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戰線聯盟

﹝無註版﹞細讀李逢時的幾首詩──並論田園文學時代詩作裡普遍滋長的友情和親情

﹝無註版﹞細讀李逢時的幾首詩

──並論田園文學時代詩作裡普遍滋長的友情和親情

宋澤萊

一、台灣田園詩的一座美學高峰

李逢時是清治後期宜蘭地區最重要的詩人。由他所遺留下來的詩存《泰階詩稿》看來,他的確締造了台灣田園詩的一座美學高峰。這座高峰不但是同時代宜蘭地區的詩人攀爬不上,全台的詩人也沒有幾個能夠來到那種高度。李逢時的田園詩是屬於寫實的那種詩風,但是異於一般強調厚重的寫實詩,他的詩有一種輕亮美麗的風格,裡面充滿色彩,以及像是透明水彩那樣的山光水色,在那些風景詩的意象表層上有一種流動的光,十分引人入勝。假如說同期台灣田園詩人林占梅的詩風彷彿王摩詰,那麼李逢時就彷彿是李太白了。

 

雖然李逢時的詩藝是如此傑出,但是他一生的際遇卻頗不佳。他沒有同是田園詩人的陳維英那種幸運,更談不上和鄭用錫相比。他沒有擔任過正式的官吏,頂多是當個縣長的幕僚而已。一生幾乎是默默無聞,死後在宜蘭也不太有名氣。所以如此,大概不出三個原因:

 

首先:他只是一個貢生出身。所謂的貢生就是通過秀才考試後,被認為在秀才群中品學優秀,再赴省城參加一場考試,通過後,被推舉出來,將來再到京城參加考試,及格的人就貢獻給朝廷,以供仕用。李逢時何時考上秀才,沒有資料可查,也不曉得後來他到底有沒有到京師參加貢生考試,但是他確實是1861年﹝咸豐11年﹞秋天辛酉科在福州省城通過的拔貢,有人就因此稱他叫做「李拔元」。雖然他的科考成就看起來頗為了不起,但是比他更早考上舉人的宜蘭人已經不少,甚至還有一位進士,在比較之下,李逢時的拔貢等第也顯得很平常。他的拔貢身分讓我們想到傳奇時代由大陸來到台灣、宜蘭的楊廷理,後者的楊廷理也是拔貢出身,但是由於出身於乾隆時代,考上功名的人少,因此來到台灣一陣子之後,就當了台灣知府,情況和前者的李逢時完全不一樣。因此,儘管李逢時有拔貢的身分,似乎沒有帶給他多少好官運。

 

其次:他沒有很好的身家背景。由李逢時的族譜來看,他的父親、祖父只是普通的平民,並沒有當過任何的一官半職,沒有辦法為他舖平當官的道路。他的父、祖也不是豪商,沒有雄厚的財力,即使要替他「捐官」去購買一官半職,恐怕也無能為力。在這個情況下,他走不到官場前面的舞台來,只能隱身在幕後工作,永遠闖不出什麼事業。同時,他也不善營生,只能當個私塾老師或縣長幕僚,賺一些錢來持家。在《泰階詩稿》裡,李逢時常常透露他的貧窮狀況,有時甚至窮到沒有錢買酒喝,實在可憐。受限於這種經濟不佳的條件,在地方上就不容易有太大的影響力,終於到死也沒有累積多少的名氣。他死後,人們談宜蘭的名人,首推吳沙,其次就是進士楊士芳,以及舉人李望洋﹝1829-1901﹞,大家對李逢時似乎是陌生的。

 

第三:他可能涉入了一場不應該涉入的械鬥事件,導致影響他的名氣和仕途。起於1865年﹝同治四年﹞宜蘭地區的林、陳、李三姓械鬥,燒殺非常嚴重。歹徒焚掠地方,使得一般百姓的財物損失巨大。李逢時在動亂中只好避居大湖村。在這起械鬥中,他大概參加了李姓這一方的勢力,因此受到連累。他曾經有一首詩用來表示後悔,恨自己當時不能即刻隱身埋名,離開這場惡鬥。大概因為這件事的牽連,造成他日後仕途更加困難,使他原本不如意的仕途更加不如意,這是可能的。

