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無註版】評陳維英「西雲岩寺」「太古巢」系列的詩作 ──並論台灣田園文學中「升入天堂」的現象

【無註版】評陳維英「西雲岩寺」「太古巢」系列的詩作

──並論台灣田園文學中「升入天堂」的現象

宋澤萊

O、摘要

陳維英是清朝後期台北地區最早的教育家,也是噶瑪蘭地區的教育家,歷史地位崇高。不過,他的文學成就也很高,是台灣田園文學時代﹝清領後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寫的楹聯一向比他的詩有名。因此提到陳維英的文學成就,都只把他當成寫對聯的專家,而加以評論。事實上,他的詩比他的楹聯傑出,尤其是他的山水詩,透出了極端的「出塵離世」的味道。他的出塵離世傾向幾乎是天生的,不能說是受到佛教、道教宗教的影響。他採行的離世行為,也不同於一般的和尚、道士和居士,他直接住在樹上,彷彿一個「鳥人」,這種行為相當古怪有趣。

 

筆者認為,這種的鳥人的作為和思想是田園詩人企圖「升入天堂」的精神表現,他的這一類詩正是田園詩所表現的「與萬化冥合」的普遍特質的一部分,為其他的田園詩人所不及。

 

本文特別由他的「西雲岩寺」「太古巢」系列詩,來談上述的種種現象,以證明陳維英的詩得確不同凡響,還給他應有的詩人的崇高地位。

 

關鍵詞:陳維英、西雲岩、太古巢、田園詩、諾斯洛普‧弗萊

一、從「迂古不知詩」談起

1811年出生的陳維英,號迂古,是清朝後期極重要的田園詩人。

§

他也是清朝後期台北的大教育家,在1835年﹝25歲﹞考上秀才,1836﹝26歲﹞開始在村塾教書,從此展開他的作育英才的生涯,到1859年﹝49歲﹞又和陳肇興一批人同時考上舉人。由於26歲就當老師,他先後掌教過噶瑪蘭仰山書院﹝楊廷理開辦)、淡水學海書院﹝陳維英的父親開辦﹞,並任明志書院﹝胡焯猷開辦﹞講習,受教的學生無數,有名的弟子遍及淡水、噶瑪蘭蘭各地:除了李望洋、李春波等之外,張書紳、陳樹藍、陳霞林、鄭步蟾、潘永清、曹敬等皆出其門下;尤其在台北大龍峒地區,造成「十步一舉,五步一秀」的現象,當時的人用「陳老師」來稱呼他。現在的台北延平北路還留有「陳悅記祖厝」﹝陳維英的祖先所建﹞,被稱為「老師府」,是台北市古蹟。陳維英實在是台北第一位貢獻獨大的教育家。

§

 

雖然陳維英最重要的工作是一個老師,但是在政治上也不乏有一些作為。1862年﹝同治元年﹞,起於台灣中部的戴潮春之亂,風波彌漫台灣全境。陳維英和地方士紳合辦團練,保衛鄉里,並和新竹鄭用錫的兒子鄭如梁捐出巨餉,協助抗敵,亂平後,封四品官銜,賞戴花翎。

§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商家出身背景。

§

 

原來,陳維英的父親陳遜言在1788﹝乾隆五十三年﹞抵台,當時是二十歲,經營商業,先做「恆豐」米行生意,後做「長興」布帛生意,大大獲利,財力不小,幾乎可以和台北林本源相匹敵。家族公用的商號就叫做「悅記」。另外父親遜言幾乎都為兒子們立了個別的商號,陳維英的商號叫做「敏記」。因此,要說陳維英不只是老師或是官員,他同時是半個商人,也說得通。

§

 

既然他是半個商人,那麼對於五湖四海的人, 一定要進行交際。他不是一個只在書齋裡作文章的人,對於鄉里的人情事故,他必定要進行接觸。說來還頗奇怪,生前,他並不以寫詩有名,而是以「寫對聯」﹝楹聯﹞而名滿鄉里。換句話說,他所寫的對聯比他的詩要有名多了。

§

 

的確,他的對聯寫得很好,我們先看看他兩副對聯,一個是寫在宜蘭的「仰山書院」,一個是寫在台北的「西雲岩寺」:

§

 

〈仰山書院〉

誓心白水;

接踵青雲。

【譯】發誓求學的心純潔如水,待來日可以平步青雲。

§

 

〈西雲岩〉

觀音山觀音坑報觀音寺,頑石頭頭,盡向觀音點頭;

和尚洲和尚港對和尚門,靜波面面,好為和尚洗心。

【譯】觀音山和觀音坑懷抱著觀音寺,頑固的每顆石頭,也都懂得向觀音大士點頭行禮。和尚洲以及和尚港面對著和尚門,四面八方的水波平靜,正好可以讓和尚洗一洗心。

§

 

這兩副對聯,都寫得非常巧妙,特別是〈西雲岩〉這一首,相當有趣,也很聳動。像這樣的對聯,一旦刻寫在眾人出入頻繁的地方,看到的人一定會問作者是誰,結果「陳維英」這個作者的名字就會很快地流傳開來,變得很有名,前來請他寫楹聯的人一定很多。這種和地方百姓交際的方式,比喝酒送禮都要來得快而有效。他的對聯不只有趣,有一些充滿深度的感情和美感,叫人以為那是真真正正的詩,可以打動人心,底下是一首輓歌,簡直就是滲著血淚:

§

 

〈輓林寄軒姻翁〉

石壁星沉,蓮陂雨暗,到處萬紫千紅,盡成血淚;

一經教子,片硯遺孫,至今燈窗雪案,猶見精神。

【譯】

就像天空的一顆明星沉落在鏤滿經文的石壁之外;也像落雨的夜晚降臨到荷花盛開的池塘。到處是萬紫千紅的花兒,都化成哀悼者的眼淚了。您曾經教導兒子研讀經書,並把文墨流傳給子孫們。到今天,在明亮的窗下、潔淨的書桌前,彷彿還能見到您的丰彩。

§

 

因為陳維英能和世俗人物相互往來,就能懂得一般市井人心。他寫過一種詩,能給風俗民情下很深的針砭,很能寫出了世態炎涼,看起來非常詼諧,又充滿機智。底下〈鄉人〉這一組四首詩,一定會使你大開眼界:

§

 

〈鄉人〉

〈之一〉

鄉人會飲盡來前,孰富孰貧我瞭然。

從中敢說大聲話,便是能傭些少錢。

【譯】當鄉里的人聚在一起飲酒的時候,大家都出席了;當中哪個人富有哪個人貧窮,我都很清楚。根據我的判斷,當中如果有人敢說些吆喝的話語,就是指該人能拿得出一些錢雇人替他做做工。

〈之二〉

何必千金與萬金,積得些錢自可欽。

箇箇無鬚稱老大,鄉鄰有事便相尋。

【譯】不必說能夠攢積金錢到千金、萬金的地步;只要能積些錢就能搏得他人的羨慕。你看那些能累積一些錢的人,年紀即使輕輕,也能自稱老大;鄉里一旦有事,都去找他謀求解決。

〈之三〉

盜賊有錢皆好友,無錢兄弟亦非親,

俗情顛倒君休怪,當世論錢不論人。

【譯】雖然是個盜賊,只要有錢,還是被尊為好朋友;假若沒有錢呢,那就即使是親兄弟也不相親了。俗情是如此地黑白顛到,但請您不要感到奇怪;我們這個世間呢,只論有沒有錢,而不是論誰與誰是親兄弟。

