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臺風雜記》第3輯7篇白話翻譯:端午、爆竹金紙、祈禱者、城隍廟、耶穌教、學房、惜字亭

【題目】《臺風雜記》第3輯7篇白話翻譯:端午、爆竹金紙、祈禱者、城隍廟、耶穌教、學房、惜字亭

◎佐倉孫三原著‧宋澤萊譯

■底下正文是佐倉孫三本人所寫,在正文底下所附的【評曰】或【又曰】的短評則由當時佐倉孫三的文友們所寫,共計有橋本矯堂、細田劍堂、山田濟齊之以及台灣新報記者臺人某氏,至於到底是哪位文友所寫,我們無法得知。而白話翻譯的【譯者評論】則是由如今的譯者宋澤萊所寫。

■7篇宋澤萊白話翻譯

1.端午
臺灣也有過端午節這件事, 一般人都說這是為了祭拜屈原的亡靈所設下的節日。這一天必須包粽子。兒童就在需錢懸掛避邪的香囊,去神廟拜拜。大人就說這是龍舟競渡的節日:大約有壯漢八、九個人駕著輕舟,在河中舉行划船競賽,就好像日本的小艇競走,旁觀的啦啦隊動作最劇烈,有的翻揚旗幟、有的敲鳴鼓鑼,觀看的人都大聲歡呼,聲音有如雷霆作響,可說是一種壯舉了!
【評曰】日本的端午節,或者包粽子再插蒲菖草在屋子上;或者是在竿子上高掛紙製的鯉魚;或者在旗幟上畫上英雄豪傑的畫像,用來祈求他的兒子能武運隆昌,這些表現與臺灣風俗稍稍不同。台灣只有輕舟競賽這件事也算是臺灣人尚武的表現之一。

【譯者評論】台灣漢人稱為端午節為午日節、五日節、午月節、五月節,是農曆5月5日的一種慶典,有祭祀、有辟除驅邪等等儀式。由於清治時代,祈求能安全渡過黑水溝,所以台灣人一向有祭祀水仙尊王之慣例,包括祭祀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伍子胥等聖賢,屈原更是被重視。當天有包粽字、划龍舟、掛艾草菖浦、取午時水、戴香包等等活動,以划龍舟的競賽最為盛大,到今天仍然盛行,臺灣各地往往在大河流中舉行比賽,吸引成百上千的觀眾【評曰】提到端午划龍舟是臺灣人上午習慣的表現之一,暗示臺灣還有尚武的表現。比如說在大節慶時「藝陣」演出中就有「宋江陣」的表演。一個宋江陣的人員可以達到幾十人,拿著刀戢槍棍,表演對陣博鬥,鑼鼓聲與喊叫聲震天。傳統上宋江陣保留在臺灣的各村鎮裡,歷史悠久,應該是以前地方民兵【團練】的遺留,可以抵抗盜賊侵犯村鎮。

2.爆竹金紙
臺灣人用火藥制作小蜂炮,名叫做「爆竹」,好像日本所謂的「花火」而稍微有差異。在晚上點燃,用來驅除鬼類疾病。東家西鄰一齊點燃,聲音轟然作響,白煙飛揚在空中,臭味四散,卻感覺頗為爽快。又打造金箔。銀箔貼在紙上,別起來的厚度有好幾寸,或者拿到寺廟去焚燒、或在自家的門口前焚燒,用來祈求神佛保佑;所以市場賣金紙的商家甚多。曾求問某人,他說:「焚燒金紙祭神,那麼祖先在天上就會接到這些金錢;至於焚燒銀紙,那麼地府就會接到這些銀錢,目的是為死去的人求得他在陰間的福氣。」古人有句話說:「在閨中若用金紙來占卜,在秋天八月時,水上就遍滿了歸來的帆船。」以前有人說焚燒金紙能使遠人歸來,我剛開始不知為什麼能這樣,現在我就知道了。
【評曰】在世間焚燒金銀紙錢,在幽冥就能接受到這些金錢,好像今天所說的預買生命保險;用心可以說相當深刻。不過就怕那些金銀紙錢最後還是不能到達死者的手上罷了。

