所寫的詩的前兩個階段。他的詩不是一下子就能來到這麼自由、明亮的世界,而是通過前兩個險峻的關卡,才能抵達這個境界──新浪漫文學的壯美文風。
因此,讓我們簡略回顧他這一生前兩個不同的詩階段是必要的。
在回顧以前,讓我們先看看他的簡單年譜:
〈林梵年譜〉[3]
1950年:1歲
7月1日出生台南西港鄉,本名林瑞明。父林錦標,台南市人,日治公學校﹝小學﹞畢業後,考上嘉農,但是路途遙遠,放棄就讀,進入「台灣日報社」當檢字工人,靠著函授取得中學學歷畢業證書,對文藝有興趣,喜歡讀日本作家吉川英治的作品。因為是獨子,逃過了被徵調去海外當軍伕的命運。戰後離開報社,擔任警察。母劉勸,是西港鄉的大家族女兒,結婚後開班教人洋裁,對流行服飾的製作有天分,很能念誦詩歌,管教小孩嚴格有方,林梵相當順從母親。
1963年:14歲
小學一直在台南縣讀書,所以在台南縣立新營國民小學畢業。小學時就喜歡讀世界名著,像《三國演義》、《三劍客》、《基督山恩仇記》等等……後考入台南市立初級中學就讀。初一開始接觸《文星》雜誌,受影響;當然也讀瓊瑤的小說。作文課時曾寫第一首現代詩,國文老師的給於「不通」的負評,卻絲毫不影響他對現代詩的興趣。
1964年:15歲
由於政府鼓勵青年提早從軍,受到宣傳影響,滿懷投筆從戎熱情,曾獨自跑到台南團管區填好保送士官學校的表格,準備從軍;受到父母反對,打消提早從軍念頭。本年,法國承認中共,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
1966年:17歲
考入台南一中。開始接觸台灣的文學雜誌,看到白先勇、黃春明、陳映真的單篇作品。對老莊思想有興趣,也受到影響。有機會接觸社會主義的書,對社會的不公平有感覺。在舊書店接觸到50年代的《自由中國》雜誌,開始思索台灣政治現實問題。本年2月,美軍大規模轟炸北越,介入越戰。4月吳濁流成立「台灣文學獎」。10月鍾肇政主編《本省作家作品選集》。12月《文星》停刊。
1967年:18歲
高二與林再爵、鄭梓、鄭鴻生參與編輯校園的《南一中青年》,也化名在上面寫文章,成為滿腔熱血的文藝青年。讀完小說《約翰‧克里斯多夫》。由於在高一時,曾參加橫貫公路旅行,難忘壯麗風景,導致本年提筆寫了《風景》一詩,後來收錄於《失落的海》,算是最早期的詩之一。本年美國黑人政治領袖金恩在電視號召美國人反越戰;中東6日戰爭爆發,以色列打敗埃及等國。
1968年:19歲
3月,在青年節前夕於台南一中組織「丹心會」,網羅當屆南一中青年社大半成員。本年因為化學成績不及格,面臨留級命運,同時也因為對台南一中的嚴格的校規很不滿,乾脆北上插班考入建國中學,9月轉學到建國中學,北上就讀時搭火車,沿路把《卡拉馬助夫兄弟們》讀完。後流連於牯嶺街,廣泛閱讀30年代書籍。創作〈雨夜‧在殘冬〉、〈哭月〉兩首詩。本年1月台大《大學雜誌》創刊。1月捷克展開「布拉格之春」民主運動,到8月蘇聯軍隊入侵捷克布拉格而結束。
1969年:20歲
考入成功大學歷史系,是成大第一屆歷史系學生。7、8月接受大專兵集訓,地點在台中竹仔坑。本年7月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成立。8月台灣金龍少棒隊獲取世界冠軍。
1970年:21歲
參加成大「古典音樂社」,也聽各類音樂,與龍應台等友人合開「樂友唱片行」,賣黑膠唱片。8月郭正昭擔任歷史系講師,大二的林梵選修他的「中國科學史」課程,兩人建立了師友的好關係。本年,4月第一屆「吳濁流文學獎」頒獎。10月13日,加拿大與中共建交。11月17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台灣留學生組成「保衛釣魚臺行動委員會」,表示「反對美日私相受授」、「外抗強權,內爭主權」的訴求,一方面抨擊美國與日本,另一方面也要求中華民國政府應該力爭主權。算是海外保釣運動的開始。11月底,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
1971年:22歲
參加成大的保釣運動,此事對林梵影響頗大,是他愛台灣行動的延續。本年一月尉天驄創辦《文學雙月刊》,3月《雄獅美術創刊》,4月台灣本島出現比較廣泛的「保釣運動」。10月台灣退出聯合國。
1972年:23歲
開始在《中外文學》發表新詩,筆名「林梵」就此被固定下來。與在東海大學念書的林再爵首次拜訪住在東海大學附近的楊逵。大學畢業後短期當國會立委黃順興的助理,處理質詢稿。本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共,發表「上海聯合公報」。7月《主流》詩刊創刊。9月蔣經國發表「四個決不改變」原則。9月中日斷交。9月《書評書目》創刊。
1973年:24歲
考上台大歷史研究所。加入「台大新聞社」。加入《大學雜誌》編務工作。本年由於中東戰爭引發石油危機。10月楊逵重回文壇,掀起一陣重視日治時代文學的風潮。11月《詩人季刊》創刊。12月蔣經國宣佈5年之內完成「十大建設」。
1974年:25歲
與郭正昭合著《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五四人的悲劇型像及其分析》由寰宇出版社出版。加入《夏潮》成為成員,並參與編輯。
1975年:26歲
開始與特赦減刑而被釋放的陳映真有交往。本年4月蔣介石去世,嚴家淦繼任總統職務。4月底,越戰結束。6月楊弦與李雙澤舉辦民歌發表會,揭開「校園民歌」序幕。8月《台灣政論》出刊。
1976年:27歲
1月林梵詩集《失落的海》由寰宇出版社出版。前往東海花園與楊逵一起生活,就此與楊逵建立深厚的友誼,且認識了許多當時左右統獨政治立場各異的台灣文化人。在《大學雜誌》94期發表〈撐起台灣新文學的大旗〉一文。本年7月《南北越統一》。9月毛澤東病逝。10月吳濁流歿。11月《鍾理和全集》出版。
1977年:28歲
因為受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的影響,7月以論文《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獲台灣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0月正式入伍服役。本年2月鍾肇政主編的《台灣文藝》革新號第一期出刊。4月《仙人掌》雜誌2期出刊,以「鄉土與現實」為標題,以「鄉土文化何去何從?」為副題,登載了11篇正反兩面的文章做為起點,「鄉土文學論戰」正式爆發。11月「中壢事件」發生。
1978年:29歲
3月,開始擔任少尉軍官。9月林梵著《楊逵畫像》由筆架山出版。12月14日《民眾日報》刊出「楊逵畫像專輯」。12月認識李昂。本年1月吳三連文藝獎基金會成立。4月尉天驄出版有關於鄉土文學論戰的文章總集《鄉土文學討論集》。5月蔣經國就任第6繼任中華民國總統。10月台灣南北高速公路通車。12月美國宣布將與中共建交,蔣經國宣佈緊急命令停辦台灣地區立委與國大選舉。
