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序〉【小琉球漫誌的序】白話翻譯
◎宋澤萊譯
徐時寫的序:
同鄉朱仕玠筠園,年少時是優異的府學生,後來被推舉到京城,成為可以供朝廷選用的貢生。他在京城很有名氣。長洲沈歸愚尚書曾經稱許他們一對兄弟分別擅長寫詩、古文;朱仕玠以寫詩而聞名,弟弟梅崖則是以古文而聞名;大致來說,沈尚書只是用「專精」來為兩人做分別而已,事實上並不是說他們不能兼備兩者。後來朱仕玠考運不佳,屢次再考舉人,都沒有考上,而他的年紀已經四十多了,朝廷就照例給他德化縣教諭的官職。大官員們知道他的才華,就推舉他到台灣擔任鳳山縣的教諭。台灣鳳山縣在海外,朱仕玠把渡海旅台的經歷以及擔任教諭的所見、所聞、所感紀錄下來,著有《小琉球漫誌十卷》,請我寫序。我讀了漫誌裡的古今體的詩,這些詩原本就是風、騷那種反應生活、憂國憂民的作品,但是裡面所記載的台灣奇蹟、訂正人們錯誤的看法,都說得詳細清楚而且具有一定的方法。我因此不禁讚嘆朱仕玠不只是工於作詩,就是他用來記錄的散文也很了不起,這大概平日和他的弟弟梅崖相互切磋切有關,不知不覺也有了他弟弟散文的特長了。這本書極盡詩文的能事,又具備了四海的廣大觀察,真是一本奇書啊。我曾經寫作閒居生活的偶錄,頗為被一些名流名士們激賞,現在又編纂了《棻堂節錄二十卷》,看過的人特別覺得喜歡。但是我自認念知識有限,不再能有特殊的異聞、異見;因而看到仕玠這本《小琉球漫誌十卷》後,特別覺得慚愧不如。仕玠一向豐才博學,旅居台灣時正是以考績最有名,恐怕不久又會被擢官任用,將來他更能使用詩文兼備的專長,頌揚聖明時代的功德,廣傳於海內,必定有比《小琉球漫誌十卷》高明數倍的著作產生,我將拭目以待拭了。【乾隆丙戌歲孟春月,筠亭老人徐時寫序。】
魯仕驥寫的序:
濉川朱仕玠筠園先生,以深湛博雅的學問、豪爽瑰瑋的才華,卻自甘豹隱虎藏,年過四十歲,才得以擔任德化縣的教諭,後來調往台灣鳳山縣。鳳山隸屬於台灣府,是海外之地,生番熟番雜處在一起,士著生活樸素粗陋。先生到了台灣後,宣揚聖人言教,啟迪文明。經過一年著有《小琉球漫志十卷》這本書。從山川、風土、人物開始,向上談到國家建置制度,向下紀錄方言野語,綜合首要、備錄次要,絲毫沒有遺漏。對於旅途所經歷的、勝蹟所遺留的,與那些中土所見不到的珍禽異獸,都用詩歌來寫。書寫成以後,送來給我看,還吩咐我寫序。我拿了他的書,讀完,既是詫異先生用心專精,也讚嘆上天對先生加倍的造就。自古的賢人才士,自我隱藏他們的奇異才情不得施展,上天卻每每放開他們的腳步旅居四方,好讓他們的才氣有所發洩,讓他們的術業更加廣大且繁富。提到荀子,本是趙國人,卻遊學在齊國,又向南浮舟到楚國,後來在蘭陵寫書,終於成為百世的宗主。再說太史公司馬遷,他周遊天下名山大川,寫成《史記》一書。他自己說:「《詩經》三百篇,大抵是聖賢們發憤之餘,所寫下來的作品。」又私下知道他有意贊揚虞卿,認為虞卿若不是窮愁,也不能寫書傳給後世了。至於像韓愈、柳宗元、蘇軾,都是偉人,也都有偏僻地方的遠行:一個到潮州、一個到柳洲、一個到惠州;讓後代的人都很羨慕他們。