〈之四〉

卑諂營求實辛苦,有錢何事便驕人,

蚩蚩半是為財死,末路請看石季倫。

【譯】根據我們的人生經驗:自我降卑、諂媚求人去營利,實在是頗辛苦的一件事;既然如此,那麼一旦我們有錢了,又何必為難別人,對別人驕傲呢?舉世的人紛紛擾擾,到最後多半是為了錢財而死;假如不醒悟,最後就會走入像西晉豪富石崇那樣的末路。

§

 

這一組四首詩說開來就是談金錢與一般人的現實關係,當中還勸世人不要因為有些錢就隨便對別人驕傲、吝嗇的道理,實在是很機智、幽默又實用的詩,一般自命清高的文人是寫不來的。

§

 

大概因為一般文人不能也不願意寫這種詩,甚至認為這種詩也許有打油詩的味道,所以日治時代台南詩人連橫就批評陳維英說:「可憐迂古不知詩。」意思是說號迂古的陳維英寫的不是詩,甚至是不會寫詩了。

§

 

連橫的這種批評是不對的。

§

 

首先,像〈鄉人〉這一類的詩,雖然缺乏了一種文字上的美感,但是他的題材、內容是如此富有趣味性以及生活智慧,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好詩;這種詩超出了傳統文人詩的範圍,簡直可以挑戰所有類似於「唐詩三百首」那種制式的詩,別具風味。另外是連橫可能並沒有看過陳維英所寫的全部的詩,以為對方大概不善寫詩。事實上,陳維英的山水詩、田園詩的品質很高,絕對不在鄭用錫、陳肇興之下,甚至連橫本人也難以望其項背。我們說,在考場上,他既然是一個舉人,詩文必然能經得起考驗,至少不屬泛泛。連橫這麼評論陳維英,只是一種魯莽不察的言語而已。

§

 

底下,我們在這篇文章裡,特別要看一看陳維英的山水、田園詩,用來證明連橫的看法的不正確。陳維英的山水、田園詩裡最少蘊含了兩個特殊的價值:

§

 

首先,台灣清領後期的文人,幾乎都在山水、田園詩上作功夫。鄭用錫、陳肇興、林占梅、李逢時都是如此,陳維英也是如此,而且各個不同,才情在伯仲之間,成就都很高。我曾說過,田園詩就是一種寫實的詩,「再現真實」是它的藝術原則。陳維英所描寫的山水、田園絕大部分都在台北地區,許多的詩重現了當時劍潭、圓山附近山水的風光,是喜歡台北地區歷史的人所應當注意的。

§

 

其次,陳維英的詩表現了田園詩裡「升入天堂﹝空﹞」的這種顯著現象,這是田園詩﹝或是山水詩﹞精神的一部分,是物我兩忘、萬化冥合的詩心和行為的極端表現,清朝後期的許多的台灣田園詩人的詩歌都有這種現象,當中以陳維英最明顯。所謂「升入天堂﹝空﹞」的這種詩,在漢詩裡非常普遍,尤其是每個富強康樂的時代都會出現這種詩,只是一般的文學評論家沒有注意到而已。我們這篇文章特別要顯露這一點,好叫我們對田園詩有一個更加幽深的看法。

§

 

在看他的山水詩、田園詩之前,我們先看一看他的簡單年譜:

§

 

陳維英年譜

1811﹝嘉慶十六年﹞:1歲。

十月二十日酉時生於大龍峒。陳維英出生時,據說有一隻白燕曾飛到家裡的堂上,盤旋甚久。

他的祖父陳埰海,泉州人,渡海到台灣,行醫維生,後來發展藥材生意,建「怡利」商號,將台灣木材用船運到大陸,再由大陸運回台灣,獲利。後來,三個兒子──遜言、遜朗、遜陶都移民到台灣。長子遜言就是陳維英的父親。

父親遜言在1788﹝乾隆五十三年﹞抵台,當時是二十歲,經營商業,先做「恆豐」米行生意,後做「長興」布帛生意,大大獲利,財力不小,幾乎可以和台北林本源相匹敵。對於地方公益事業熱心,晚年甚至辦了「學海書院」,延聘老師教育鄉裡子弟。父親遜言娶了正室和偏房,共生了七個兒子,陳維英是正室的第四個兒子。家族公用的商號就是「悅記」,另外父親遜言幾乎都為所有的兒子立了一個個別的商號,陳維英叫做「敏記」。要說陳維英不只是作育英才的老師,他同時是半個商人,也說得通。

在所有的兄弟中,以老大陳維藻對陳維英最重要,一向對陳維英的學業要求很嚴。

§

 

1816﹝嘉慶二十一年﹞:6歲。

入私塾就讀。為他授課的老師不少,其中以他的長兄維藻和新竹的鄭用鑑最獲得他的尊敬。鄭用鑑就是鄭用錫的堂弟,導致陳維英日後和鄭用錫成為忘年之交﹝兩人相差24歲﹞,日後陳維英當然到過鄭用錫的「北郭園」,鄭用錫也到過陳維英的「棲野巢」,且彼此留下了很好的互讚詩句。

§

 

1823﹝道光三年﹞:13歲。

祖父去世。

這一年鄭用錫考上進士,時年37歲。

§

 

1825﹝道光五年﹞:15歲。

長兄維藻考上舉人。

§

 

1828﹝道光八年﹞:18歲。

台灣督學兵備道劉重麟選他進入台灣府學念書。

§

 

1831﹝道光十一年﹞:21歲。

結婚,妻子周嬌娥。

§

 

1832﹝道光十二年﹞:22歲。

長子雁升出生。

母親死。

§

 

1835﹝道光十五年﹞:25歲。

約在這一年考中秀才。

長兄維藻第二次到北京參加禮部的殿試﹝考進士﹞,客死蘇州。

§

 

1836﹝道光十六年﹞:26歲。

由於長兄維藻的靈柩發生大火,陳維英手足情深,勇敢地進入火中,將靈柩推出,成為佳話,被推選為「補廩兼舉優學生」。

開始在村塾教書,從此踏入了作育英才的老師行列。他對於當時私塾老師的微薄待遇很有感觸,他甚至認為當私塾老師不但賺不到錢,甚至還要賠錢。

這時候,他還是台南府學的學生,必須定期前往台南參加歲考、科考,所以有許多他旅行到台南的風景詩,對旅途的霄里﹝在桃園﹞溪石、西螺雨水、鹽水港途中、府城風光多有描繪。留下〈翩翩步出綠楊城﹝注:府城﹞,一望紙錢風裡輕〉的清明節大好詩句。

§

 

1837﹝道光十七年﹞:27歲。

大約在這一年取得「廪貢」﹝廩生通過捐錢的方式取得貢生資格者稱廩貢,也即是通過捐錢取得了等於鄉試舉人、可以做官的資格,但由於非考試正途出身,所以會遭到旁人歧視﹞。

次子鳶升出生。

§

 

1845﹝道光二十五年﹞:35歲。

到閩縣﹝今天的福建省福州市﹞擔任教諭﹝類似現在的教育局長﹞。同行的人有張書紳、陳樹監,因為都不是舉人,受當地人輕視。於考試前夕,做了十幾幅的對聯,貼在試院前,當中有對聯是用來自勉的,諸如〈門下多栽桃李;途中勿種荊榛〉,還算不錯;當地人從此不敢輕視他們。在任教諭其間,陳維英頗盡心盡力,捐修學宮、聖祠,毫不吝嗇。他好像是來閩縣花錢的,而不是來賺錢的。

§

 

1846﹝道光二十六年﹞:36歲。

回台灣。

§

 

1847﹝道光二七年﹞:37歲。

父死。陳維英遵照父親遺願,捐獻三千兩銀子,做為「學海書院」的費用,這個書院當然培養了許多台北當地的人才,是極重要的學校。淡水同知褒揚了陳家的貢獻。

§

 

1848﹝道光28年﹞:38歲。

在這一年,可能有一個兒子死亡。

§

 