 

總之,官場的不如意浸透了他的整個蹣跚的官場旅程,在1876﹝光緒二年﹞,他只有四十八歲就離開世間,算一算還是沒有什麼名氣。

 

然而,仕途的不得意,藉藉無名,卻使他免於官場昇貶的憂慮。他不必考慮到他仕途的安危,也避開了牽涉到官場黨派之間的利益鬥爭。他和鄭用錫、陳維英不一樣,從來不必和高階的官吏送往迎來,也不必一面任職一面預先安排將來引退的事。李逢時的詩具有一種直率的本真,對於他所要描寫的對象,往往直接描繪,不像一些位高權重的詩人那麼有機心。我們說,有名利心和憂慮心,有過強的思想和人生觀,就會有機心。儘管說寫詩非常忌諱機心這種東西,因為它容易暴露詩人不誠實;不過身在高位的官員,要免除機心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於李逢時無權無勢,很容易就避開這個缺點。他始終都能在詩中盡量不提到自我,反向把注意力放在身邊的親朋好友身上,也就是和他交友的下層官吏或家屬的身上,並且對這些對象深情款款。結果,他的詩比同期的田園詩人更具平民味道,更能告訴我們當時下層士人的生活狀況。

 

要之,本文的目的有二:第一個在於發堀李逢時的田園詩歌的美學成就,給他一個公平的評價;他的美學是傳統的美學,也就是提到美,就是均勻、對稱、和諧、優美、明麗的那種美,而不是現代的把醜陋當成美的那種美學。李逢時的美學,能叫我們反省當下所謂現代詩的美學是否出了問題。第二個在於顯露李逢時田園文學作品裡那種不斷蔓延的友情、親情;台灣田園詩時代的詩人,大抵都保守派,他們用詩文支持固有的道德,維繫傳統的人倫。他們不但沒有讓自己從環境、親友中疏離出來,相反的,他們深深地將自己扎進環境、親友之中,徹底地把自己和環境、親友混合起來,在裡頭有如魚水相逢。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詩人,能有他們這種幸運──深愛著傳統,也被傳統所愛。李逢時的詩,就是一個範本。他的詩能給那些如今陷身在疏離、分裂中的現代詩人一個省思,可以讓他們評估自己的生存方式是否完全沒有問題。

 

在細說李逢時詩歌裡的這些特點以前,讓我們先看一看他的簡譜:

 

李逢時年譜﹝舊曆﹞

 

1829﹝道光九年﹞:1歲。

8月30日辰時生於宜蘭。

 

1857﹝咸豐七年﹞:29歲。

夥同宗弟李春波﹝注:李春波與彰化人陳肇興、台北人陳維英都是咸豐九年同榜的舉人﹞等人在枕頭山下建造「棲雲別墅」,招募當地人來耕種,大多栽種果樹,每年桃李盛開,再邀請朋友前來作文酒之會。陳維英的「棲野巢」「太古巢」也算是別墅。在台灣田園文學時代裡,鄭用錫和林占梅有「園林」,陳維英和李逢時、李春波有「別墅」,這可以說是田園詩人們一個有趣的現象。

 

1858﹝咸豐八年﹞:30歲。

寫了〈戊午人日遊春留飲人家〉,田園詩的風味非常濃厚。也寫了〈暮春與同人遊棲雲別墅〉兩首,讓人看見了李逢時除有一般的住家以外,還有一個叫做「棲雲別墅」的避世讀書地方。這一年也寫了〈次韻題白雲親舍圖贈又之姚秀才有序〉,初次顯露他對身旁友人思親的無限關懷,李逢時是一個對任何朋友都非常有情的人。

 

