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鄭用錫的〈勸和論〉與「台灣意識」的發生

●台灣古典文學新觀念

【題目】鄭用錫的〈勸和論〉已經把「台灣意識」的發生上推到1853年﹝清咸豐三年﹞,為什麼?

──論「台灣意識」最早發生在日治時代的觀念是錯誤的!

宋澤萊

〈勸和論白話翻譯〉這篇文章是筆者在6月間張貼在《台文戰線》部落格的一篇文章,將近半年,他的點閱率已經突破了一萬人以上,再經過一年,它的點閱率至少將會來到二萬人,這個數目十分驚人。其原因是這篇文章是高中國文課本必選的文言文文章,而且已經被選錄在課本10年左右,它對台灣年輕新世代的影響力不可估計!

這篇文章是進士出身的鄭用錫寫於1853年﹝清咸豐三年﹞的短論。

該文章所以如此重要,並非純粹只是修辭上的成就所導致,而是它第一次痛陳台灣人「分類械鬥」的巨大生存危機,並且正面提出了「台灣人意識」的重要性,使得這篇文章超越了台灣文學任何一篇古典文獻,成了古典文學最重要的一篇有力論述。

筆者目前在網路查到許多有名大學教授的文章,一般來說,他們咸信「台灣意識」的發生是在日治時期,這種看法是錯的!這是因為他們不研究台灣文學,無從在文獻資料裡看到這篇文章,他們必須盡快改正過來才對。因為「台灣意識」的原模就是〈勸和論〉所申張的「台灣人意識」,也就是叫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不要進行分類,大家共認都是台灣人,以此來應付環境的挑戰。乃是在最基本的規模上,不要為自己劃分是廣東人或福建人;漳州人或是泉州人,大家一體都是台灣人,以期大家能合作互助,在台灣努力奮鬥下去,共謀一個富裕建康的未來社會。在這個基礎上,在日本時代才能發展成更團結的「台灣意識」,甚至是「台灣獨立意識」!

提到「先分類後鬥爭」,這是人類生存的一個法寶,也是一個盲點。最普遍的分類是男女分類,再者是姓氏、家族分類,再者是種族、語族分類,再者是地區、國家分類,再者是生活型態不同分類,然後開始為我族的利益忙於鬥爭,這些鬥爭包括最嚴重的械鬥。到了近代,械鬥甚至演變成世界大戰,使人類迫近毀滅的邊緣。這是很可怕的事。將來世界不毀滅於大自然的反撲,必然是毀滅於分類的械鬥。

即使是現在台灣最流行的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鬥爭,骨子裡就是「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分類鬥爭而已!

〈勸和論〉的作者是到清朝道光年間的第一個開台進士,也是台灣70年以上田園文學時代的肇始人之一,乃是新竹望族後代,母親是客家人,父親是福佬人。他彷彿先知,第一次告訴了台灣人有關分類械鬥的可怕,他的文字句句有說服力,一針見血,闡明了台灣人的未來生存之道,可說為萬世開太平也不為過。這篇文章足以讓台灣人引以為鑑,與台灣人永垂不朽!

底下就是這篇短文的翻譯和原文:

【題目】鄭用錫〈勸和論〉白話翻譯與原文

◎宋澤萊

【譯者注:譯筆匆匆,必有錯誤,請原諒】

翻譯:

第一段:

說起來勢態的發展實在是太嚴重了,台灣的人心所以變得如此之壞,乃是從族群的分類開始的。這個禍害本來是匪徒所倡導,後來就像燎原之火無法遏止,終於演變成為玉石俱焚的械鬥局面了。即使是正人君子,也有人被牽連而捲入族群的爭鬥之中。一般來說,人和禽獸是不同類的;正和邪也是不同類的,這不能不分辨清楚。但是今天的台灣人都一樣是具有相同的血氣、相同的五官四肢,都是相同國家的良民、相同鄉里的善人;也不分是讀書人或平民,都是相同的,也即是子夏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更何況平常就共處在一個地方、鄰里,怎能將你我分類?考察古人所說的「出入相友」的教訓,乃是古聖先賢希望我們這些同鄉共里的人們能各盡同伴的道義,不管外出做工或者回家休息,都是同伴,應該彼此友愛,彼此不相殘害,彼此和睦相處。在字義上,「友」這個字本是兩隻手靠攏在一起的意思,「朋」這個字就是一個身子的兩塊肉。假如你現在拉著路人的手而告訴他說:「你自己用一隻手傷害另一隻手吧,自己咬自己的肉吧!」很少人聽了不會憤怒的。為什麼現在族群竟然要分鬥得這麼厲害呢?