1849﹝道光29年﹞:39歲。

到噶瑪蘭仰山書院教書。仰山書院士是楊廷理建立的,對於宜蘭人才的培育當然具有極大的貢獻。

§

 

1850﹝道光三十年﹞:40歲

三子鷟.升出生。

§

 

1851﹝咸豐元年﹞:41歲

台灣道徐宗幹推舉他為「孝廉方正」﹝自雍正開始,凡是新帝嗣位,下詔直省府、州、縣、衛各地方推舉「孝廉方正」,賜六品章服,準備隨時召用」﹞。這時,陳維英的地位可以達到六品官的位階,因此受人尊敬。

§

 

1853﹝咸豐三年﹞:43歲。

台灣北部發生分類械鬥,燒殺甚烈,淡水廳的長官朱丹園到陳維英的住處和他商量對策,引來鄉人的圍觀。

§

 

1854﹝咸豐四年﹞:舊曆正月初四與朋友黃茂才遊西岩寺,之後寫了〈遊西雲巖古寺〉一組共4首詩。

§

 

1855﹝咸豐五年﹞:45歲。

在獅子巖附近建立有一個別墅叫做「棲野巢」,位置大概在今台北縣觀音山獅子頭﹝又稱龜山﹞西雲寺附近,陳維英常在這個山上幽居,由他的詩文中尚無法看出他的房屋是否建在樹上,但是在他的棲古巢裡,有書千冊,規模不能算小。在這裡他繫心山水古寺、佛理性靈,詩情非常活躍;有時行為極像是一個方外和尚,開始寫出企圖超出塵世的作品,他的詩因此具有與同時代其他人不同的特色。留下諸如〈樹獨先春草獨肥,俯看鳥在下方飛;呼童掃榻有雲氣,送客下山唯夕暉〉這一類大好的詩句。

§

 

1857﹝咸豐七年﹞:47歲。

長子雁升死。

§

 

1858﹝咸豐八年﹞:48歲。

長子雁升的妻子殉夫,留下三個子女;後這三個子女中的一男一女發豆瘡而死。陳維英非常傷痛。

§

 

1859﹝咸豐九年﹞:49歲。

考上舉人。同期考上舉人的尚有陳肇興、李望洋、蔡德芳、李春芳……等十一人。李望洋是以前他任教仰山書院的學生。

§

 

1860﹝咸豐十年﹞:50歲。

到北京禮部參加殿試﹝考進士﹞,沒考上。入中央內閣供職,由中書﹝清代沿明制,於內閣置中書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階約為從七品。中書職能通常為輔佐主官,為基層官員編制。設置在如六部中央機構官署,負責典章法令編修撰擬、記載、翻譯、繕寫等工作。由舉人考授,或由特赐擔任﹞直到升任主事﹝按清朝例,各部院主事是正六品銜,相當於京縣、知縣﹞,後獲得「紫薇郎」的匾額。陳維英在任職時戰戰兢兢,因為隔壁就是皇家的住處。他所描述當時的自我圖像是〈身陪樞要貂毫潤,手錄綸音鳳尾斜〉;的確是有點滑稽。

第二個兒子鴛升的妻子死亡。

§

 

1861﹝咸豐十一年﹞:51歲。

第二個兒子鳶升死亡。

長女也難產死亡。

出任「學海書院」山長。

避難石谷山莊。

§

 

1862﹝同治元年﹞:52歲。

三月,彰化戴潮春之亂起,彰化、大甲、斗六成陷落,台灣道、總兵死,各地危急。彰化陳肇興、新竹林占梅都參加了抵抗戰爭。此時,淡水騷動,陳維英和地方士紳合辦團練,保衛鄉里,並和新竹鄭用錫的兒子鄭如梁捐出巨餉,協助抗敵,亂平後,封四品官銜,賞戴花翎。陳維英抗敵意志堅強,並預言戴潮春將敗。留下〈一貴難為鴨母王,爽文逐鹿終敗忘〉的詩句。

之後,大抵都住在「太古巢」﹝為他本人或弟弟陳維潘所建,位在劍潭前圓山頂,遺址在今天的圓山動物園右側﹞,隱居過日子,由他所留下的詩文來判斷,太古巢是建在樹上的,並且有三間房屋。在這裡,他寫下了圓山上太古巢別墅的風貌,此時,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風格更濃,禪境比「棲古巢」時代更為厚實。

1864﹝同治三年﹞:54歲。

患了乳癰,腫大如婦人乳房,備受折磨,痛苦異常,難以忍受。留下〈每入夜來增痛楚,疊呼僮僕視東方〉的疼痛詩句。也許就是男性乳管癌吧。

§

 

1869﹝同治六年﹞:59歲。

七月妻死;九月,陳維英逝世。

§

 

二、田園詩

陳維英出身商家,並不是農人,因此對於農家,他可能並不是那麼瞭解。不過,在他筆下,卻常出現農村或農家的描述,也就是農村田園詩。底下有兩首,就是陳維英的田園詩:

§

 

〈春日郊望〉

春到山林草木香,田家風味耐人嘗。

荷鍤桔槔誰種菜,傍花隨柳自攜觴。

閒來竹杖憑青靄,歸去柴門掩綠楊。

多少長安名利客,風塵奔走總心忙。。

【譯】春天來到了山林之間,使草木有了芳香;田園人家的風味總是耐人尋味。田裡有人拿著鋤頭除草、用水斗汲水灌溉田地;在花朵楊柳的陪伴中,種田的人可以自己帶著酒器,隨時喝它一兩杯。閒來無事,可以拄著竹杖看著紫色的雲氣;回到家裡,把門一關,也就把滿地的綠柳都擋在屋外了。說來叫人遺憾,多少繁華世界的名利客,在風塵中為名為立奔走不停,他們不懂田園的樂趣,心情總是忙亂不堪的。

〈晚歸〉

歸途十里夕陽斜,野渡黃昏不客嘩。蘆島月搖千畝竹,龍塘煙暝一村沙。綠堤人語聞驅犢,滿路春聲聽踏車。卻見將前深柳處,燈光微漏室吾家。

【譯】

在夕陽西斜時回家,大約要走十里路;黃昏下野外的渡口,看不到旅客的喧嘩景象。沿著溪流,可以看到月光下生長著蘆葦的沙洲以及搖動著的大片野外竹林;也看到了人家的池塘以及夜幕下的野外村莊。終於來到了生長綠草的那段堤岸,就聽到了農人吆喝牛隻的聲音,還聽到路邊水田有踩踏水車的聲音。只見前面不遠的那片柳樹叢中,露出了燈光的地方就是我家了。

§

 

前面的一首,是對農家的想當然爾,此時大概是他年輕時還在求學﹝考中秀才後,需要外出到府城課考﹞的階段,對農人及農家生活的一種想像。所謂的「荷鍤桔槔誰種菜,傍花隨柳自攜觴。閒來竹杖憑青靄,歸去柴門掩綠楊。」都是對農人的一種浪漫想法,距離真正的農人生活的描寫,也許還有距離。但是,自古以來,許多的文人也都是如此想像農家,看起來陳維英的農人描寫,還不算離譜。也就是說,他的田園詩是文人的田園詩,當然不像韋應物之類那種故意反映農人辛苦的詩,卻總還有孟浩然那種田園詩的味道,仍然是了不起的。

§

 

第二首則是對郊外田園風光的一番描寫,相當細膩:蘆島、竹林、池塘、村莊、綠堤、農人、牛隻、水車、栁樹……這些意象集中成一幅農村的風景;自我則被淡化或融化在整個風景中,渾然天成。這首詩當然不可能是壯晚年之作,它帶著一種創作上的試探和稚氣,應該是他年輕時後的作品。

 