1979年:30歲
3月完成〈國姓爺〉大長詩,總計313行。7月加入遠景出版社的《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的編輯工作,也編寫了〈日據時期台灣小說年表〉。8月退伍。9月擔任成大歷史系兼任講師,一個星期6堂課,由於薪水少,鍾肇政叫他兼職《民眾日報》的編輯與記者,採訪過美麗島雜誌社,因此對於年底爆發的「美麗島事件」多所與聞,對於王拓、楊青矗被捕很不以為然。此後對中國不再迷戀,對國民黨也徹底失望。本年1月台美斷交。2月桃園機場開始啟用。3月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出版。4月蔣經國發表「三不政策」。4月美國總統與台簽訂《台灣關係法案》。6月康寧祥等人創辦《八十年代》。12月余登發被捕,引來黨外橋頭大遊行,發生美麗島大逮捕事件。
1980年:31歲
6月碩士論文《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由台大出版委員會出版。8月1日受聘為專任講師,職位穩定。8月23日父逝。9月因教授「中國現代史」,參考了了一些中共的說法,曾被「職業學生」檢舉「思想有問題」;此外與黨外人士接觸也受到調查局人員的跟蹤。本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中共審判四人幫。韓國爆發「光州事件」。雷根當選美總統。
1982年:33歲
加入《文學界》,整理台灣文學史料。開始研究賴和。本年4月英國與阿根廷的福克蘭島戰爭爆發。9月林文欽的「前衛出版社」成立。11月醫生陳永興接辦《台灣文藝》。10月蘇聯文學家索忍尼辛訪台。8月美台《八一七公報》發表。
1983年:34歲
2月與鄭采卿小姐結婚。以〈賴和與台灣新文學運動〉申請哈佛燕京學社的研究計劃。本年8月鐘理和紀念館成立。
1985年:36歲
曾幫忙陳水扁在台南競選縣長。12月發表學術論文〈賴和與台灣新文學運動〉於《成大歷史學報》,此時為了寫論文開始停止詩的創作。本年3月戈巴契夫任蘇聯總書記。4月楊逵逝世。11月陳映真創刊《人間》。
1986年:37歲
參與成大學生學生運動,抗議「東埔挖墳」一事。7月《流轉》、《未名事件》兩本詩集由鴻蒙文化公司出版。此後由於專心研究賴和,一直到1994年末為止完全沒有詩作發表。本年2月非律賓總統馬可仕流亡它國,艾奎諾夫人組閣。5月《當代》雜誌創刊。6月反杜邦環保運動在鹿港展開。9月《台灣新文化》創刊。9月「民主進步黨」成立。
1987年:38歲
2月〈台灣文學史年表〉完稿,附在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裡,由文學界出版社出版。7月獲得獎學金,以研究員身分進入「日本立教大學」作研究一年。本年2月「台灣筆會」成立。7月台灣解嚴。7月蔣經國說他居住在台灣40年,已經是台灣人。11月台灣開放大陸探親。
1988年:39歲
8月由日本返國,繼續在成大任教,開了一門新課「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實質上是教授台灣文學史,次年才改名稱為「台灣近現代文學史」。本年1月報禁解除。1月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總統。1月〈自立早報〉創刊。5月中部農民運動「520事件」爆發。8月小說家施明正絕食身亡。12月吳三連逝世。
1989年:40歲
8月升任副教授。加入「台灣教授學會」。出版《賴和的文學與社會運動之研究》一書。本年2月,波蘭團結工會取得合法地位後,共產世界劇變開始,導致東歐共產集團解體,蔓延到匈牙利、東德、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被稱為東歐民主化。4月中國學生聚及北京天安門爭取政治的民主化,到6月3日晚上被清場結束,史稱六四天安門事件。4月鄭南榕自焚身死。
1990年:41歲
3月與其他2位教授陪同學生參加「野百合運動」。兼任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與呂興昌、陳萬益致力推動台灣文學研究。本年3月台灣野百合運動展開。3月戈巴契夫成為蘇聯第一任總統。5月李登輝就任第8任總統。10月東西德統一。
1991年:42歲
加入《文學台灣》雜誌社。在成大開授「台灣文學與文化」課程。本年5月,台灣宣佈「動員戡亂時期」結束。5月20日台灣舉行「520大遊行」要求廢除刑法」第100條。12月25日的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立國69年的蘇聯從此正式解體,原本15個組成國也恢復了獨立的主權地位。12月31日,台灣老國大老立委全部正式退職,萬年國會結束。
1992年:43歲
4月發表論文〈現階段台語文學之發展及其意義〉。
1993年:44歲
8月出版論文集《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之後獲得1993年年度10大本土好書與金鼎獎。12月與陳萬益合編的《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2代》由前衛出版社出版。
1994年:45歲
獲賴和誕辰百年紀念獎。6月《賴河和詩初編》由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本年「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成立。12月首屆民選省長,院轄市長選舉展開。
1995年:46歲
4月,日記《少尉的兩個世界》由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1996年:47歲
又恢復新詩的創作,打破了自1985年之後10年左右不發表新詩的慣例。6月7月論文集《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2書由允晨出版社出版。8月升任教授。《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一書獲選為1996年12本本土好書。本年3月台灣舉行總統首次選舉,由李登輝當選總統。
1997年:48歲
獲得「第三屆府城文學獎」特殊貢獻獎。獲得賴和文教基金會第6屆記念獎。由於長期高血壓導致心臟肥大、腎臟縮小。6月視力極端模糊,暈眩後昏迷,住進成大醫院加護病房。後身體急速變壞,罹患腎衰竭,腎臟功能剩下三分之一。