1859﹝咸豐九年﹞31歲。

這一年應故交的聘請,在山齋授徒當老師。寫了〈升天行〉,由詩的內容看來,假如不是一個幻想,就是一個夢境,他感到他見到神仙,也服食神仙贈送他的一棵草藥。這首詩為我們揭露了田園時代詩人的精神特點,他們不但和大自然相通,也似乎可以和天堂相通。這一年,他似乎西渡到福州參加秋天的考試,是否參加舉人考試不得而知,但是鐵定是去了。出發的路線是宜蘭→頭圍→北關→三貂→暖暖→錫口→中壢→府城→福州。他搭的是夾板船,對海上的風險毫無懼色。可惜,這次的考試大概沒有考上。在福州他登上了「于山」,參觀了「井樓門」。所走過的許多地方,後來都分別寫詩記遊。

 

1860﹝咸豐十年﹞:32歲。

寫了〈珍如朱山長命賦絕句留別〉兩首,頗珍惜朱山長在宜蘭仰山書院的教學。也寫〈留別蒼官宗──兄喬〉〈贈同年張──策六 〉〈贈同年簫──士千〉〈贈同年吳──子青〉〈中秋夜懷同年張──策六〉,叫人看出他對朋友的情誼非比尋常。也寫了〈白鷺行〉,文筆生動美麗,觀察入微,足以當成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又寫了有關除夕夜的〈圍爐二十韻〉,叫人看出他對雙親的孝順、對家庭和樂的重視、對世道衰微的感嘆以及立身處世的原則。這一年,他也寫了〈天津〉一詩,提到天津城被英法聯軍攻破,皇帝倉皇逃到熱河的事情。

 

1861﹝咸豐十一年﹞:33歲。

又去一趟福州,通過辛酉科拔貢生的考試﹝他早就通過秀才考試,只是時間不得而知﹞,因此也被稱為「李拔元」。他寫的〈由中壢至鳳山崎望竹塹城〉,這首詩可能是他趕路赴考的見證,為當時台灣北部桃園一帶的原野景觀留下了一個見證。在考試期間,他在福建參觀了「釣龍台」、「九仙山」,也分別寫詩記遊。寫給妻子吳祝娘的五言絕句〈寄內〉一首,裡頭透露了他一向缺錢囊澀的窘境。這一年曾經應台灣道兼學政孔昭慈的聘請,當了孔的幕僚。

 

1862﹝同治元年﹞:34歲。

寫了〈協安局感懷七首兼呈袖海王縣佐〉的詩,在序文中表達了對當時戴潮春之亂的態度,他對戴潮春居然有幾分的同情,只說戴是「為強族所逼」,才起而叛亂。當然,他不免對當時某些官方人物的處理亂事的不當態度表示不滿。

 

1863﹝同治二年﹞:35歲。

寫了一首詩:〈內子苦余勞悴,具酌解懽囑賦詩以助興,余約其意即席成之〉,提到了妻子吳祝娘安排酒食以慰勞他的勞苦,同時他也為妻子的好意寫了這首詩,裡頭對人生有很大的感嘆。在這一年,他也為自己的妾陳柔順寫了兩首詩,分別是〈陳姬不讀書頗知詩趣〉和〈陳姬酷愛鮮花…〉,亦可見他對妾的看重。這一年他也寫了散文〈銅貢賦〉,諷刺當時有些不學無術之輩,利用國家外有英法聯軍,內有太平天國之亂,急需金錢購買軍糧的弱點,大肆捐貲,取得貢生頭銜,騙取名聲,炫耀鄉里;他感嘆社會風俗已經日趨澆薄,每況愈下了。

 