我們說,凡是田園詩,大概都是寫實的。寫作田園詩也許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它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詩人具備了寫實的才能。而寫實技巧,是一切寫作的基礎,缺乏這個本領,詩就不容易寫好。由陳維英的田園詩,能讓人看出他的寫實的基礎是不錯的,這種寫實的技巧在將來會被他運用到其他的寫實上,就會產生傑作。底下,我門看一看他寫的〈淡水八景〉,這組詩使當地﹝淡水北部﹞的名勝躍然紙上:

§

 

〈淡北八景〉

〈之一:淡江吼濤〉

勢撼蛟龍亦壯哉,波濤漰湃吼奔雷。

三更十里軍聲急,疑是胥江倒海來。

【譯】江水雄壯的氣勢和動了水中的蛟龍;波濤澎湃有如雷吼。在三更半夜的時候就像十里以外千軍萬馬的聲音;叫人懷疑是波濤之神把整個海水都傾倒過來一樣。

〈之二:岔嶺吐霧〉

岔嶺微茫八里間,連朝吐霧罩鴉鬟。

此中定有深藏豹,未許分明見一斑。

【譯】岔嶺在八里那地帶陷入了模糊迷茫的狀態;好幾天以來,白霧總是籠罩在周圍的山脈一帶。那岔嶺裡頭一定有豹類藏身在裡頭,才不許人們仔細地看清楚牠的蹤跡。

〈之三:蘆州泛月〉

櫂歌漁唱泛蟾輝,兩岸蘆花水四圍。

此地風光真赤壁,滿船載得月明皈。

【譯】在月光下划船唱歌,河流兩岸開滿了蘆花。蘆洲的風光真像是赤壁,可以把月光滿滿地裝在船上運載回家。

〈之四:峙寺灘音〉

潺湲十里響流湍, 喚醒三更客夢闌。

欹枕何人眠不得, 輕舟疑傍子陵灘。

【譯】潺潺的流水聲響動十里,喚醒了在深夜裡睡覺的旅客。有人靠在枕頭上就是睡不著,以為自己正駕著小舟靠近了巖光隱居的十里灘。

〈之五:劍潭夜光〉

寶劍何年擲水中,夜光高射斗牛紅。

料想化龍潛已久,幾回燒尾欲騰空。

【譯】要擊殺裡頭水中興風作浪的妖怪,當年鄭成功的寶劍投在劍潭裡,在夜間放射出紅光,直衝北斗星。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大概當時那尾妖龍在水中已經潛伏甚久,劍氣好幾次燒紅了牠的尾巴,迫使他想騰空離去吧!

〈之六:關渡分潮〉

第一關門鎖浪中,天然水色判西東。

莫嫌黑白分明甚,清濁源流本不同。

【譯】關渡一帶的水域,每當滿潮、退潮之時候,淡水河與基隆河的水流和海水會合,水色成為黑白兩色。請不要嫌棄黑白水色分得這麼清楚,畢竟他們的源頭本來就是有清濁之分。

【譯】

〈之七:屯山積雪〉

豐年瑞雪積峰頭,為兆磺溪歲有收。

遠望芙蓉無限白,教人錯認玉山浮。

【譯】遙望之中,發現瑞雪堆積在山頭,這是北投這一地帶將有豐收的朕兆。望過去更遠的山頭上,一望無際的芙蓉般的雪白,叫人錯認玉山就浮現在那裏。

【譯】

〈之八:戍臺夕陽〉

 地借牛皮不計年,荷蘭舊址剩荒煙。

蒼涼滿目興亡感,只在寒鴉古木邊。

【譯】自荷蘭人以牛皮丈量騙取番民土地以來,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在歷史的淘洗下,如今的紅毛城舊址只剩下一片荒煙蔓草。那種滿目蒼涼的朝代興亡感,舊染著在寒鴉棲息的古墓旁邊。

§

 

所謂「八景詩」的寫作,自清領前期開始,在台灣各地就非常普遍,先由府、縣大地區的描寫,之後進入郡、庒小地區的描寫,據說是受到高拱乾先寫作台南八景的影響。因此,來到了陳維英的時代,台灣就不知道有多少的八景詩,陳維英的八景詩算是當中頗有名的一組。陳維英和高拱乾的八景不同,他沒有故意的誇張,特色是寫得相當簡潔、生動、鮮明,這正是他詩歌的一個特色。雖然如此,但是不誇張並不表示它的八景詩就乏少技巧。

§

 

我們注意到,所謂的八景寫作,除了要使所有的景物鮮活起來以外,最重要的是八景的每個特色都要顯露出來,如果八個景色都大同小異,就沒有什麼意思。我們看他的第一首〈淡江吼濤〉,是純然描寫淡江潮水的鮮明氣勢,所謂「波濤漰湃吼奔雷」「三更十里軍聲急」都是好詩句,陳維英擺明他是特地要描寫淡江可見的、動態的面貌。到了第二首〈岔嶺吐霧〉,他就不能再寫動態的東西了,他立即朝向「岔嶺」的朦朧的、靜態的一面來描寫,你看「岔嶺微茫八里間」「此中定有深藏豹」都落筆在迷茫的、不可見的方面來做描寫。因此,使得第一首詩和第二首詩之間,,形成一種陰陽反差的對照,技巧純熟而高明。至於〈關渡分潮〉和〈屯山積雪〉也是一動一靜,相對成趣;尤其是顯露了關渡附近河水的變色以及大屯山的風景,文字雖然精簡,但是描述卻實在而恰切,很不容易,這就是陳維英寫詩的能耐。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組「八景詩」正是他田園詩的一種延伸,不過,已經傾向山水,而不是田園了。

§

 

底下我們看看他真正的山水詩。

§

 

三、西雲岩的山水詩

田園詩人通常都兼寫山水詩,古代的孟浩然、李白、王維都是如此,田園詩和山水詩是一體的。

§

 

陳維英的一生寫了許多的山水詩,以書寫西雲岩寺的詩成就最高。有關書寫西雲岩寺的詩裡,以〈題西雲岩雜詠〉一組10首詩和〈甲寅正月四日偕竹坡孝廉秋黃茂材泛舟西雲岩古寺〉一組4首詩最可觀,質、量都達到一定的高度。它們的原文和翻譯並陳於下:

§

 

〈題西雲岩雜詠〉

〈之一〉

兀坐禪堂學上乘,休辭永別對孤燈。

風生靈室窗三面,月照寒床枕一肱。

欲扣齊魚祈佛祖,偏餐絮果伴山僧。

況兼此地西天近,絕頂煙雲覆幾層。

【譯】獨自在禪堂靜坐,學習大乘佛教的道裡;熄滅了一切的言語,面對著一盞孤獨的燈火。風兒從三面的窗戶吹了進來,使室內空靈起來;睡在月光照著的冷涼的床上,我枕著胳膊小憩。本來想要敲敲木魚向佛祖祈個願望;後來卻和山僧談起人世無常的道理。這裡靠近西天應該很近吧,最高的山峰不知道覆蓋了幾層的雲煙呢。

〈之二〉

縱覽乾坤眼界寬,悠然瀛島闢奇觀。

雲端窈窕參詩可,石洞谺谽入畫難。

未問棘闈扳桂蕊,且棲蕭寺配秋蘭。

先機若領他年相,煨芋緣何蘄懶殘。

【譯】在這個高高的西岩寺看著四面八方的天地,眼界何等地寬大;在悠久的海島上,竟然展現了這麼奇偉瑰麗的景觀。幽邈深遠的雲景可以寫入詩裡;不過,說實在的,空空的石洞要畫進圖裡就比較困難了。我好像是一個還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試就取得了功名的人,今天暫且住在有著秋天蘭花的佛寺裡。如果能叫我洞燭先機了解未來的命運,又何必祈求像懶殘和尚那樣能未卜先知的人,告訴我未來的十年將會怎樣呢?