【譯者評論】

先說爆竹:爆竹又稱鞭炮,客家話叫做紙炮仔,閩南話叫做炮仔,起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在傳統節日婚禮、慶典、廟會等場合都會燃放鞭炮。不過,臺灣隨著人口的增加,住宅的稠密,在近年製造爆竹或燃放爆竹或已經變成危險的事情,可能會導致火災、影響安寧、民眾被燒傷的不愉快事情,政府已經製定了「煙火管理條例」來加以管制。2021年春節時,桃園市府消防局稽查發現,有一家爆竹工廠總火藥量預估接近4300公斤,因未以安全的方式進行爆竹煙火的儲存,亦未投保公共意外險,消防局當場對廠長開罰60萬元。

再談紙錢:宗教學者認為燒紙錢的習俗起源於漢人祭拜祖先的習俗,目的是悼念祖先的亡靈。漢人相信當人死後仍然要照顧他,因此有給予金錢讓他可以享用的責任。起初以真錢陪葬,後來才改用假錢陪葬,到最後改以燒紙錢;後來也連帶燒給神明。臺灣的紙錢,一般是捆成一小疊的黃、白等紙張,在上面貼小金箔的叫做「金紙」,貼小銀箔的叫做「銀紙」。紙的原料來自竹子製成之「草紙」,是一種拙劣粗糙的紙,上面常繪圖案,再黏著金色或銀色的箔片,代表黃金白銀。給神明的就燒金紙;給陰間鬼魂的就燒銀紙。焚燒金銀紙錢給陰間親屬可能還有一些倫理上的意義,但是焚燒給神明或鬼吏就很不恰當,可能增強漢人喜愛「賄賂」的集體無意識,助長漢人政治上的貪污風氣。同時焚燒金銀紙錢會帶來空氣汙染,有損健康,當代環保學者一再提出目前劣質的金紙燃燒後會釋出很多有害物質,就算在戶外通風處燒金紙也很容易造成嚴重公害,危害不亞於二手菸害。所以目前在臺灣禁燒金銀紙錢的呼聲層出不窮,許多縣市都在推廣金紙集中於焚化爐燃燒的行動,以減少民眾燃燒金紙後所帶來的傷害。比如說台灣艋舺龍山寺就響應了呼求,於2000年10月禁止再焚燒紙錢,希望能有助於降低空污。


3.祈禱者
臺灣女性信仰神佛的風氣,不輸給日本人。大稻埕的城隍廟與媽祖宮,陰曆元宵節時,婦女都穿著刺繡的美麗衣裙,三、五成群,進入廟裡去焚香祈禱,香煙繚繞繚,競捐金錢有如下雨,她們發心敬拜神佛的情況很可以叫人嘉許的。至於男人祈禱神佛的熱誠,也像婦女一樣,他們會割下竹子的根部,剖成兩片,形如有如魚形,拿在胸前默禱許久,然後拋在地上,再看這兩片竹根呈現正面或反面的狀況來預卜吉凶。有人則赤裸身體,右手拿著庖刀,左手拿著小旗,又是跳躍,又是揮舞;有時用庖刀砍在地上,餘勢甚至能砍破額頭,流血不止,好像瘋子一樣,使人驚怕起來,汗毛直豎,可說是迷信到了極頂!
【評曰】日本人的祈禱者也有人在嚴寒的天氣中浸泡冷水;或者赤身裸體走在雪地上;或者絕食好幾十天,用來向神佛祈禱,也往往有這種現象,哪能獨獨責怪臺灣人呢?