大概來說,上天對於賢人才士,往往不想使他們循著平常的遭遇聞名於世;加上凡是能被日月照臨的地區,凡是有血氣的蠻人,上天也不忍心讓他們終古都不進化成為文明人;又加上藏在山海裡的靈異神秘事況,若不遇到賢人才士也不能在世間彰顯出來;所以賢人與蠻人、靈異神秘事這二者構成了相須、相遇的關係,彼此效力。先生年少就修習風、騷詩歌的創作,曾讀太學,歷經吳、楚、越、宋、衛、齊、魯各個地方,最後息居在濉川的南境,從前的詩裡寫所見、所聞,均屬廣博而繁富;不過,他的才華還是沒有窮盡啊,現在才把他的奇異才能表現在這本書裡。台灣自從收入大清版圖後,到今天既有八十多年。內地的人們只知它是南方邊疆的一個籓籬要地罷了,不知道它竟會有書中所說的這些奇蹟、勝地。縱任那些愛好奇異現象的人廣搜博採,所得到的也許只是書中的十分之一、二而已,也未必全盤能知道書裡的所有人情風俗了。這是因為台灣雖然已經屬於大清的土地,但是巨洋隔絕它,學士們的足跡沒有辦法達到;而四方的商人對於台灣,既不完全能知道;加上在台灣任職的官員,政務忙碌,沒有空閒寫書。所以八十多年了,對於台灣還是迷離恍惚,無法有詳細紀錄的書。如今先生因為除去了職務而能優游台灣,能夠精心考察台灣,終於寫成了這本書。這本書的寫成,不但能使人看見大清聖朝施恩的仁心,不漏掉荒涼的邊疆;也能使讀這本書的人洞悉台灣的人情風俗,他日也許到那裏任官,就能明瞭那裡的法規,就能展開安撫治理的政策了。這就是朱仕玠先生特別用心的原因了。我私下認為這本書應當與《尚書》的〈禹貢〉、《周官》的〈職方氏〉,並垂不朽;假若說名氣一定要與作品相當,也只是朱仕玠先生的名氣比較小而已。不過,究竟上天要使先生的成就到達什麼地步呢?那就無法知道了!。【乾隆三十一年季冬月,旴黎後學魯仕寫序。】
朱仕玠的自序:
鳳山縣的西南方,有小琉球山,周圍三十多里,突起峙立在海中。《閩部疏》說,從興化縣東行六十里遠到平海衛,遇到天氣晴朗時,隱隱可以見到小琉球,就是指這一座小琉球山了。我在乾隆癸未年,蒙皇上恩調擔任鳳山縣教諭。到了學署以後,就向人詢問到小琉球的所在位置,不過,因為海水阻隔不能去,所以我的心願最後終於無法達成。我居住在學署無事可做,因此追記我前來台灣一路上的經歷、在台灣所聞所見,以及那些台灣地方誌所記載的點點滴滴;凡是山川風土、昆蟲草木有與內地很不同,就親手記錄下來;又用五、七言詩來加以讚揚、謳歌,寫了一本叫做《小琉球漫誌》的書,用來彰顯我的心思意念。因為當時我隨手所做的紀錄混雜沒有次序,也沒有時間加以注解。等到第二年甲申夏月,我慘遭母親太孺人的喪事,狼狽西渡回內地,偷生守喪。偶而有人詢問我到海外台灣的這件事,我在肯定與懷疑交織中,竟感到恍惚如夢了。又過了一載,到乙酉年時,在鄉里中教授學生,閒暇時翻查昔日的箱子,找到我所寫《小琉球漫志誌》,在詳加編輯下,分為六類:就是〈泛海紀程〉、〈海東紀勝〉、〈瀛涯漁唱〉、〈海東賸語〉、〈海東月令〉、〈下淡水社寄語〉,共計十卷。供好問台灣事的人閱讀,讓大家知道海外山川、風土、昆蟲、草木的奇異,用來見證聖王治理天下是沒有中原與邊疆分別的。至於書名用「小琉球」這個名稱,也可以讓讀者想像我寫的地方就在海水洶湧與沉沒之間的一個地方了。【乾隆三十年乙酉年八月,邵武朱仕玠筠園寫於鄉里中的二如園。】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