〈之三〉

漫道為儒不解禪,此間幽隱謝塵緣。

巉岩圖畫門前石,斷續琴聲澗底泉。

恍寓夔州峰十二,如遊瓊島界三千。

浮雲無事何須問,半日清閒卻是仙。

【譯】千萬不要說儒者就不瞭解禪的道理;你看看,他也會來到這個幽靜無塵的地方。門前的石塊構成了一幅險峻山巖的圖畫;深澗中的流水聲極像斷斷續續的琴聲。就好像處身在夔州的十二峰頂顛,又彷彿遊歷三千大千世界的幻境一樣。何必問我近況如何如何,吾人就像悠然無事的白雲一樣;一朝半日都這麼空閒,正像是一個活神仙。

〈之四〉

西雲蘭若上崚嶒,俯瞰江山一望平。

石徑紆迴開法界,松軒寂寞聽鐘聲。

丁年汲古資修綆,丙夜攤書對短檠。

浩蕩此心寧待洗,明珠仙露擬同情。

【譯】

在西雲寺上面的高峻的山峰,俯瞰底下的河山,顯出了一片平坦的大地。有時走在彎彎曲曲的石子路,通向了深羅萬象的世界;有時在松樹環列的小屋裡,孤獨地傾聽喚醒靈魂的鐘聲。那一年,我曾在這裡辛勤下功夫找線索,鑽研古代的學問;這一夜,我又翻開書本,在燈架下努力讀書。我世俗的心有待浩蕩的大水加以洗滌,也打算要向三藏法師們學習學習空的道理。

〈之五〉

西雲勝景引人深,負笈從遊喜共臨。

仄徑青苔黏屐齒,甘泉白石淨禪心。

三秋旅信孤鴻遠,五夜聞經老鶴吟。

況復兩開叢菊盛,不勝清怨淚沾襟。

【譯】西雲寺的優美風光深深地吸引著人們,大家共喜到這裡來學習佛理。吾人的鞋子就這麼適意地踏在生長著青苔的小徑上,甜美的泉水和乾淨的溪石可以洗刷我們空靈的心。猶如多年前飛逝的一隻孤鴻,這裡遠離了人間的訊息;一連五個晚上,這裡的和尚講經說法,有如仙鶴的鳴唱。更何況這裡種有兩度盛開沐浴著露水的菊花,就彷彿是淒清哀怨的美人,眼淚沾滿了衣襟。

〈之六〉

東瀛秀氣聚龜山,螺髻蛾眉四面環。

煙火萬家如指掌,水天一色豁心顏。

雲來雲去松關裡,人嘯人歌梵宇間。

好著芒鞵扶竹杖,高岡仰止月躋攀。

【譯】東海的秀氣全都聚在龜山上,螺髻形狀的、蛾眉形狀的山巒圍繞在四方。由這裡望下看,萬家的燈火展現眼前,瞭若指掌;在水天一色的風景中,吾人的心情也跟著豁然開朗了。在柴門裡可以看著雲來雲去,在寺廟裡可以吟唱佛經。有時穿好了鞋子,拿著竹杖,在高岡前停了下來,看著月亮正攀爬過高岡。

〈之七〉

西雲直上幾忘形,下視煙巒九點清。

醉眼瞥開家遠近,塵心洗淨水瓏玲。

龜山兀突膺天眷,犀嶺巍峨得地靈。

且待杏花消息至,一枝高折插楊瓶。

【譯】由西雲寺往上直爬,一片飄飄然,幾乎叫人忘記了自己的形體;俯視腳底下被雲煙籠罩的許多山巒,還能看得清楚明白。被風景迷醉的眼睛,不再計較離家的遠近;塵心被整個洗淨了,如水一般的明亮。由於受到天上的眷顧,龜山才如此地向天峙立;由於得到地裡的靈氣,犀嶺才如此地高聳。在這裡,我且等待著春天杏花開放的時候,能折下開放在高岩最上面的一枝,插在供佛的淨瓶裡。

〈之八〉

景仰龜山地有靈,天光雲影共浮青。

文章裕世千秋業,草木知春百代銘。

客扣柴扉頻助我,鴉棲竹樹每忘形。

閒來躡屐尋真趣,楊氏淵源施眼醒。

【譯】龜山透著山川的靈氣,叫人讚仰;陽光白雲一起漂浮在青色的天空中。用文章來濟世,這是幾千年以來大家都在做的事;不過,草木有靈,能知道繁華的春天不久就要消失了,這也是百代以來,為大家所知道的銘言。客人頻繁地來這裡拜訪我,也給了我許多的助益;可是在孤獨隱居中,我也很高興,常常忘記了自己的存在。空閒的時候,我會穿著鞋子到處尋幽訪勝;在歷史上,我的母家楊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原姓姬,後封楊,建諸侯國﹞,可說是王侯之家;可是拿佛經傳說:「快目王以仁慈治世,剜掉兩眼,以此眼用於布施,追求佛道。」的精神來相較的話,楊氏輝煌的祖先歷史就算不得什麼﹝譯者注:〈楊氏淵源施眼醒〉此句詩原意,譯者難以確定﹞。

〈之九〉

龜山仰止幾何年,絕頂登臨得意先。

北海且賖羈北淡,西雲直上接西天。

高僧永伴青牛臥,俗客難同白鶴眠。

世外紅塵皆不染,聊為陸地小神仙。

【譯】高高的龜山不知道在這裡存在了多少年;能攀登到絕嶺無人之境,當然比誰都要得意得更早。這座山脈,離開了北海的懷抱,被封鎖在淡水的北邊境內;山嶺可以直接通到西天。這裡的高僧有如超出塵外的老子,永遠伴隨著青牛自在高臥;要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就永遠無法與閒雲野鶴同眠了。我在這裡,能不染著任何的世俗的塵埃,暫且當個未登天上的小神仙。

〈之十〉

西雲深處儼丹邱,古剎珠林萬相幽。

俯仰太虛無畔岸,鴻濛元氣自沉浮。

雞因講道能傾耳,石以聆經亦點頭。

可笑花銷輕薄子,妄從王播客楊州。

【譯】西雲山的隱密處有如神仙所住的地方;有著古寺、森林的環境,顯出了一片的幽靜。環視四面八方的宇宙,無邊無際;原始的大氣在這裡滾動周流。這裡地一切都很有靈性,禽類皆能傾聽和尚講經說法;就是頑固的石頭聆聽了佛音也會點頭稱是。最可笑的是那些空乏淺薄的人,竟也妄想學習唐朝的王播,住在寺廟裡,到最後還是白吃白喝,沒能領會甚麼妙理。

§

 

〈甲寅正月四日偕竹坡孝廉秋黃茂材泛舟西雲岩古寺〉

〈之一〉

載將春色順流奔,細認峰頭覓小村。

迎孝廉船花鳥媚,驚夫子鐸木魚喧。

田鋪棋局痕橫直,泉當琴絃韻吐吞

是否龜獅搔首問,山靈一笑石無言。

【譯】我們乘坐的小舟,載滿了春天的景色,順流而下;沿途仔細識別山峰,尋找小村落。為了迎接孝廉的船,花鳥因此顯得特別地嫵媚;由於驚訝夫子的弘化功德,木魚都喧嘩稱讚了起來。附近的水田展開如同一個棋盤,阡陌縱橫;泉水也充當琴弦,演奏著琴韻。此時,大概是龜、獅之類的動物不解玄理,都起來問話;山裡的精靈只用微笑回答,至於石頭仍維持著無言的姿態。