【譯者評論】向神明拜拜在臺灣應該是一門學問。臺灣人拜神明時可能會這麼說:「神明在上,今仔日是農曆○年○月○日○○節,弟子○○○誠心準備好花、水果、素麵等來拜你,希望保庇阮一家口阿平安順序、事業成功、逐家gâu賺錢。」如果還有甚麼更多的心願,就一體向神細說出來。插香可能也是一門學問,聽說燒香拜佛,右撇子應以左手插香以示尊敬;反之,若左撇子則用右手插香,總之是以不常使用的手插香比較好,因為不使用的手比較乾淨。在正文中,佐昌孫三提到臺灣人有「跋杯」(poa̍h-poe)的習慣。在臺灣的地方廟宇、道觀、佛寺、家中有供祖先神主牌者,都可以準備有一對杯來擲,用來斷定神明的意思,一陽一陰(一平一凸):叫做「聖杯」,算是神明應允說是;兩陽面(兩平面):稱之為「笑杯」,表示神明還在考慮中。兩陰面(兩凸面):稱之為「陰杯」、「無杯」,表示神明持否定態度。另外佐倉孫三也提到了乩童的起乩的一般現象,很生動。常見的神明起乩,臺灣人叫做「跳童」,神明對象包括王爺、天上聖母福德正神哪吒太子……等等。乩童可以分為文乩與武乩,神明附身在他們身上時則稱為「起童」﹝khí-tâng﹞。文乩大致以吟唱、口述幫信眾解惑;武乩則幫信徒驅魔鎮煞,手持法器,包括七星劍、鯊魚劍、月斧、銅棍、刺球等等,擊打或刺傷身體,使得乩童自己血流如注,以示神威。

4.城隍廟
臺灣人生了子女,先拜城隍廟,或者祈求城隍能使子女未來加冠晉祿;或者祈求子女未來商運發達,就像日本人到神社參拜許願祈求福祿。所以凡是有城市,就必有城隍廟。廟雖然不見得宏偉雄壯,或者結構華麗,但是香煙熱烈,頗為興盛。

【評論】信仰這種事,乃是至誠的心所發出來的。沒有信仰的人,往往放縱邪行,無所不至。哎呀!所以說深居在窮巷的小人物反而比較講信義,至於富有的人反而多是沒有廉恥心的人啊!

【譯者評論】城隍廟是祭祀城隍的廟宇。在漢人文化中,城隍是城池守護神,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禮》八神之一。城隍爺據稱是冥界的地方官,因此廟宇難免有點陰森,相當肅穆,具有一種施行刑罰的威嚴,其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令,人格化之後的神被認為掌有審判權,令人生畏。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把明代城隍的體制帶入臺灣,明末永曆23年(1669),鄭氏參軍陳永華在東寧府建城隍,主神即是所謂的威靈公,為臺灣府第一座城隍廟。清治時臺灣的城隍廟大致上可以分為官祀與民祀兩大類:前者是被官府列入官方祭祀者,後者則是純粹是為民間祭祀。通常在一個行政區【府、州、縣、廳】內會設有一間官祀城隍廟,但有時候會出現兩個城隍廟並存的現象,當新官上任時必先拜祭城隍,為官要清廉,然後視事,可見城隍廟與政治的關係密切,當然有可能被官方所操控利用。民間則是由從原鄉分靈過來而建的民祀城隍廟,慢慢的人民也發展出自己的城隍信仰模式,形象更接近於地方保護神。據統計,到了1999年時全臺灣的城隍廟共有95座,其中民祀者為77座,而民祀的城隍廟大多是二次大戰後所設,民祀的城隍廟有不少是香火鼎盛者。

5.耶穌教
臺灣人信仰耶穌教。常常可以看到十字架塔聳立在街道房屋上頭,又可以看到信徒們集合在一起唱贊美詩,風氣甚盛!問甚麼原因使他們這樣,原來距今六十年前左右,有荷蘭傳教士來到臺南佈教;到了二十三年前,又有美國、加拿大的教會馬偕牧師來到淡水縣滬尾街佈教,近來英國每年都送來若干布教資金來協助。所以耶穌感化臺灣人民,不限於當地人,也深入了生番界域,往往在茂密的森林中建有會堂,唱贊美詩,醇樸的風氣真是可愛極了。我曾經看到臺灣人因為犯了叛逆罪,被處斬首刑罰,卻能從容就死,毫無害怕怯弱的神態,私下覺得奇怪。現在想起來,知道那多半是靠著宗教的力量使然。假若將來有豪傑人士出現,大興日本神道教,甚至養成日本尚武廉恥的風氣,那麼可以被看到的,豈止於這種勇氣而已!
【評曰】提到感化民心,沒有比宗教更有效了。佛教與耶穌教,雖然學說各有不同,但是能夠使人民樂於為善的道理是一致的。只是臺灣人一旦遵奉基督教,就失去了釋迦、達摩的思想的宣講;就像拜天上聖母或城隍爺等那些異樣偶像的人,不再聽到他們宣說佛教、耶穌教的真理一樣。所以台灣人迷信成性,牢不可拔,往往引生土匪的橫暴,或生番的嗜殺;宗教的力量,也因此不能普及各個角落,真是可嘆啊。以弘道自任的人,哪可不憤身而起呢?