1864﹝同治三年﹞:36歲。

寫了〈弔烈女黃寶姑〉共八首詩,這些詩歌頌了所謂的「守貞」的婦女的節操,反映了田園詩人頌揚民德的一般保守傾向。


1865﹝同治四年﹞:37歲。

這一年,他和宜蘭的幾位舉人、拔貢、士紳發起了興建宜蘭孔廟的建議。寫了〈乙丑棲雲別墅漫興〉,再一次寫了棲雲別墅,距離上次所寫的棲雲別墅風光有七年,由這首詩的內容看來,他在棲雲別墅一樣非常愜意愉快,不是去田裡種種菜,就是寫詩喝酒。在這一年,宜蘭發生了三姓械鬥事件,陳、李兩姓的人連合起來,對抗林姓的人,雙方聚眾械鬥,水火不容。後來甚至造成死傷無數,彼此老死不相往來。在械鬥中,李逢時避居員山大湖村,感到自己束手無策,非常遺憾。在亂事中,李逢時可能涉入了爭端﹝加入了李家的派系﹞,使他的名譽受損,也影響後來的仕途,他很後悔牽連了這件亂事,曾寫詩說:「里巷傳聞執殺聲,當時自悔不埋名」。

 

1870﹝同治九年﹞:42歲。

他有一趟台灣西部之旅,旅途地點包括了「安平」」、大溪坪」、「茅尾港」,分別寫詩記遊。

 

1871﹝同治十年﹞:43歲。

又準備要西渡福州,由宜蘭出發,經過北關道、貂嶺,可是後來並沒有真正西渡。


1872﹝同治十一年﹞:44歲。

這一年,李逢時的宗弟李望洋﹝非常有名的一個宜蘭舉人﹞從宜蘭出發,西行到甘肅去當官,可說千里迢迢赴任;而當時,甘肅正在烽火連天當中,李望洋這種行為似乎有一些瘋狂。李逢時因此寫了〈子觀宗──兄之令甘肅詩以贈別〉共十二首詩來贈給他,裡頭有一首勸李望洋不要去甘肅,應該留在桃花源一般的宜蘭才對。

 

1875﹝光緒元年﹞:47歲。

這一年噶瑪蘭廳改成宜蘭縣,李逢時籍貫當然變成宜蘭。

 

1876﹝光緒二年﹞:48歲。

四月三日未時,去世。

 

二、美麗的田園詩

在1858年,30歲,他寫了一首〈郊行〉的詩,所描寫的農村郊野在什麼地方並不很清楚,應該是宜蘭某地區吧,因為沒有資料能顯示這一年他離開宜蘭。這一首詩是寫二月農民的養蠶和插秧的情況,農鄉的味道十足,是一首典型的田園詩,也十足表現他所處身的環境就是一個農鄉的環境。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郊行〉

泥水蒼茫二月天,育蠶村裡看蠶眠。

溪南溪北絲絲雨,布穀一聲人插田。

【譯】在二月的時節,田裡的爛泥混合著田水,顯出一片泥水茫茫插秧前的水田景觀;在養蠶人家的村莊裡觀看蠶兒正在春眠。溪南溪北雨絲紛飛,雨量充足;布穀鳥叫了一聲,農夫開始插秧播田了。

 

這首樸素的田園詩,和任何田園詩都一樣,反映了農家離不開養蠶和種田這些基本事務。這首詩雖然還不能看出他詩歌的特性,但是證明了他有一般田園詩人的基本農鄉經驗。

 

在1857年﹝咸豐七年﹞時,他曾與宗弟舉人李春波、貢生黃佩卿、陳摶久、陳學庸等人,在枕頭山下建造「棲雲別墅」,招募當地人來耕種,大多栽種果樹。春天桃花李花盛開,再邀集朋友來這裡遊玩作樂。隔年1958年,李逢時就寫了〈暮春與同人遊棲雲別墅〉一組詩,用來紀念這件事。這組詩共有兩首,由詩中可以看出來這座建築就蓋在小山的坡地上,旁邊就是一條河流以及許多農夫的耕地,其實就是農鄉外郊的一棟房子,房子應該是他們幾個人親手建的。這首詩透露出來,棲雲別墅是用來做為他們休憩的房屋,是他們散心交友的地方。在田園詩的時代,許多的詩人的家屋成了他們描寫的對象,不管良窳,他們很能疼惜自己的家屋。鄭用錫、林占梅有「園林」,而陳維英和李逢時有「別墅」,這是最有趣的地方。這首詩也的確寫出了他的別墅是在一個農村田野的包圍中,是農鄉的一部分。同時這首詩十足顯露了了他高明的田園詩技巧,不可小視。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暮春與同人遊棲雲別墅〉