1998年:49歲
開始參加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的設立計劃。該所中於在2000年成立。
1999年:50歲
擔任「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7月葉笛發表〈林梵詩的軌跡──從《失落的海》到《台灣俳句》〉。林瑞明等人極力爭取的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由教育部核定成立,將於次年開始招生。本年9月21日台灣發生「921大地震」。
2000年:51歲
2月應邀至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主講〈二二八事件與台灣文學〉。3月應邀至英國劍橋大學遠東學院主講〈台灣文學與戰後台灣文學再編成〉。5月編輯《賴和手稿影像集》5冊由賴和文教基金會出版。6月編輯《賴和全集》5冊由前衛出版社出版。本年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10屆總統、副總統。
2001年:52歲
3月受託籌辦「楊雲萍全集整理編輯計劃」。發表論文〈鄉土文學到台灣文學──葉石濤與台灣文學的建構﹝1965─2000﹞上篇與下篇。本年台灣加入WTO。9月美國爆發「911事件」。
2002年:53歲
獲得台灣史文獻委員會頒發「第3屆傑出台灣文獻獎」。本年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奉准成立,林梵著力甚深。
2003年:54歲
9月借調出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聘用研究委員,兼任館址在台南市的「國家台灣文學館」館長,全力籌辦「國家台灣文學館」。10月「國家台灣文學館」正式開幕,正式擔任第一屆館長。
2004年:55歲
3月因行政院未通過「國家台灣文學館設置條例」,文學館成為籌備狀態,館長一職也改成「籌備處主任」。12月台灣文學館推出形象廣告,採用林梵構想,以鯨魚為意象,呈現台灣文學游向全世界的概念。
2005年:56歲
2月台灣文學館展出「台灣文學的發展」與「舊建築新生命」兩個主題常設展。9月林梵歸建成大歷史系,結束「籌備處主任」一職。
2006年:57歲
個人展開環太平洋旅行,遊歷了美國加州、墨西哥、紐西蘭、澳洲、香港等地。
2008年:59歲
4月母逝。6月腎衰竭轉趨嚴重,開始洗腎。由寫論文轉回來更努力寫詩,因為創作有助療癒。
2009年:60歲
詩集《青春山河》由印刻出版社出版。裏面除了收集有1985年以前的幾首詩以外,主要是收集了從1996─2004發表的新詩作品。
2010年:61歲
詩集《南風:林梵還曆桃李集》由印刻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學生們感念他提攜的回想錄。
2011年:62歲
與許雪姬合作編輯《楊雲萍全集:文學之部》由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入選為「成大文學家」16人之1。
2012年:63歲
詩集《海與南方》由印刻出版社出版。持續努力寫《台灣排句》。
2013年:64歲
長孫女林詠靜出生。寫〈不要變成第二個福島〉,3月響應3月9日的反核日,後發表於《成大校刊》,很有戰鬥詩的味道。年底因為馬政府對高中歷史課本進行「微調」,恐怕刪減台灣歷史的分量,林梵無法忍受,寫了〈無聲的歷史〉反諷詩,諷刺台灣歷史不為外來政權所重視,該詩發表在隔年《文學台灣》的春季號。
2014年:65歲
3月31日去台北參加太陽花學運。4月,寫了〈安安靜靜最大聲──給林義雄先生〉一詩響應林義雄「停建核四、落實民主」無限期絕食。6月寫〈黑潮〉一詩,讚楊太陽花學運,很有戰鬥詩的味道,後發表於《成大校刊》。
2015年:66歲
8月,由成大退休。9月《日光與黑潮》由印刻出版社出版,收集了2012─2015發表的新詩作品。10月,由許雪姬、王昭文訪問的林梵傳記《奔流──林瑞明教授訪問紀錄》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出版。
2018年:69歲
11月26日在家中去世,。留下數千首台灣俳句。多數成大師生表示不捨。
2.青年期悲劇詩﹝1986‧37歲以前﹞
所謂悲劇的詩,無非是描述失敗的人、事、物的詩。
提到林梵早年的詩,也即是截至1986年以前的詩,共計3本,分別是《失落的海》、《流轉》、《未名事件》,扣掉一些表達青春期歡快的即時感受詩與鄉土即景詩以外,大部分都是十分憂鬱、悲觀的詩,顯示詩人有一個早凋的靈魂。當時林梵雖然已經讀完了台中一中、建中、成大學歷史系、台大歷史研究所、又回到成大當歷史系講師,年紀還沒有超過37歲,還在青年期,不過根據詩來看,他對生命的看法一直很悲觀。大概有幾個因素造成他這種蒲柳早衰的生命現象:
首先當然是個人性格上的因素:這個時期的林梵寫了許多的詩,常常是用來抒發他的「宿命觀」。他的宿命觀是來自於他對人的「有限性」的體悟。比如說他的詩一再陳述人或萬物皆難逃時間的制約,在浩浩湯湯的時間洗禮裡,會使一切變成過往,使一切消失盡淨[4]。另外就是受限於空間的制約,他的詩常常描寫大而無外的空間,到處充滿高山、雲霧、星體,可是這個空間也成了人或萬物的限定,只能在這個有限空間裏生生死死,無法逃脫於空間之外,這又是一個宿命。又比如說,林梵似乎極相信人與萬物會有「輪迴」這件事,今世所發生的事情,就是前世的再輪迴而已,即使最美麗的愛情也是依循著輪迴而來[5],是一種無法解脫的被決定的命運。這種體悟在他念歷史系後,可能被加強。因為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交會時所產生的東西,念歷史的人對特定的時間、空間一定要很敏感,不能大而化之,才能有成就。另外有許多歷史學者對歷史循環觀很敏感,林梵儘管不曾說他是一個有歷史循環觀的人,但是閱讀他所寫的詩卻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個持有歷史循環觀的人[6]。由於青年時期的他不願在詩理直接表明他是一個有「宿命觀」與「歷史循環觀」的人,所以早年的詩不容易被人理解,那3本詩就很像歐洲象徵主義者波特萊爾、藍波那些人所寫的詩,象徵主義的味道相當濃厚。既然他知道人必須面對這些無法超越的限定,他的心人就必處在被這些壓抑的情況,個人的存在就成了一種悲情的存在﹝比如林梵常常在詩裡說:人都難逃一死,結局只是空……等等﹞。