【譯者評論】基督教在臺灣的發展是這樣的:荷治時期1627年,由荷蘭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帶來信仰,當時傳教士皆隸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向公司領薪水,傳教目的是對原住民進行教育。起先缺乏組織,傳教只能以口傳方式進行,背誦簡單教義問答就了事。1636年後才開辦學校,也採用了以拉丁字母書寫新港語,帶給原住民文字。這時尚未有完整聖經翻譯,只有少數新港語福音書可念。天主教最早傳教始於西班牙統治北臺灣,1626年有西班牙的道明會會士對原住民傳教,直到1642年西班牙被迫離開臺灣為止。明鄭時期實施禁教,徹底打擊了基督教,無法傳教。清治時期要到1865年英國長老會馬雅各醫生抵達臺南,1872年加拿大長老會的牧師馬偕牧師抵達台北,才展開傳教。此時傳教語言主要使用閩南語,傳播加爾文教義,以教育和醫療作為傳教的重要工作,留下了馬偕醫院淡江中學等等機構。天主教則在1859年有道明會傳教士及中國人傳道員,到達今高雄港,在愛河河口的興建簡單的基督教傳教所【即今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成為第一個據點,這就是日治初期前簡單的傳教史。在這篇文章裡,佐倉孫山等人對基督教在臺灣的傳播充滿戒心,特別擔心基督教將會唆使人民叛亂,但是這種疑懼是多餘的,後來基督教對於日本當局的政策大多相當配合,比如說在皇民化政策底下實施了日語禮拜,並沒有任何反抗日本當局的行為。

 6.學房
台灣島以前隸屬清國的種種制度,文獻上可以考證的很多。提到學校制度,規模很小,不足以談論。清國的所謂私塾校舍,大抵都是用街道中的簡陋屋宇,或是用祠堂廟宇的側房來充當。一般來說書桌十幾張,學生幾十人,或者讀書、或者習字,雜亂排列著。至於所謂的教科書,不過就是三字經、四書、五經之類,能排列史書那就寥寥晨星了。教師呢,也大抵都是老舊淺薄的學人,不足以與他們論道。日本在封建時代有所謂「寺小屋」【譯者注:就是寺子屋,起源於日本中世紀的寺院的教育,當時武士階層的子弟往往被送到領地內的寺廟接受教育,日語中寺子屋的「子」和「小」發音相同。】就是這樣。不過臺灣兒童卻頗聰明,拿字讓他們讀看,他們很順利地都記在腦海裡,不輸給日本內地的兒童;如果說是寫字能力,那就遠遠在日本小孩之上。於是我不免喫了一驚。我聽說臺灣島的兒童,大抵都是聰明伶俐,漸漸長大,因為必須做勞力工作,就停止了學習,又愛好抽鴉片煙,以至於消耗了精氣;小時候看起來是一個好兒童,慢慢就變成魯鈍的漢子。這都是由於學校制度未能完備,啟蒙的學問迂腐疏漏,真令人感嘆啊!現在,我總督府再臺灣設立了國語學校,大肆謀求教育的進步;估計不出數年,必定文運興盛,英才輩出,能與日本不分軒輊高下了。
【評曰】聽說近年來台灣新學校制度發達,學生就業的日漸繁多。有的完畢業後,就進入日本內地的學校繼續就讀,言語能力或文章能力,與日本人並沒有差異。教化的功效真事偉大啊!