在枕頭山下,離城西五里許,丁巳與族弟春波同置多種果子樹木,土人漁其利而就耕焉,每值春日桃李盛開,足供遊玩,因名之曰:棲雲別墅。

【譯】在枕頭山底下,離開城垣大約五里左右,丁巳年我和族弟李春波一起在這裡種植了許多種類的果樹,建了房屋。當地人本來在這裡捕魚,後來就遷居到這裡來耕作了。每當春天桃花李花盛開,很能提供遊玩的樂趣。我們因此給這棟建築一個名字:棲雲別墅。

之一

問余何與俗塵疏,只為尋幽興未除。
修竹自村半弓地,小山斜枕數間廬。
舄穿紅葉聲邊過,雲占青山缺處居。
真個涉園多趣事,不妨棲比狎樵漁。

【譯】問我為何和世俗疏遠了?只是因為找尋幽靜的癖好還沒有捐棄罷了。修長的竹叢圍成的這個別墅區是個面積狹小的地方;只有幾間茅廬斜枕在小山的坡地而已。當我們的腳步踩過秋天的紅葉時,悉索的聲音就在身邊響起;白雲也將整個青山佔領,看起來彷彿已經沒有可以居住的空間了。在這個別墅走走,真的可以領會許多的趣事;何仿多來這裡和漁夫、樵夫們住在一起呢?

之二

手結衡茅傍水西,護居何必險山谿。
川長自種花千樹,果落時聞鳥一啼。
黃葉隔村人叱犢,白雲垂野客扶犁。
深耕僅得彈丸地,愁聽邊城噪鼓鼙。

【譯】親手繫綁屋樑和茅草,在河流溪邊蓋起了這幢別墅;何必一定要把房子蓋在險峻的山谷之間以保護居所呢?在這裡,有長長的河岸,岸邊自然生長著千棵的花草樹木;當果子成熟落地的時候,會引來一陣鳥兒的躁動鳴叫。隔著黃色葉子的樹木的那邊村莊,有人叱喝著牛犢在耕作;當白雲垂落在四野的時候,農夫正扶犁耕田。大家認真地在這裡耕耘,耕地事實上不大;不過最近我們很擔心國家邊境所響起的那些戰鼓聲﹝注:指太平天國的亂事﹞。

 

這兩首詩雖然表面看起來是描寫棲雲別墅,但是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在描寫身處大自然的那瀟灑放曠的意境。所以,李逢時用了「修竹」「小山」「茅廬」「樵漁」「花樹」「果洛」「鳥啼」「流水」「白雲」……諸多意象,構成一幅大自然的圖景,而這幢別墅就在大自然中,人物彷彿被消除了,活動者變成大自然本身,主體也變成大自然了。這正是李逢時詩歌的一大特點,他比同期的田園詩人更要重視大自然本身,詩歌不是用來突顯自我,而是盡量免除自我。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他的詩用了許多的顏色,譬如「紅葉」「青山」「黃葉」「白雲」使得詩變得很有精神,免除了自古以來「詩人眼中無色」的一般通病,引人側目,這首詩顯示了李逢時是深懂寫詩訣竅的人。

 

同時,這首詩讓我們完全領略到李逢時詩歌的特殊心法。那就是讓「我」來就「外境」,而不是讓「外境」來就「我」的一種寫法;也就是盡量不讓主觀的「我」過度打擾、扭曲「外境」的一種寫法,唯其如此,才能寫出外境的一派自然。這一點非常重要,後來,他描寫人物﹝他的親朋好友﹞也幾乎是同樣的手法--將自我淡化。