其次就是文壇的因素:我們知道自從白先勇或紀弦那群外省人作家在1960年前後引進現代主義之後,台灣文壇就被現代主義把持了將近20年之久。現代主義文學主要的就是一種悲劇的文學。當時的文壇一直流行象徵派、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的文學,莫不是悲劇性非常濃厚的文學。小說家張愛玲、白先勇、王文興……都是悲劇的寫手,許多的詩人包括紀弦、瘂弦、張默、洛夫、余光中、鄭愁予……也都寫了大量的悲劇詩。一時之間,台灣文學有半壁江山就陷落在外省人作家無限的悲情裏,一片愁雲慘霧。小說人物的結局常常就是死亡,至於詩歌就專事歌頌流亡、流浪。當中有一個以余光中、鄭愁予詩作為模範的派別叫做「新古典主義」,也大半都是書寫遷徙、流亡的詩。林梵雖然日後曾引用楊雲萍的觀點,批評過余光中的詩[7],但是他早期的詩受到新古典主義的影響非常厲害,留下許多新古典主義的詩作,這就使得他的詩也充滿了濃濃的悲劇味道。比如說新古典主義的詩人常常喜愛書寫古代悲劇人物,林梵也受到影響,他的新古典主義的詩曾寫過荊軻、鄭成功、寧靖王[8]……,都是大失敗的悲劇人物,這就使他的詩更加徘徊在悲劇裡難以自拔。
再其次就是時代的因素:在37歲以前,台灣的統治還落在國民黨政府的手中。自從戰後,所有台灣青年都被國民黨政府教育成為一個它所塑造的特殊的近代中國人。可是這個百年的近代中國似乎很不濟,一直處在內外交逼,千挫萬敗之中,國運蒙上了一層濃重悲劇的色彩。這種悲劇色彩盤旋在所有的台灣青年心中,無法去除。尤其像林梵這種念歷史的人,更能理解歷史中挫敗的細節,悲情就更深。年輕的他當然是自認為中國人,可是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悲情可能就更深吧。還有台灣曾經當過日本的殖民地,父祖的傷痕會遺傳下來,成為林梵這一代人的負荷,要不感到台灣人的悲情是不可能的。另外是世界的政治現實正處在冷戰架構中,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對立日趨深刻,核戰可能毀掉一個地球,台海總是處在非常緊張的軍事狀況中,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台灣青年能樂觀的起來。特別是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在國際的逼迫下,讓人覺得台灣的生存發生了問題。這些緊張焦慮的內在與外在環境,都使青年蒙上一層抹不去的陰影。
再再其次是台灣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截至林梵37歲時,蔣經國還活著,蔣家的集權統治還緊緊攏罩在台灣上空,即使1979年發生了美麗島事件,還是無法撼動蔣家的統治,像林梵這種台灣青年已經結結實實在白色恐怖統治下過了37年,仿如待宰的羔羊,命懸他人刀下,永遠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如果膽敢反抗,隨時都可能進監牢。在這種處境下,敏感的台灣青年很容易就長年落在無奈、悲哀的心境裏,甚至覺得活著是多餘的。
以上應該就是林梵這一代的許多台灣文化人的共同感受。在這種感受下,戰後有大批的台灣詩人﹝比如笠詩刊詩人﹞選擇書寫諷刺‧譴責詩來表達憤怒與不滿,成為詩壇主流;不過也有像林梵這種詩人,默默選擇書寫悲劇詩,用來代替眼淚。
因此,這個時期的林梵留下了太多的悲劇詩,詩裡常常出現過多的夕陽、黃昏、黑夜、輓歌、死亡、洪荒、水燈、古寺、墳墓、幽冥、陰魂、骷髏……這些頹敗字眼,多哀而少歡樂;所描寫的英雄也多半是失敗的英雄。。
底下我們來看看幾首這一時期林梵典型的悲劇詩,讓我們能瞭解這些悲劇詩的概況:
第一首叫做〈時間兩帖〉[9]。林梵認為時間好像是瀑布,乃是立體的,不斷下奔。我們不但無法向時間它要回童年,並且轉眼間我們都將隨著時間老去。並且時間會重演一切,悲劇會被複製。總之,人的存在就是悲劇性的存在:
A.〈瀑布〉
瀑布嘩然
立體
時間無盡的
形象
B.〈奔流〉
奮力逆流。
清潔的我赤裸地迎向奔流的水,突然閃過念頭,向之
索討我紅嬰的身驅;立時,永恆洶勇翻滾而來,交給
我臉孔龜裂肌膚起皺腰彎背駝底宿命風景。
更是驚心永恆重演。
紅塵苦惱,我淡淡笑著,以行動截住時間。
──1978年、10月發表
※
第二首叫做〈寫生〉[10],詩人描述時間能使生命進入手術台,最後遭到屍解,不留痕跡。這首詩表達了時間會帶來空無,既無情又可怕:
生命好像
攤展於
時間底手術台
●
白牆
游移的
日影,一旁
悄然記錄
直到
屍
解
淨
盡
──1976年、5月發表
※
第三首叫作〈遲歸〉[11]。大概就寫一個悲劇的愛情故事,算是新古典主義的一首詩。內容是說在古代有某個男人或丈夫因為某種嚴重的原因,無法依約準時返家。當他回到家園的那一天已經太慢了,家園已告傾頹,愛人已經成為死去的幽靈,只能站立一旁流淚地望著他。林梵並不是沒有寫過歡樂的愛情詩,不過這種悲劇詩更是他愛情詩的張本:
穿行過鄉思林夾拱的夜蔭
出外多年流放我急急歸來
燐綠的鬼火飄忽荒野
老在眼前閃爍明滅
●
依然簷下掛起的燈籠
蜘蛛盤據結網靜待獵物
風窗前凌亂的葛藤沉默
掩上的柴門無聲
我依依情怯輕輕推開
驚動繁生黑暗的蝙蝠
挾著陰影四壁亂竄
●
回忘井湄柳樹搖動
臨風披髮的亡魂
三五流螢飛過
閃映荒蕪之臉
一雙追逐的眼睛
依然深情鬱鬱
噙淚凝望晚歸的我
──1978年、4月發表
※
第4首叫做〈寧靖王故居〉﹝二稿﹞〉[12],這首詩就是標準的新古典主義的詩,把鄭氏王朝覆亡前懸樑自盡的朱術桂及其故居王府寫出來,當然是一首完全悲劇的詩。
然後,蝙蝠深藏
夾持著玄秘暗色
時而穿梭於歲月
鑿飾古貌的風簷
飛出時空,飛入
經久猶層層疊疊
幽深的寧靖王府
穿行黑暗底季節
長夜輕擁著薄霧
茫茫向四方昇騰
輪迴的風,輕聲
對話,中間傳來
一聲鬱悶的長嘆
掀動起驚心往事
明遺民匆匆走過
古老石埕,曾經
紛紛擎起的燭火
依然閃亮,於我
極易潮濕的裸眼
我來,三進高昇
踱蹀過,三百年
香煙繚繞的古廟
迷失於四壁題牆
晦翁筆墨飽壯的
拓本,落滿煙塵
終不免氾濫內心
長久綿纏而來的
鄉愁,續也不盡
──1981年、6月發表
※
第5首叫做〈三溫暖與圖書館──致塚本照和教授〉[13]。這一首是比較傾向生活寫實的詩,但是仍然難逃悲情。內容是說有一天他遇到了來台灣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日本學者塚本照和,當時塚本邀請他去洗三溫暖,後來又去圖書館翻查資料。在相處中,讓他想起台灣曾受到日本統治的傷痕,這個傷痕如今還遺傳在林梵的身上。這首詩當然是寫出所有台灣人的傷痕的悲劇詩:
三溫暖是極高尚的
場所,您說我們一起
去洗個乾淨的澡
幾回合蒸洗下來
裡裡外外都清爽了
您沒有武士的殺氣
我不懷無端仇恨
如是談論日據下
掙扎的台灣文學
希望逼近了真實
半個世紀的時光
我的父祖兩代
辛苦的生活過來的傷痕,烙印我的身軀
櫻花先生,您看到了嗎?