〈之二〉

觀音山抱觀音寺,第一奇觀萬象呈。

苔石漫嫌樵足險,風波還較世途平。

客供以茗張癲過,僧瘦於梅嵇懶成。

不是催詩偏擊缽,也能惹動作詩情。

【譯】在這裡,觀音山環抱著觀音寺,在萬象顯現之中,可算是第一奇觀。千萬不要嫌棄這裡的石上青苔容易使人失足滑跤;不論多麼難走,總是比人生的道路要平坦許多。客人用茗茶敬拜佛祖,可以比美張旭流利地書寫著草書;寺廟裡比梅樹更瘦的僧人模樣,就好像是隱士嵇康所作的一幅畫。在這裡沒有必要寫詩,但是只要敲一敲銅缽,寫詩的情緒也會自然地被喚起。

〈之三〉

七分霽色三分雨,十里山光五里津。

極目方知天地大,此身悔與市廛鄰。

佛無量壽祈眉壽,人為尋春繞腳春。

頂禮又因民命重,靈籤慰我假耶真。

【譯】此時是七分晴朗又兼三分欲雨的天色;這個地段是十里山景又兼五里渡口的景觀。當吾人放眼觀看這裡無盡的風景時,才知道天地到底有多大;也因此頗後悔自己一生始終與狹窄的市集為鄰。吾佛有無量的壽命,我們卻只能祈求能多活一些壽命;為了尋找春天的氣息,吾人卻也只能用腳去繞一繞春。為了人民的身命,我向佛祖頂禮再三,希望能得到祂得庇佑;所抽到的靈籤有安慰我的一些話,可惜我不知道那些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之四〉

樹獨先春草獨肥,俯看鳥在下方飛。

呼童掃榻有雲氣,送客下山唯夕暉。

船遇急流知勇退,燈提暫路辨危微。

錯疑佛火仍無錯,我輩身從佛國歸。

【譯】這裡的梅樹在春天來臨之先就開放,青草也在春天以前就長得肥美;由於地勢高聳,可以俯看鳥兒在下方飛行。有時叫僕人來清掃臥床的時候,能看到雲氣籠罩室內;有時送客下山,就只剩下滿天的暮雲了。當我們沿流而行的船,遇到急流時就知道應該馬上退回來;有時在昏暗的山路前進,就必須依賴燈籠辨識道路。有時我們懷疑前面的燈火是我佛的燈火,最後仍然沒有錯誤;因為我們剛剛才從我佛的世界裡回來。

 

§

 

這兩組詩,大概是他在44歲左右的作品,這時,他還沒有考上舉人,還在仕途中邁進。這時的他的人生其實還沒有遇到太大的困境之中,足夠讓他有良好的心境遊賞在大自然風光中。不過,這時畢竟已經超過了不惑之年,對於人生已經有了一些看法。

§

 

陳維英的這二組山水詩,仍然是一靜一動,前10首那一組是偏向靜態的山景描述,後4那一組是偏向動態的水景描述,可以相互對照。

§

 

首先,在前10首〈題西雲岩雜詠〉裡,西雲岩和龜山成了他主要描述的對象。這些山景,有寺廟、怪石、峻嶺、石徑、古林、雲氣、泉水、蘭花……這些意象都被具體地陳列在詩中。尤其是台灣山岳是東亞島弧山脈的一部分,它們所瀰漫的太古鴻濛、高接雲端的風貌被完整保留這些詩歌裡,像「西雲深處儼丹邱,古剎珠林萬相幽;俯仰太虛無畔岸,鴻濛元氣自沉浮。」的西雲山實景以及「龜山仰止幾何年,絕頂登臨得意先。北海且賖羈北淡,西雲直上接西天。」的龜山仰觀,都超出了淡水的8景的簡單描寫,氣派雄大,接近了無限,可以成為台灣古詩山景寫作的寶藏,十分珍貴。

§

 

在後一組4首詩〈甲寅﹝1854﹞正月四日偕竹坡孝廉秋黃茂材泛舟西雲巖古寺〉裡,西雲岩下的河流成了它描寫的對象。奔流、峰頭覓、小村、船筏、山鳥、田疇、泉水、觀音山、觀音寺、苔石……的諸多意象,共構了河流的景象。「載將春色順流奔,細認峰頭覓小村。」「七分霽色三分雨,十里山光五里津。」是當中的絕好詩句。河面放舟的動感十足,而且把河流傑出的的風光描繪出來了。考察觀音山下的這段河流,應該是淡水河的一部分,當時淡水河幽靜的風光就被保留在詩裡頭﹝現在也許再也沒有這種風光了﹞,實在是非常寶貴的詩句。這也就是這四首詩不朽的價值之一。

§

 

陳維英所寫的這兩組共14首的詩並不只是描寫山水而已,事實上裡頭牽涉了他個人對宗教道理的深刻的追求和領悟。我們注意到,在這兩組詩裡,也出現了許多屬於佛教的典型意象:禪堂、齊魚、山僧、蘭若、法界、鐘聲、梵宇、芒鞵、講道、聆經、瘦僧、擊缽、無量壽佛、頂禮、佛國……共構了一個佛教的世界,將之建立在山水的世界中,一小一大,一自然一人為,甚為巧妙。另外,道教的意象也跟著出現,比如說「仙」「仙露」「老鶴」「天眷」「地靈」「小神仙」……也共構了一個道教世界。在行家的眼光中,一定會覺得,把佛教和道教的意象混在一塊書寫,未免奴郎不分。不過,在傳統文人的看法裡,佛、道仍有共性,那就是他們都有出世間的氣味。

§

 

果然,這兩首詩,最大的目的就是顯露陳維英本人「遠離世間」的精神面。譬如說「況兼此地西天近,絕頂煙雲覆幾層。」 「恍寓夔州峰十二,如遊瓊島界三千。」 「雲來雲去松關裡,人嘯人歌梵宇間。」「西雲直上幾忘形,下視煙巒九點清。」這些詩句,都與「遠離世間」有關係,而且似乎是離世間越遠越好。

§

 

不過,在這裡我們不該誤會說陳維英離世的心性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啟發或教導,應該說,佛教、道教只是「裝飾」他的這個個性而已。

§

 

在他的這些詩裡,讀者容易看出來,陳維英還沒能顯露出他對佛教有很深的領會。比如說他屢次提到「禪」這個東西,但是他並沒有寫到真正有關禪的體驗,這14首詩並不是禪詩,距離明朝的憨山大師和清朝的虛雲和尚甚至是日本的芭蕉和尚的那些禪詩還有一大段距離。簡單說,他還不到開悟見性的那個境界。因此,他對佛教的理解,其實是片面的,皮毛的。對於道教也是一樣,猶他的詩看來,他所顯露出來的道教境界,還距離龍虎柳楊那種能陽神出竅的境界太遠,談不上什麼深刻的境界。要之,陳維英的所謂「佛」「仙」的定義和體驗,在這兩組詩裡,其實就是「遠離塵世的高士」的定義,更無其他。「佛教」「道教」在這裡都是做為他「離世」個性的一種表達而已。

§

 

陳維英的「離世脫塵」的傾向,應該說是他個性的一部分。

§

 

提到陳維英對於「離世脫塵」的喜好甚早。在上文我們所介紹的他的田園詩,就已經顯露出他不喜風塵奔走的心性,他在田園詩裡寫著:「閒來竹杖憑青靄,歸去柴門掩綠楊;多少長安名利客,風塵奔走總心忙。」就是他個性的寫照。經過了10幾年,遠離塵世的願望已經十分壯大,到了寫這兩組詩的時候,就完全表露出來了。

§

 

這種「離世脫塵」的個性,似乎隨著他的年齡,越來越壯大,最後,最後演變成行動,使他開始在山頂的樹上築屋居住,變成彷彿是棲息在樹上的鳥類,他所寫的一些詩,也變成記錄這種奇怪的生活的詩了。

