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題目】論時代主流作家的「無獨創性」! --「族群集體無意識」才是他們創作的唯一活泉!

【題目】論時代主流作家的「無獨創性」!
--「族群集體無意識」才是他們創作的唯一活泉!
◎宋澤萊執筆

你曾在夏天的山林裡或鄉下聽過蟬鳴嗎?那是一種風情,一種享受,一種陶醉。剛開始並不會引起你的注意,只是偶而一兩聲,在那茂密的苦楝林、開花的番石榴叢或綠色竹林中昇起。你可以不必注意它,因為就像那秋蟬一樣,偶而叫了一兩聲就停了。不過,慢慢的,它們的叫聲越來越密集,越來越響亮,由一個角落漫延向另一個角落,經過了一陣子的此起彼落,終於連成一大片,整個山林或村莊都進入熱鬧非凡的響聲中,偶而會有幾群退出大合唱,但不久,更多的蟬群又加入行列。它們叫著,好像醉酒又好像競賽一般的叫著,聲音如同一片寬廣的流水,流溢在整個山林或整個村莊之上。這時你才警覺到越來越進入夏天的深處,越來越有夏天的感覺。你匆匆的跑進了林子的綠葉底下,讓流洩下來的陽光落在你的頭部頸部,滴照在你的皮膚上,感到陽光是如此嬌豔、如此熱情,天地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進入盛夏了。這時,你彷彿覺得這片廣大的蟬聲正浮昇在某種實體之上,它不是沒有支撐的,眼前如此炎熱的氣候就是它的底盤,整個茂密的苦楝林、開花的番石榴叢、綠色竹林都是它的依托。

文學也是如此。當一兩個作家正寫岀一種奇怪的文章時,沒有人會太在意,因為每天都有一些奇怪的文章被創造出來,不久它們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過,慢慢的,有一種文類出現了,剛開始當然只有一兩個人寫,不過隔了一陣子,很多人都跟進了,寫同樣文類的人越來越多,變成一種流行,掩蓋了整個文壇。這時,你不能不注意它了,因為就像是蟬鳴一樣,他們不是無緣無故寫成一片的,在他們的文章底下一定有一個支撐,也許是某種原因所驅使,他們連成一體,生氣相通。就像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或計畫一樣,他們無懼於人家說們彼此抄襲,採取了雷同的文類在創作,而加入其中的人顯然越來越多。當文壇出現這種現象時,顯然社會正出現了重大的變化,我們當然必須注意。

這種現象正是文壇常有的、可驚的一窩蜂現象。

有人認為,文壇【尤其是純文學的文壇】不會有流行服飾之類的一窩蜂現象,因為文藝這個東西貴在獨創性,作家是最有個性的人,不可能成群結隊,走在一條一模一樣的道路上。當然,我不否認作家所具有的超越一般人的獨創性。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來,作家正像追求流行髮型的女性一樣,在某個時間會不約而同的趨於一致,忽然擁有一模一樣的髮型。就在那個時候,某個自認最有個性的作家,可能正是最沒有個性的一位;自認最有理想的作家,可能正是最庸俗不過的作家。

我這麼說,一定有人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因此,我特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有許多人很喜歡呂赫若,認為他是日據時期的文學才子,也認為他很有獨創性,文章超乎一般人之上。的確,他的確有他可以對人驕傲的特點。但是我們如果從文類的角度來看他的文學,就會發現他可能一點獨創性都沒有。我們注意到,不論他寫的《牛車》《暴風雨的故事》《財子壽》和更多的小說,無一不是悲劇,他一直寫悲劇,永無止境的寫,沒有警覺性的一直寫,重複的寫,直寫到日本統治結束,甚至可以說直寫到他進入鹿窟,直寫到他失去生命。他寫的幾乎都是悲劇!那麼,請問他有什麼獨創性?從整個日據時期的純文學來說,幾乎每個有名的新文學作家都寫悲劇,楊逵寫,龍瑛宗也寫,張文環寫,巫永福也寫,王詩朗寫……,寫、寫、寫,他們沒有警覺性的一直寫,直寫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直寫到日本人離開台灣為止。總之,日據時期有太多的悲劇作品。我們再把呂赫若的作品放進所有的悲劇來看,請問他有什麼獨創性?我們彷彿看到,其實呂赫若那麼辛苦的寫作,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歸入一個龐大的寫作潮流,那個潮流裡的成員都寫悲劇,呂赫若出現的目的不是用來誇耀他個人的才情,而是成全悲劇;他只不過是使整個悲劇書寫更有力量、更加鞏固、更加磅礴而已。他歸入了某個巨大的潮流之中,為的是一舉沖垮拘禁台灣人的重重圍城,最後,他的目的達成了,重圍真的垮了。可是,站在悲劇的角度來看,你說,他的作品又有什麼獨創性?

因此,每個主流作家都一樣,他們都不知不覺的走入了一個巨大的浪潮,不由自主的書寫了同樣的東西,他們事實上不是那麼有獨創性,至少不像他自己想的那麼有獨創性。那麼,什麼才是重要呢?重要的是,為什麼作家會不自覺的寫了同樣文類的作品?為什麼就在這時候,如同被命定了一樣,有一種文類突然降臨,然後主宰了整個文壇?而所有的作家居然像百千隻枝頭上的蟬一樣,他們注定只存在一個季節,而後在這個季節中,他們竭力的鳴響著,一心一意的鳴響著,將他們的聲音連成一片,終至於主宰了整個時代的天空。

在台灣三百年的文學史裡,每個主流作家都這樣。這是因為有一種「族群集體無意識」在掌控他們。所謂「族群集體無意識」就是一種習以為常的意識,是族群大眾與主流作家共同的意識,甚至是不被察覺的意識,每天大家都披覆著這種無意識在生活,它造成一種流行,一種風潮,但是你就是不太能察覺到它。它讓作家創造出作品,或者是屬於春天浪漫作品;或者屬於夏天田園喜劇抒情詩的作品;或者是屬秋天悲劇的作品;或者屬於冬天諷刺譴責的作品,然後形成文風,變成潮流。
這種情況在台灣已經歷經三百年了,將來還要繼續下去!

《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就在於揭出三百年來,台灣歷史五個階段所存在的嬗遞的「族群集體無意識」,讓您能明白台灣三百年來,人民與作家存在著的各個不同的「族群集體無意識」,以及將來就要來到的是怎樣的一種「族群集體無意識」。在鑑往知來中,讓我們可以明白自己,並且預備自己,砥礪自己,接受環境的考驗,以致於贏取將來的勝利!

檢視次數: 280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