●
奔波圖書館,翻索
舊記錄,書庫的底層
悶不透風,蒸得汗水
淋漓,好一番三溫暖
我們閱讀蛀蟲的報章
脆弱的紙,一掀即碎
盡誇耀帝國的雄風
翻翻也就過去了
貪食的書虫
消化了泛黃的歷史
重織斷裂的文化層
扭曲的宿命島嶼
必要還他真面目
我臉上深刻的紋路
櫻花先生,您看到了嗎?
──1980、08、08發表
3.中、老年期田園、山水詩與觀病詩﹝2013年以前﹞
所謂田園山水詩就是一種尋求人與萬物和諧共存的詩,審美觀點是優美的。所謂觀病詩,也是一種尋求人與病能和平共存的詩,心緒也是溫和放鬆的。
林梵在1985年後,曾為了能集中心力寫論文開始停止詩的創作與發表,10年左右之後,也就是到了1996年才又提筆開始創作與發表,這實他已經47歲了。為什麼在1996年47歲時又提筆創作呢?從1996年的幾首詩來看,可能與他意識到身體變壞有關係。林梵是一個有高血壓宿疾的人,不過卻不按時服藥,時間一久,一定會出問題,1996年的幾首詩就已經有一種不詳的預兆。果然,到了1997年6月的某一天,他的視力極端模糊,暈眩後昏迷,住進了成大醫院加護病房,經過醫生診斷的結果,他的腎臟已經縮小,罹患腎衰竭,腎臟功能只剩下三分之一[14]。醫生警告他大概再3到5年可能就必須洗腎。不過,林梵的體力依然還好,所以並沒有馬上停止需要花費大量體力的寫論文工作,研究台灣文學依然不曾停止。他甚至在2003年接下了下「台灣文學館」的成立工作,擔任了第一屆的台灣文學館館長,一直到2005年才歸建回到成大去教書。疾病奇蹟般地拖了12年,到了2008年才轉趨嚴重,開始洗腎。這時,林梵才不得不停止寫論文,轉回來專門寫詩,畢竟創作有助療癒。如此,他一直到2012年,他能出版兩本詩集,就是《青春山河》[15]和《南方與海》這兩本。
綜觀這兩本詩,林梵已經來到了壯、老年的年紀了,他不再是一位青年。在這16年裏所寫的詩,病纏住他了。可能為了療癒,他的詩的重點落在兩個方面上。一方面是大量寫了田園山水植物詩,將自己放逐於大自然中,好讓自己遺忘疾病;從他的詩來看,他常跑到南投或台東去疏散心情,寫了不少的原住民的現況詩;甚至在2006年﹝57歲﹞時,一個人展開環太平洋旅行,自己背著被包遊歷了美國加州、墨西哥、紐西蘭、澳洲、香港等地[16]。另一方面他有時也會觀察「病」這種東西,企圖發現病在生命中的意義,進一步與「病」能和平共處。
底下我們來看看幾首詩,讓我們瞭解這一時期的詩特色:
第1首叫做〈台灣俳句〉[17]。林梵在這16年裡,寫了許多叫做〈台灣俳句〉的詩,也就是每段3行的小詩,然後集合幾首小詩,成為一首較大的詩。這首〈台灣俳句〉並沒有副標題,顯然是最早期所寫的「台灣俳句」,內容是寫山林裏的景觀,包括樹、瀑布、陽光、白雲、明月、小雨等等。寫這種忘情於大自然的詩,對於病中的他病當然能具有治療的效果。
一、
季節又到了
樹睜開千蕊的眼睛
張看花花世界
二、
陽光穿越了黑森林
飛瀑濺起的水珠
反射出千萬顆小太陽
三、
白雲深處崖頂
不知名的野花
點亮了漫山的綠意
四、
成群的鳳凰樹
以瀕臨死亡的姿勢
燃燒最後的一把火
五、
明月輕盈舞動
夜間的蟲鳴鳥叫
合奏天地協和音
六、
流光逐漸磨禿了頂
小雨滴在頭上的聲音
格外悅耳動聽
──1998、01、14
※
第2首叫做〈山音──水沙漣記〉[18],乃是書寫水沙漣﹝日月潭光華島﹞的一首詩。內容包括描寫這一個島四周圍的山水景致與它的歷史。用字簡單,卻很有山水氣派。
一、
東忘是山
希望是山
難忘是山
北忘是山
山中組靈
隨著風生
傾訴席年
尋環舞動
二、
清雲朱山
威改光華
Lalu正名
祖靈開眼
左眺是水
又跳是水
前眺是水
後眺是水
──2004、12、22
※
第3首叫做〈詩與愛〉[19],是一首觀病詩。這首詩大概是在他首次住進加護病房出來後就寫的詩,裏面書寫了生命難免受死亡陰影的威脅,我們只能微笑面對。並且指出詩不在很遠的地方,就在身體的器官裡,那裏就具體存在著詩,只是我們很少發覺到。這應該是一種全新的領悟,也暗示他將要寫很多有關病軀的詩吧!