§

 

三、太古巢的山水詩

§

 

陳維英在52歲時,就常常在「太古巢」這個地方居住。這是在圓山山頂所建的樹屋,他寫了一些住在太古巢的詩。因為這種行為非常有趣,也使得這些詩變得很有明,幾乎變成陳維英的招牌詩。

§

 

在陳維英常居太古巢之前,大約是45歲時,也曾經在觀音山西雲岩寺附近的山上,建了「棲野巢」,住了一陣子。不過,由陳維英所寫的棲野巢對聯和鄭用錫所寫的有關棲野巢的詩看來,棲野巢應該不是在樹上,它似乎是建在一個高岩上。因此,住在樹屋上的詩,大概就是「太古巢」的詩才算數。

§

 

這裡有了一首詩,叫做〈題太古巢〉;另有一組詩叫做〈太古巢即事〉共有十三首詩,把太古巢的環境狀況和住在這裡的感受,都寫出來了。原詩文和翻譯並陳於下:

§

 

〈題太古巢〉

山無甲子不知年,國入華胥夢枕邊。

樹老豈栽盤古日,枝棲獨闢有巢天。

兩儀石叫驚山鬼,八卦潭澄問水仙。

自笑草廬開混沌,結繩坐對屋三椽。

【譯】在山中沒有歲月流逝的感覺,吾人甚至不知今年究竟是何年;枕邊的夢境悠然帶著我們去到了遠古始祖華胥氏的國度裡。老樹當然不一定都在盤古開天的時候就種植的;然而我們卻能模仿那遠古的有巢氏,特地築巢,棲居在那樹枝之間。太古巢附近的八卦潭上面有個兩儀石,將旱將雨時會自動發出聲音,就是山鬼也覺得驚訝不已;至於八卦潭的潭水清澄,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問卜於這裡的水仙。對於我企圖在這裡搭蓋茅廬、開鑿渾沌的這種行為,我自己也感到好笑;不過,我就像一個結繩記事的古代人一樣,整天坐對著太古巢的三間茅屋,這倒是真的。

〈太古巢即事〉

〈之一〉

老禿中書懶似稽,鵲巢借與拙鳩棲。

定時不用時辰表,暮看鴉飛曉聽雞。

【譯】我這個老禿中書的生活就像是竹林七賢那樣地懶散,讓我棲住這在這裡,就好比是那喜鵲把鳥巢借給那不會築巢的笨鳩鳥居住一樣。在這裡真是悠閒啊!判斷時辰從來不用參考計時表:昏鴉飛回來的時候就是晚間了,至於雞啼的時候當然是破曉了。

〈之二〉

白雲為我鎖紫扉,俗客不來苔蘚肥。

露煮春茶將葉掃,風吹詩草並花飛。

【譯】在太古巢這裡,白雲環繞,接待好朋友的門扉深鎖;世俗的客人也不致於前來拜訪,苔蘚因此長得肥美。平常在這裡,可以用露水煮煮春茶,慢慢將落葉掃清;當風兒吹拂過來時,帶著詩意的青草與野花就飛舞不停。

〈之三〉

留住香煙鄣石屏,小窗讀史與溫經。

書聲墜落空江去,舟子停橈側耳聽。

【譯】盤旋的香煙被石屏風遮擋在室內,我靠近小窗讀著史書與溫習典籍。念書的聲音落到空曠的江面去了,小舟的主人停止划動,好像側耳在傾聽著些甚麼。

〈之四〉

隔一重江佛國開,劍潭寺隱碧林隈。

山僧日日通音問,故送鐘聲渡水來。

﹝譯﹞越過了這條溪水,就通達到對岸的佛國了;劍潭旁邊的那間寺廟就隱身在綠色的森林那邊。廟裡的和尚彷彿天天都來向我報音訊;鐘聲總是固定地由溪的那一邊傳到溪的這一邊來。

〈之五〉

指點前山夕照斜,鷺鷥歸去樹為家。

枝頭個個棲來隱,萬綠欉中開白花。

【譯】那正前方的山嶺,夕陽已經西斜;白鷺鷥已經返回樹上的老巢了。個個隱密地棲息在枝頭裡,乍看之下彷彿萬綠叢中開出了朵朵白花。

〈之六〉

月臨碧水倍生姿,山靜水澄人醉時。

明月也耽山水趣,既斜欲落故遲遲。

【譯】月兒君臨在潭水上的天空,加倍了她幽雅的姿態;此時,山脈安靜,潭水清澈,人也喝醉了。想來那明月必然也沉醉於山水的樂趣中,所以遲遲不肯沉落她的姿影。

〈之七〉

絕好山川不染塵,得詩點綴聳精神。

山靈應共川靈說,多謝詩人為寫真。

【譯】絕妙的山川本來就不染塵埃;又能做為詩歌吟詠的對象,就更顯得有精神了。山靈和川靈應該一起說:感謝詩人為我寫出了真情。

〈之八〉

對面山高草色鮮,牧童就草上危巔。

人如螻蟻牛如豆,買得奇觀不用錢。

【譯】對面的高山上,草色鮮綠;牧童為了綠草,把牛趕到高高地山頂上去。因此,由這裡仰望,牧童的身影就像螞蟻,牛隻就像豆子那般的細小;觀賞這幅奇景是不需花錢的。

〈之九〉

笑魚得意躍無休,惹得漁人與作仇。

不學沉潛深養晦,恐將難免網羅愁。

【譯】我們總是嘲笑那些得意非凡的魚兒拚命在水面跳躍,最後終於激起了漁夫捕捉它們的決心。可見人如果不學習沉潛養誨的技術,恐怕早晚都要被網羅所捕捉的吧。

〈之十〉

比比求魚坐石看,或罾或網或垂竿。

得魚當局傍觀喜,彼喜售錢我喜餐。

【譯】坐在石頭上觀看一個個抓魚的人,他們有的拿著魚簍,有的拿著網子,有的握著釣竿,總之是很努力地捕魚。捕魚的人和旁觀的我都很高興,他們高興能把魚兒賣個好價錢,我則高興能吃到魚。

〈之十一〉

晴朝月夜最關懷,風雨來時景亦佳。

竹戛琅玕泉漱玉,梵音一洗太古諧。

【譯】在太古巢這裡,晴朗的早晨和月色明亮的晚上是最令人開心的;即使是有風有雨的時候,這裡的風景也很不錯。你看,這裡有竹林、樹木、泉水、溪石這些大自然的美物,還有梵唱的聲音一旦響起,足以洗清一切污濁,進入太古的和諧裡。

〈之十二〉

兩儀石得陰陽氣,八卦潭通坎兌根。

別有洞天開小口,箇中涼不異桃源。

【譯】八卦潭邊的兩儀石據說得到了陰陽雙氣,至於八卦潭則通達到了水澤的根源。這裡特別有個仙洞,只開個小口讓人進去;裡面相當涼快,和桃花源簡直沒有兩樣。

〈之十三〉

小屋如舟結構新,其間信宿脫風塵。

明朝歸去誇朋輩,我是羲皇以上人。

【譯】太古巢的小屋就像一艘船,結構是新的;住在其中能脫離凡塵。明天我要回去向朋友誇耀,我就是太古伏羲時代的人民。

§

 

在這兩題詩裡面,繼承了描寫西雲岩寺的那些詩,山水的描述還是非常突出。像「月臨碧水倍生姿,山靜水澄人醉時。明月也耽山水趣,既斜欲落故遲遲。」這樣的詩句,把山、水、月亮的圖景寫得栩栩如生,宛如一幅畫,真是大好詩句。佛教、道教的意象在詩裡依然非常鮮明,出世的味道仍然濃厚。但是,我們特別注意到,這兩題詩和西雲岩寺的那些詩畢竟不同。