第二段:

回顧族群分類械鬥的禍害,沒有比台灣更厲害的。以淡水廳的新莊、艋舺兩地最難以讓人理解。台灣本來就是各個地方的人雜處在一起,自從林爽文叛變以來,就有人故意把福建人、廣東人分類,也有人把漳州人、泉州人分類。分類福建人、廣東人的原因是他們來自不同省籍;分類漳州人、泉州人的原因是他們來自不同的府治。

第三段:

然而大家同樣都是從大陸移民來到台灣,就同樣是台灣人了。今天如果以不同省分、不同府治強做劃分,在王法上是要殺頭的!況且同為一個台灣府所管,還有人硬把它分成有天南地北的親疏差別,這就變本加厲,不是奇中加奇了嗎?人類本來就是不可能放棄他該親近的人,反而去親近他該疏遠的人。同樣是一個台灣府治的人民,就像是一個家庭裡的兄弟,算是至親,竟然能同室操戈,這樣怎麼能要求他由親及疏,去親近隔壁府治的漳州人或親近隔壁省分的廣東人呢?淡水廳向來就是一個敦厚古樸的地方,新莊、艋舺兩地尤其是菁華會萃的地區,到此地來遊玩的人每每對它們嘖嘖稱羨。自從分類械鬥興起,元氣就被剝奪殆盡,從來沒有比去年更厲害了。在械鬥的禍害越演越激烈之下,村莊市鎮大半變成廢墟。問他們是為了替漳州人或泉州人出一口氣才變成如此嗎?回答是:「沒這回事!」。問他們是為了替福建人或廣東人出一口氣才變成這樣嗎?回答是:「也沒這回事!」。原來不過是自己造孽,自家兄弟相爭,大抵不在於漳泉兩州的人或福建廣東兩省的人之間有甚麼閒隙仇恨罷了!

第四段:

自古以來人事走到窮途時就會轉彎,慘到極點就知悔改。上天畢竟有好生之德,人心必有轉向之時。鄙人生長在台灣,自感讀書人是四民之首,不能與當權者以及辦事的大人們一起盡心教導大眾,力挽狂瀾而改變時潮,因而感到慚愧。但願今後,當父母的能告誡兒子、當兄長的能告誡弟弟,各自革面,各自洗心,千萬不要懷帶舊恨,也千萬不要重蹈覆轍。不但要能親近自己應該親近的人,也能親近自己疏遠的人,不分親疏,一樣看待,如此一來,內無憂患,外禍不來,分類台灣人為漳州人、泉州人、福建人、廣東人等等陋習就會在默然中消弭於無形,就像是人身的各條血脈相通無阻,自然就不會有疾病,再經過幾年之後台灣就會變成人間樂土,那時豈不令人痛快喜悅嗎!?

原文:

第一段:

甚矣,人心之變也!自分類始。 其禍倡於匪徒,後遂燎原莫遏,玉石俱焚。雖正人君子, 亦受牽制而朋從之也。 夫人與禽各為一類、邪與正各為一類,此不可不分。乃同此血氣、 同此官骸、同為國家之良民、 同為鄉閭之善人,無分士、無分民,即子夏所言四海皆兄弟是已;況共處一隅乎? 揆諸出入相友之義, 古聖賢所望於同鄉共井者,各盡友道,勿相殘害。在字義,友字從兩手、朋字從兩肉。 是朋友如一身之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今試執塗人而語之曰:爾其自戕爾手、爾其自噬爾肉, 鮮不拂然而怒。何今分類至於此極耶?

第二段:

顧分類之害,莫甚於臺灣。最不可解者,莫甚於淡之新、艋。 臺為五方雜處,林逆倡亂以來, 有分為閩、粵焉,有分為漳、泉焉。閩、粵以其 異省也,漳、泉 以其異府也。

第三段:

然同自內地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今以異省、 異府苦分畛域,王法在所必誅。 矧同為一府, 而亦有秦、越之異, 是變本加厲,非奇而又奇者哉?夫人未有不親其所親而能親其所疏。同居一府, 猶同室之兄弟,至親也,迺以同室而操戈, 更安能由親及疏,而親隔府之漳人、親隔省之粵人乎?淡屬素敦古處, 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遊斯土者,嘖嘖羨之。自分類興,元氣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 干戈之禍愈烈,村市多成邱墟。 問為漳、泉而至此乎?無有也。問為閩、粵而至此乎?無有也。 蓋孽由自作,釁起鬩牆,大抵在非漳泉、非閩粵間耳。

第四段:

自來物窮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僕生長是邦,自念士為四民之首, 不能與當軸及在事諸公,竭誠化導, 力挽而更張之,滋愧實甚。 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懷夙忿、 勿蹈前愆。 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 漳、泉、閩、粵之氣習,默消於無形。 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2021、0619於鹿港

【深夜小聽歌】

請聽看愛爾蘭大河舞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80AmEyHrVY

檢視次數: 1061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