在沒有邊界的地方
在鳥群飛過的空際
超越形體的限制
以微笑面對了生命
龐大而無所不在的陰影
●
詩在哪裡
﹝有人問詩在哪裡﹞
病中的我說:
詩在結構複雜的心臟
輸送氧氣、紅白血球
詩在平衡的電解質
排解尿毒的腎臟
所有的器官都活生生
自然蠕動不息
我們從不感覺存在
而具體存在了
●
其實,更抽象
而非可以核算的愛
從來也是無所不在
還用多說嗎?
──1997、06、27
※
第4首是〈台灣俳句──生‧老‧病‧死〉[20]。這一首不但寫了病的觀察,也寫了生、老、死的觀察。他說「病來如山倒」,有一種面對突然而來的重病的無奈感。雖然如此,但是卻沒有完全向病投降,應該說林梵還是堅強的吧。
《生》
生生死死流轉
每次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DNA傳遞祖靈的訊息
《老》
頭髮越來越少
偶然間瞥見自己的神情
越來越像死去的父親
《病》
天干丙火
如火燃燒身體的竈
病來如山倒
《死》
死,是彼此的解脫
如果人永生常存
妖魔鬼怪一定更多
──1998年11月發表
※
第5首是〈台灣俳句──旋開旋落〉。在這首裏他領悟到山水植物的生滅雷同於生命的生滅。既然萬物是如此,生命也就沒有遺憾。雖然對生命的存續不夠積極,但是也沒有太多的沮喪。這裡有林梵領悟出的順應自然的生命觀,也許這種看法對於病情是有很好的療効吧。
一、
滿山櫻花隨著春天
舞動山頭。旋開
旋落。生命一聲聲輕嘆
二、
山水無主閒人得
雲天撩動一方畫幅
夕陽落了款
三、
眼前落下的夕陽
不久又從背後運轉到
我們的眼前
四、
不管月在雲中
還是月在雲外
中秋月分明在心中
五、
生命的樂音從寂靜
響起,覆歸於寂靜
悲愴的回音響動寂靜
六、
再再剎那生滅的人生
也無非風吹雲動
如是而已
──1999、01
※
第6首叫做〈依然聽花唱歌〉[21],是對於他在1997年被送進病房時的過程的回憶。詩裏頭說:「我身上的傷口/是我生命的勳章。」、「帶著生命的勳章/依然聽花唱歌。」算是很勇敢的說法,顯示他這時她雖然已經洗腎4年了,卻還沒有被病況完全壓倒。
我身上的傷口
是我生命的勳章
●
身體是病的容器
病灶不易診斷
醫生從症狀推論
再經超音波、X光
偵測肉體的雷達
找出潛伏的病因
●
全身麻醉動手術
一群醫生護士
修補身體的脆弱之器
緊急動員一次戰役
我去了一趟烏暗之鄉
茫茫然,又回來了
我身上的傷口
是我生命的勳章
●
身體是美的衣裳
年輕的肉體飽滿
誘惑動人的曲線
色身絕美的大地山河
遍開青春之花
歌頌愉悅的生命
星空群星點點
閃亮輝映
●
凡人都得勞心苦身
啊!再看一眼
一眼就要老了
●
身體是病的容器
有一天就要肉盡骨立
帶著生命的勳章
依然聽花唱歌
──2012.05.05
所謂浪漫派文學無非就是歌頌創造與誕生、追求理想、克服困境、勇敢戰鬥的文學,它的審美觀念是壯美的。
這本詩集是林梵最後出版的一本詩集,出版3年後的2018年,他就過世了。
在本文的最前頭,筆者提到這本書和從前的詩集不一樣。這本詩集當然有前面幾本詩集的痕跡,不過裏面卻也有一種反動,能將前面幾本詩集的生命觀、詩觀、生活觀、國家認同觀都改變或推翻的一本詩集,可說是一本全新觀點的詩集。今略述如下:
首先是生命觀的改觀。提到往昔,林梵總是認為「生命」的背後有一個「空」在威脅,隨著時間,生命到最後必然成空。說到「空」這個觀念,在林梵的詩裡總是相當活躍,筆者認為這是受到道家或佛教的影響,林梵對於這兩個宗教有太大喜好。不過,林梵卻不像道家或佛教的大師一樣,把「空」當成是一種宇宙或萬物的「本體」,所謂的「本體思想」並不是林梵的思想之一。林梵更傾向把「空」解釋成為「無」、「空空如也」、「不存在」、「死亡」這些意思。也就是說,他以前的生命觀比較接近於存在主義者所說的那種「空無」,在他眼中,生命的最後結果就是「徹底消失」、「甚麼也不剩下」。這樣,就帶來了他長年的生命悲觀。但是,在最後的這一本詩裏,我們察覺到,他已經不是這樣來看生命了。他採取怎麼的一種新看法呢?那就是拋開了「無」、「空空如也」、「不存在」這些觀念,不被這些「反生命」的觀念所影響;然後他直觀生命現象,看看生命到底是甚麼,很像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1859-1938﹞ 的現象學 (phenomenology)的那種觀察法。結果,他領悟到生命就是一種不斷存在、綿延不絕的長河,能漫延到宇宙的任何地方,遍佈到任何地方,簡直是「空」的反義。這樣,林梵就把他青年期的生命的「宿命觀」、「有限觀」、「輪迴觀」都推翻了。
一旦生命觀改變,「病」這種東西就專指一種肉體的疼痛,不能再威脅他的存在感了,或許「我」應該能永存於宇宙中也說不定。
其次,國族身分的認同在這本詩集裏來到了非常堅定的立場,「我是台灣人,不再是其他國族的人」已經變成一種信條。如此,穩固的認同已經建立起來,台灣人遭到異族統治的悲劇意識就遭到大量削弱。
再再其次,台灣政治社會還有許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以前林梵就寫過多首呼應社會改革的詩,在這本詩裡,林梵變得更加積極,有幾首詩充滿了戰鬥的吶喊,讀起來令人振奮不已,那種求勝心也把失敗感全都驅逐了。
總之,最後這本詩是林徹底脫胎換骨的詩,他已經進入了2000年以後台灣整體的新浪漫文學風潮裏了。
林梵為什麼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能達到這種境界?筆者覺得與他已經不怕死亡或甚至直接求死有直接的關係[22]。因為這時他已經洗腎多年,病情難以挽回,死亡已經無法避免,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他的手上的血管已經遍佈密密麻麻的針痕,呼把病房當成第二個家,身體的受苦難以言喻。既然如此,他就不再掛慮死亡了,他已經不怕死亡的威脅了。他決定要在剩下的幾年,活出一個非常正面、非常有建設性的生命與生活。於是他的詩來到了非常明亮、自由、勝利的世界中!