§

 

首先,我們看到,在佛教、道教的意象之外,多出了太古時代的許多人名,諸如「華胥」「盤古」「混沌」「結繩」「羲皇」等等,變得很醒目。這些人名顯然有返回時間和生命源頭的那種韻味,並且給人有了無始無終那個感覺。因此,在太古巢的詩裡,顯示了陳維英那種「禪」的境界比西雲岩寺那些詩要大有進步。我們說,大乘禪無他,雖然它的體驗不只一種,但是最主要的一種神秘追求就是那種混沌太一境界的顯現;也就是吾人終於能抵達到無始無終的那個境界裡,那就是「見性」「開悟」「如來藏」「圓覺」……的那種終極境界。至於道教的「道」「太極」「無極」的境界也無非如此,至少相差不遠。陳維英在這裡彷彿把握了幾分那種體驗。

§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這些詩,有大量飛鳥棲居樹上的意象出現。他用了「樹老」「枝棲」「鵲巢」「拙鳩」這些意象,共構他住在樹上的圖像,也直陳他住在樹上的這件事。特別是描述白鷺鷥棲隱在枝頭上的這首詩:「指點前山夕照斜,鷺鷥歸去樹為家。枝頭個個棲來隱,萬綠欉中開白花。」變得非常突出,它把飛鳥棲居的那種快樂、自由、瀟灑、美感都寫出來了,也就是把他住在樹屋裡的快樂、自由、瀟灑都寫出來了。

§

 

我們在這裡仍然要指出,陳維英模仿鳥類棲居樹上的這種行為也不是受到什麼佛教、道教的影響﹝即便是他後來對禪有了某些比較深刻體驗﹞。他模仿鳥類棲居樹上的行為,可能起源於他年輕時期就有的一種慾望。

§

 

我們注意到,陳維英生了幾個小孩,這些小孩的名字,都以飛鳥的名稱加以命名。22歲,長子出生,命名叫做雁升。27歲,次子出生,命名叫做鳶升。40歲,三子出生,命名叫做鷟升。凡是他的兒子,就用飛鳥類來加以命名,可見他對於飛鳥有一種超出一般人的喜好和想像。至於他的出生也有一個傳說:據廖漢臣的文章的記載,陳維英出生時,有一隻白燕曾飛到家裡的堂上,盤旋甚久;這隻白燕在陳維英逝世的時候,又來盤旋,最後墜地而亡。當然,有人會把白燕在他出生時飛來的這件事當成傳說,認為是不可信的。不過,重要的不是別人信不信的問題,而是陳維英自己信不信的問題。我認為陳維英可能暗中相信這件事。由於他信自己是白燕出生,才會為自己的兒子們取了鳥類的名稱,才會有日後棲居樹上的行為。

§

 

陳維英有關太古巢所寫的詩意無他,其實是用來陳述他難以向人陳述的那種奇怪的慾望,就是「羽化成鳥,飛升天空」的那種企圖!這個企圖假若不是自幼就有的企圖,至少是他22歲時生下第一個兒子以前就很明顯的企圖。它是他接近本性的一部分,似乎不是由後來的宗教所習得。

§

 

四、台灣田園文學與升入天堂

儘管我們把陳維英詩裡頭所透露的「羽化成鳥,飛升天空」的企圖說成是他接近天生本性的一部分。然而,我們也可以說這是田園文學的一個性質,也就是這個時期多數的詩人所具有的那種「萬化冥合」的精神狀態的一種表現。

§

 

加拿大籍的文學批評家諾斯洛普‧弗萊曾經提到,文明社會所產生的文學文類,不管是傳奇﹝浪漫﹞、田園也罷,悲劇、諷刺也好,他們都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神話。在原始的神話裡頭,已經蘊含了這些文明社會的文類的特性。換句話說,神話就是這些文類的「原型」。他在1951年所寫的〈文學的若干原型〉裡表列了神話和文類的相應關係如下:

§

 

1.黎明、春天和出生的階段。例如英雄的誕生、甦醒、復活、創造等以及擊敗黑暗、冬天和死亡這些能力。從屬的人物有英雄的父母親。它是文學類型包括傳奇故事、酒神頌、狂詩狂文的原型。
    2.天頂、夏天、婚姻和勝利的階段。如神聖化崇拜、神聖婚姻、升入天堂的神話。從屬的人物有英雄的同伴和新娘。它是文學類型如喜劇、田園詩、牧歌的原型。
    3.日落、秋天和死亡的階段。如墮落、神的死亡、暴斃、犧牲以及英雄的疏離等神話。從屬人物有被叛者和海妖。它是文學類型如悲劇、輓歌的原型。
    4.黑暗、冬天和毀滅階段。如上述惡勢力的的得勝、洪水、回到渾沌的狀態、英雄被打敗以及眾神毀滅的神話。從屬人物有食人妖魔和女巫。它是文學類型如諷刺劇的原型。

§

 

我們注意到這個表裡頭的第2階段﹝天頂、夏天的這個階段﹞,也即是裡頭有「田喜劇、田園詩、牧歌」這些名目的階段。弗萊顯然說,喜劇、田園詩、牧歌的原型就是天頂、夏天的神話,而這一階段的神話包含有升入天堂的內容。因此,相應於天頂、夏天階段神話的田園詩當然也隱含了升入天堂的這種成分。也就是說,田園詩的階段是詩人精神最為灑脫的階段,在這個文學史的階段,詩人對世界是滿意的,與萬象是和諧的;詩人與外在的環境甚至能水乳交融,達成物我合一的完美境界,詩人在世上的居住就好像即將升入天堂一樣。

§

 

田園詩裡的「升入天堂」的現象,就是詩人美滿精神過剩所產生的漫溢現象。也許在人間的現實事務上,儘管還是會有一些無法避免的小憂患、小災難;但是詩人自認高踞環境之上,能掌控他的環境,對眼前所見的一切,皆很滿意。因此,他的另一部分精神早已昇華成了飛鳥,正準備高飛九天,進入天庭。

§

 

的確,台灣田園詩階段的詩人,不只陳維英有這種升入天堂的企圖,另一個噶瑪蘭的田園詩人裡李逢時也是如此;儘管他的物質生活不能與陳維英相比,甚至常感貧窮的壓力,但是田園詩卻常表現出塵的味道,他乾脆直接寫他的的一個升天夢境,將他想要高飛仙境的企圖表達出來。我們就以李逢時的一首〈升天行〉的詩作為本文的結束,原詩文和翻譯並陳於下:

§

 

〈升天行〉

朗朗廣寒月,蒼蒼太白星。
中有綠髮翁,披雲臥空冥。
不笑亦不語,世人無知名。
遺我金光草,服之四體輕。
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舉首遠望之,飛飛渡太清。
將隨赤松子,對博坐蓬瀛。

【譯】

天上有一個明亮的廣寒宮的月亮;還有一個藍色的太白星。天界中有一個綠色頭髮的老人家,披戴著白雲,高臥在天空中。他既不對我微笑,也不對我說話,世界上的人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他送我一根閃著金光的草,我吃了它,覺得身體無比的輕鬆。他的身影忽然在眼前消失不見,只有風兒送來了他在天上傳回來的聲音。我趕緊舉目望向遠方的天空,只見他飛呀飛,已經橫渡了天際。料想他必定去尋找神農氏的老師赤松子,和赤松子一起在蓬萊或瀛洲的仙境裡對坐下棋吧!

──2013、1、13於鹿港

 

 

 

 

 

 

 

 

 

 

 

 

 

 

 

 

 

 

 

 

 

 

 

 

檢視次數: 3189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