【譯者評論】清領時期台灣啟蒙教育機構主要分為三種:社學、義學與私塾(書房、民學),讓一般鄉民子弟有基本識字、讀書的基本能力,優秀的學生將來也許可以參加科考。私塾是純粹民辦的學習所,遍及鄉村角落,自一八五○年以後,民間經濟狀況有所改善,私塾數目增多,成為台灣啟蒙教育重鎮。一般來說學生清一色是男生,只要在寺廟廂房、庭院或老師家中擺上幾張桌子,幾個人圍坐一張方桌,就可上課。剛入學的唸《千字文》,年齡稍長的就背《論語》,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的則默背《尚書》等等,背誦的確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當時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當然距離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新式小學教育甚遠,日本人懷疑私塾老師的品質是當然的。

7.〈惜字亭〉白話翻譯

臺灣的官衙或街上,處處都有磚頭築成的小亭子,形狀有如小燈臺,上面題了「惜字亭」三個字。往往有人會收拾屋外以及路上所遺棄的寫有文字的紙張,投到亭子裡的焚化爐去燒;可以說是一種很美好的風俗了。日本古代也很看重寫有文字的紙張,近年來由於人情漸漸澆薄,看字紙如同塵土,甚至有投棄在廁所中而不屑一顧的。今日看到臺灣人這種美好的風俗,豈不感到羞恥嗎!

【評曰】聽說日本有某個通譯人員在台灣租了一個民房居住,有一天誤把字紙投入廁所中,屋主不忍心,就拾起來洗乾淨曝曬在牆上。這個日本人看見了,很不好意思地向屋主道謝。聽到這件事的人,沒有不謹慎小心的。

【又曰】從前日本兒童習字,毛筆的毛脫落光了,不能再使用,就把筆拿到菅原道真【譯者注:845年-903年,平安時代的學者、政治家,被日本人尊為學問之神。】的廟宇保管起來;或者埋在土中再立一個碑銘來紀念,以養成看重道藝的風氣。現在這種風氣也漸漸廢棄了,令人感慨!

【譯者評論】這則風俗報導當然是真的。惜字亭表示了當時臺灣人對文教的極高崇拜,使得日本人也不禁嘖嘖稱奇。這種心態到現在恐怕都還沒有消失,轉變成為台灣人對學識位階的極端追求,目前臺灣有碩博士學位的人滿街跑的奇怪現象即可窺見一斑。不過,這種喜好恐怕是臺灣漢人集體無意識裡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結果。觀乎目前,某些想參加選舉的人拚命去「刷學歷」,用虛假的文憑來呼攏選民,可見這種無意識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弊病。至於一般人的碩博士學位是否真的對實際的民生經濟有幫助也實在很值得懷疑,擁有高學歷文憑的人找不到工作還是時有所聞,文憑成為無用是很平常的事。碩博士學位的設立還是需要實際上能用到民生經濟裡才是上策,「惜字」固然很好,但是要往有用的國計民生方向去走,不能只掙一個無用的頭銜!

■7篇佐倉孫三原文言文

1.端午
臺島亦有端午之事,稱曰祭屈原之靈云。此日作粽。兒童懸香玉於胸,詣神廟。大人則稱「鬥船」;壯夫八、九人乘輕舸,試競漕,宛然我短艇競走者也。而其舉動最究劇烈,或翻旗幟、或鳴鼓鑼,觀者歡呼,聲如雷霆,可謂壯舉矣!
評曰:我邦端午節,或作粽插蒲菖於屋上、或揭紙製鯉魚於竿上、或畫旗幟以英雄豪傑之像,以祈其兒之武運隆昌;與臺風稍異趣。唯至其輕舸競走之事,則亦尚武之一端矣。

2.爆竹金紙
臺人以硝藥制小烽,名曰「爆竹」,似我所謂「花火」而稍異。暮夜火之,以攘魔病。東家西鄰齊發之,其聲爆然轟然,白煙橫於空,汙臭四散,頗覺爽快。又打貼金銀箔於白紙,厚數寸餘,或寺廟燒之、或門前焚之,以祈神佛。是以市廛賣金紙家相望。叩某說曰:「焚金紙而祭神,則祖先於天上稟金;燒銀紙則死者錫銀,祈冥福也」。古人有句:「閨中若問金箋卜,一遍歸帆秋八月」。又暗焚金箋卜遠人,余始不知其何故,今則知之矣。
評曰:現世焚金紙,幽冥受其金,似今之所謂生命保險者;其用心可謂深矣。余唯恐其或終不到達耳。

3.祈禱者
臺島女流信仰神佛之風,不讓於內地人。大稻埕城隍廟及媽祖宮,陰曆元宵,婦女皆文繡施身,三、五成群,入廟焚香祈禱;香煙繞繚,賽錢如霰,其發心敬神佛之狀可嘉矣。而男子祈禱神佛,亦如婦女。或割竹根為兩片,形如蝦魚,默禱多時拋地,因其反轉之狀卜吉凶。或裸體,右手持庖刀、左手執小旗,且躍且揮;庖刀斫地,餘勢破額,流血淋漓,似病風者。使人悚然豎毛髮,可謂迷信之甚者。
評曰:我日東祈禱者嚴寒浴冷水,或裸體蹈雪、或絕食數旬,以祈禱神佛者,往往有焉。豈獨怪臺人乎!