底下我們看一看幾首這樣的詩:
第一首叫做〈祖媽與曾孫女〉[23]。原來在2013年,林梵的孫女林詠靜出生了。2014年與父母回來拜年,年紀剛好滿一歲吧,走路還搖搖晃晃。不過林梵在孫女的臉上看到了已經過世5年的母親的神影。他突然領會到母親與孫女的生命是一條銜接起來的不停的河流。再仔細想,其實人類的生命就是這樣的構成,由過去到現在,亙古到今,淵源流長。不但如此,生命也超出了天空的星體,甚至可以超出太陽系,可說無所不在。這就是詩人對生命的一次了不起的直觀。
新正年頭
突然憶起阿母
離開人世間
已經五年多了
往昔過年時節
必然回家探望
從領紅包
到給紅包
收與受之間
幾十年過去了
包含無限的親情
●
孩子攜家帶眷
回家來拜年
祭拜堂上祖先
給父母紅包
我們也給小孫女紅包
小孫女剛剛度晬不久
很可愛,搖頭晃腦
像阿妹跳著可愛舞步
惹得兩老哈哈笑
●
輕聲叫阿媽叫阿公
啊!都已經是阿公了
小孫女該叫阿母祖媽
她是阿媽的曾孫女
一條看不見的血緣
緊緊綁住了親情
●
曾孫女見不著祖媽
我在她的小臉上
瞥見了阿母的某些神影
生命是那麼不可思議
小孫女有一天
也會成為媽媽
祖母與祖媽
●
從遙遠的時空而來
小支流匯合成一條
綿延不斷的
大生命長河
支流也不斷吸納擴張
擴張親族的網絡
不僅在台灣而已
或許地球的任一角落
或許荒涼的月球
甚至遙遠的火星
甚至溢出太陽系
──2014年、3月發表
※
第二首叫做〈一百零一歲──給孫大川母親生日〉[24]。表面上這首詩是祝賀一位101歲的老人家,但是裡頭卻是詩人對生命的一番禮讚與直觀,詩人看出了生命的無限美好本質,告訴我們,儘管看住生命的美好,不必再看其他。這首詩充分顯示「死亡」已經遭到了驅除,在生命中完全沒有地位!
一百加一歲 101
像摩天大樓聳立雲端
活過一個世紀
看遍花開花落
朝代一代代興亡
●
只管兒女平安成長
孫輩孫孫輩枝葉繁茂
向祖靈祝禱
歸依天主懷抱
每日玫瑰經、唸珠
一遍又一遍
生命何等美好
●
一百零一歲,越過雲端
越活越回去
彷彿年輕的少女
牽手唱歌跳舞
與家人盡興歡悅
忘了所有的不愉快
●
只記得一切美好
只記得生命的美好
啊生命的美好
──2014、06、10
※
第三首叫做〈生活〉[25],裏面有詩人如何面對生活的新觀點。詩裡提到我們無法預先知道明天會如何,所以應該活在當下的今天。最好是努力工作,安安穩穩享受生活,並且滿懷希望期待明天。這種觀念很像禪宗一句很有名的禪語叫做「活在當下」的那種意思。也就是說人不應該被憂慮、煩惱攻佔己心,應該摒除一切的雜念,心無旁騖,專注於眼前的生活,才能感受到真真正正地活著。筆者認為此時的林梵已經不再被身體的疾病所困擾了,他已經有一死的決心,所以他反向要保握現在的美好。
我們今天不可能預見
我們明天將知道甚麼
甚至我們今天不可能知道
我們明天要死還是會活
●
我們只為當下而拚一口氣
為當下而活,工作
欣賞美景享受生活
看雲、聽海、溶入自然的懷中
如嬰兒在母親子宮
安安穩穩生養
在宇宙裏胎息
●
靜待明天的到來
一天又一天
滿懷著期待
生活過每一天
──2014年4月發表
※
第四首叫做〈我的詩〉[26],書寫了他對於詩的新觀點。在這首詩裏,他談到自己的詩應該是用來直映本心與謳歌美、生命,與他從前用詩來抒發悲情有天壤之別。
詩藝突破了一層
又一層,僅有
少數知音欣賞
有不被大眾發現
隱身人的樂趣
●
美當然隨處可見
還有更深層的美
必須再三耕耘
打開層層外罩
才直映本心
●
我的詩謳歌美
也就謳歌了
因緣和合的生命
並與之相隨
──2013年12月發表
※
第五首叫做〈認同〉[27],書寫了自己極為堅定的台灣人認同。他在詩中指出以前台灣人的祖先自認「我是台灣人,也是清國人」、「我是台灣人,也是日本人」以及現在某些人自認「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觀念都是不對的。因為這種認知一定會使自己成為疏離土地的人。唯有堅決認定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台灣人,才合於事實,才是真的認同。在歷史上,台灣的殖民政府常常會換來換去,但都是一時的,只有「我是台灣人」才是永遠的。這種看法終於革除了詩人身上被殖民的傷痕。
常有人愛問起
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
明明不是中國人
但受到中國教育
國文、歷史、地理、公民
無一不是中國構造
徹徹底底的洗腦
考試服公職
無一非中國
不中國即不愛國
然而血液、土地皆有不同的呼喚
祖靈常盤旋心中
●
最安全的答案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不過事關身分認同
常觸動敏感神經時
也等於兩者都不是
我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台灣人
在生養自己的土地上
反成為疏離的異鄉人
●
我的父親一代
是台灣人,也是日本人
我的祖父一代
是台灣人,也是大清國人
每一代國籍不停改變
只有台灣的印記不變
●
幾世代落地生根台灣
如同原生的植物
必要母土才能健康成長
動物自然地神祕感應
即使游出海外的鮭魚
歷盡千辛萬苦,也要
逆河而上回到原生地
產卵,才安心死去
●
祖先埋骨的地方
是自己的家鄉
自己的國家
子孫成長的地方
是自己的國家
自己的家鄉
●
政府可能一再更換
我們活在西太平洋
亞熱帶北回歸線附近
美麗島嶼的人
才是島國的主人
牽手生養一代又一代
牽手保護自己的國家
──2014年、6月發表
※
第6首叫做〈黑潮〉[28],是書寫2014年帶領學生參與太陽花運動的詩。由於詩人曾經親自參與了這場運動,所以並不是站在運動之外的純客觀描述,而是以當中一份子的心態來寫的。所以是一篇充滿了吶喊的戰鬥詩,讀起來讓人熱血奔騰。
太陽的光芒
穿透黑暗靈魂
我們無懼惡靈
勇敢的打破
既有教條、法律條文
衝入立法院佔領﹝occupy﹞議場
向國民黨政府
大聲說不
大聲說:捍衛民主退回服貿
我們有不願交易的東西
我們有自己的夢想
我們不隨便被賣掉
我們堅持做主人
●
﹝潛藏木馬屠城
黑箱服貿條例
30秒就要蒙混過關﹞
●
我們佔領議場
我們發動羣眾佔領街道
50萬人靜坐凱達格蘭
四周圍的大道
自動自發而來的黑衫軍
靜靜坐下來佔領空間
男女老少手拿太陽花
和平有力抗爭
退回服貿 捍衛民主
●
做對的事情
就毋需恐懼
我們持續佔領議場
堅持下去
政府頑冥不靈
我們召開人民會議
靜待更多人民覺醒
揭穿統治者的謊言
●
政府不正義
假自由貿易之名
傾斜向不自由一方
「賣了」了事
世代不正義
留下一大堆解不開的
矛盾社會議題
●
我們背負學貸
畢業找不到好頭路
即使有,22k起薪
不吃不喝一輩子
買不起自己的房子
一輩子當資本家奴工
還不見得能安度晚年
人間已是地獄
還要伊於胡底?