4.城隍廟
臺人舉子女,先詣城隍廟,或祈其加冠晉祿、或禱其商運開發,猶我祭鎮護祠而求福祿也。是以既有城市,則必有城隍廟。廟雖不宏壯,結構華麗,香煙熾起,頗極殷賑云。
評曰:信仰者,至誠之所發。無信仰之人,放癖邪侈,無所不至。噫!是所以陋巷小人有信義,而肉食者反多沒廉恥漢歟!

5.耶穌教
臺人信耶穌教。觀十字會塔聳立於街上,又觀信徒集合唱贊美歌,亦盛矣!問其起因,距今六十年,和蘭陀國傳教師布教於臺南;其後二十三年前,米國加奈太教會偕叡理者,開教於淡水縣滬尾街,爾來英國每歲送布教資若干助之。是以耶穌之感化臺民,不獨土人,深入生番界;茂林中建會堂,唱贊美歌,醇樸之風可掬云。余會觀臺人坐叛逆罪處斬首刑者,概從容就死,毫無鄙怯之態,竊怪焉。自今日思之,知宗教之力居多矣。苟有豪傑之士,大興皇道,而養成我尚武廉恥之風,則其可觀者,豈唯止於此乎哉!
評曰:感化民心,莫善於宗教。佛教與耶穌,其所說雖相異,其所以使民樂為善者,理一也。唯臺民所奉,失釋迦、達摩之本分,拜天上聖母或城隍王等一種異樣之偶像,未聞其說佛、耶之真理者。是以迷信成性,牢不可拔,動輒為土匪之橫暴,為生番之嗜殺;宗教之力,未能普及於此,可嘆矣。以道自任者,豈可不憤起乎哉?

6.學房
本島從來隸屬清國,文獻可徵者尚多。唯至學制,則規模極小,無足觀者。其所謂學房者,大抵街中陋屋,或以祠廟之廡庫充之。案榻十數腳,生徒數十人,或讀書、或習字,雜然排列。其所謂教科書者,不過三字經、四書、五經類,至史籍則寥寥如晨星。教師者,亦大抵固陋淺學,不足與談。我封建時代所謂「寺小屋」是耳。唯兒童敏捷,指字讀之,強記如流,不讓內地兒童;如筆跡,則遠在其上。於是余喫一驚。蓋聞臺島兒童,大抵敏捷伶俐,漸長至壯年,勞力廢學,又嗜鴉煙,消耗精氣;前寧馨兒,變為魯鈍漢。畢竟學制未完備,啟蒙之道迂且疏,可嘆矣!今也,我總督府設國語學校,大圖教育之進步;則不出數年,文運鬱興,英才輩出,與本國無軒輊矣。
評曰:聞近時學制進達,生徙就業者日益繁。或既卒業,來入我諸學校者。言語文章,與邦人無差異。教化之效,亦偉矣哉!

7.惜字亭
官衙及街上,處處以煉瓦築小亭,形如小燈臺,題曰「惜字亭」。收拾屋外及路上所遺棄字紙,投亭火之;可謂美風矣。本邦古昔亦重字紙,近時人情澆季,視之如塵土,甚則有投棄廁中而不顧者。今聞此風,豈不恥乎!
評曰:聞我通譯某賃民屋而居,一日誤墜字紙於廁中,屋主不忍之,拾洗而曝於牆上。某瞥見,忸怩謝之。傳聞此事者,亦皆有所戒慎云。
又曰:昔時兒童習字,毫禿不任用者,納之管廟,或藏土中建碑,以養貴道藝之風。今也此風漸廢,可慨耳!




 

檢視次數: 301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5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