●
﹝反動的政府
反動的說詞
反動的國會
完全喪失監督功能﹞
●
不能不改變現況
否則完全沒有未來
台灣只有一個
「賣了」就沒了
我們重新定義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我們重新定義
台灣人
我們自己決定
台灣的未來
趁夜色籠罩
我們衝進立法院
衝撞佔領議場
衝開各路政客
●
天佑台灣!
──2014年6月發表
以上就是《日光與黑潮》這本詩集了不起的地方。溯自林梵寫詩以來,他從來都不曾與台灣詩壇的主流相交會,因為戰後台灣人的文學主流是諷刺‧譴責詩,並不是他所寫作的悲劇詩或田園山水詩,因此他的詩創作非常個人化,在詩壇始終都顯得有些孤單。但是不論如何,當他在2015年出版了《日光與黑潮》時,已經進入公元2000年之後台灣新浪漫的文風裡,歸入了文學的大主潮裏,這可以說是很教人驚奇的!
5.《日光與黑潮》的壯美文風
在《日光與黑潮》這本詩集裡,他描寫的台灣山川或政治詩,都相當有氣派。詩的篇幅都很大,所寫的山水詩與社會運動詩的場景都傾向了壯麗。這都是新浪漫文風的特色。台灣三百年來的文風,從清治前期郁永河等人開始,就是浪漫時代,美學觀點是壯美的。來到了清朝後期林占梅等人的田園詩時代,審美觀點就變成優美的。到了日治時代洪棄生等人的悲劇時代,審美觀點就變成哀病的。到了二戰後林宗源等人的諷刺時代,審美觀點就變成是醜怪的。公元2000年之後,來到了新浪漫主義時代,審美觀點又恢復了壯美,林梵的《日光與黑潮》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本詩集。筆者認為,在經過一段時間,新浪漫派的詩必然會充斥台灣文壇,而且會更具有戰鬥性,好用來記錄台灣人的勝利,讀起來會令人更加精神振奮!
──2020年、04、10於鹿港
[1] 見林梵著:《日光與黑潮》﹝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5年﹞。
[2] 見林梵著:《南方與海》﹝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2年﹞。
[3] 本年譜根據1.卓玉娟著:〈林梵年鰾初編〉《林梵早期的文學歷程及其現代詩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學院:國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頁380─409。;2.林梵受訪集:《奔流》﹝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5年﹞。
[4]請參見林梵詩作〈時間兩帖〉《流轉》﹝台北:鴻蒙出版社,1986年﹞頁23─24。
[5] 見詩作〈重逢──追悼青春的輓歌〉《流轉》﹝台北:鴻蒙出版社,1986年﹞頁139─141。
[6] 林梵有時稱歷史循環為「永恆重演」,請參見林梵詩作〈時間兩帖〉《流轉》﹝台北:鴻蒙出版社,1986年﹞頁23─24。
[7] 林梵說楊雲萍曾批評余光中的詩「古詩泡水」,參見林梵受訪集:《奔流》﹝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5年﹞頁390。
[8] 有關於這3位失敗人物的詩,請查閱林梵著:《未名事件》一書﹝台北:鴻蒙出版社,1986年﹞。
[9] 見林梵著:《流轉》﹝台北:鴻蒙出版社,1986年﹞頁23─24。
[10] 見林梵著:《流轉》﹝台北:鴻蒙出版社,1986年﹞頁43─44。
[11]見林梵著:《流轉》﹝台北:鴻蒙出版社,1986年﹞頁130─131
[12]見林梵著:《未名事件》﹝台北:鴻蒙出版社,1986年﹞頁52─54。
[13] 見林梵著:《未名事件》﹝台北:鴻蒙出版社,1986年﹞頁158─160。
[14] 見林梵受訪集:《奔流》﹝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5年﹞頁290─291。
[15] 林梵著:《青春山河》﹝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
[16] 有關林梵環太平洋旅行的經過,見林梵受訪集:《奔流》﹝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5年﹞頁299─303。
[17] 見林梵著:《青春山河》﹝台北縣:印刻出版社,2009年﹞頁76─79。
[18]見林梵著:《青春山河》﹝台北縣:印刻出版社,2009年﹞58─59
[19]見林梵著:《青春山河》﹝台北縣:印刻出版社,2009年﹞頁175─176。
[20] 見林梵著:《青春山河》﹝台北縣:印刻出版社,2009年﹞頁89─91。
[21] 見林梵著:《南方與海》﹝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2年﹞。
[22]林梵在2014年2月發表了〈靈肉〉一詩,表是因為肉體的疼痛使他有了求死的心。見林梵著:林梵著:《日光與黑潮》﹝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5年﹞頁50─51。
[23] 見林梵著:《日光與黑潮》﹝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5年﹞頁82─85。
[24]見林梵著:《日光與黑潮》﹝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5年﹞頁70─72。
[25]見林梵著:《日光與黑潮》﹝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5年﹞34─35。
[26]見林梵著:《日光與黑潮》﹝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5年﹞頁36─37。
[27]見林梵著:《日光與黑潮》﹝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5年﹞171─175。
[28]見林梵著:《日光與黑潮》﹝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15年﹞頁162─167。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