 

在1860年,他寫了一首〈白鷺行〉非常傑出。在短短的七行詩裡,他把白鷺鷥的動靜身影、飛行棲息寫得栩栩如生,尤其是描寫白鷺鷥的外形達到纖豪畢露的境界,整首詩的顏色鮮明,明麗鑑人。詩裡可以說找不到「我」的成分,詩人的心類似一面鏡子,將白鷺鷥客觀地映射在他的心鏡上,無我性比〈暮春與同人遊棲雲別墅〉那兩首詩更為傑出。我認為台灣同期的田園詩人,沒有人能像他一樣,能有他如此客觀、精細、生動的寫實手法,這首詩堪為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白鷺行〉

鷺鷥初展青霄翮,一痕乾雪長空畫。
斜風吹落江村邊,亭亭獨立圓沙窄。
頂上垂絲十數莖,毛衣清潔束如帛。
飲啄之外更無貪,大小之間見倫脊。
一點白光常照人,嗟嗟羅網設阡陌。
湖溪空闊且高飛,綠蒲紅蓼少行跡。
顧影徘徊秋水清,窺魚棲傍蘆花白。

【譯】那白鷺鷥初次展開了飛翔青天的羽翼,就像是一抹白色的雪痕,染畫在長空之中。受到了風兒的吹拂,她斜斜降落到江畔的村庄,此時亭亭獨立在小小的圓沙堆上。他那頭頂上垂落了十幾根的髮絲;羽毛如衣,乾淨有如成束的白色絲帛。除了飲食之外,她沒有任何的貪念;她以脊背的高低來論身軀大小。從遠處看,她有如一點白光,常常引人注目;可嘆的是:人們也常在田間小路設下了網羅,想要捕捉她。因此,在寬闊的溪流湖泊的上空,她高飛著;至於靠近人的綠蒲紅蓼就很少有她的行跡。大半她都徘徊在野外清秋的河流上,彷彿向著水中顧影自憐;有時,她也會靠近白色的蘆葦花身旁,仔細觀看河流中是否有著可以捕食的魚兒。

 

在這首詩裡,李逢時由遠而近,寫出了白鷺鷥的行蹤。依次寫長空飛翔、停落江村、身體特徵、水面覓食,空間感和運動感都非常突出。白鷺鷥的舉止動作,層次分明,像是一場攝影;風景變換迅速,不斷推出,其描摹的手法真是出神入化。同時,我們注意到李逢時的確是一個顏色的使用大家,他的詩大抵都有鮮明的色彩。在這七行詩裡,他又運用了非常突出的顏色寫法,用了「青霄」「白光」「綠蒲」「紅蓼」「蘆花白」,使得詩變得很有精神。我在上文曾說過,一般詩人的眼中往往是輕視色彩的,但是李逢時的詩不然,他的詩總是不缺顏色,而且十分自然,看起來叫人賞心悅目,這首詩是明顯的示範。任何的詩人,只要多幾寫幾首〈白鷺行〉這樣的詩,要在台灣的田園詩裡佔一席之地,是一點都不困難的。

 

到了1865年,他忽然又一次擴大寫棲雲別墅,仍然是寫實的,大自然風格更加濃厚。雖然如此,但是這組詩卻具有生活的味道,演變成一種生活寫實。無意間,李逢時揭露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叫我們瞭解李逢時有時住在棲雲別墅是需要到農田勞動的,他仍然算是半個農人。這一組詩叫做〈乙丑棲雲別墅漫興〉,共有四首。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乙丑棲雲別墅漫興〉

【之一】

一桁青山帶夕曛,
數村雞犬日相聞。
巖居莫說無供給,
有客扶犁耕白雲。

【譯】一列橫向的山脈上,掛著夕陽;前後幾個村莊,彼此平常都雞犬相聞。不能說居住在山巖處,生活的資源就一定會遭到斷絕;還是有人在白雲籠罩的這個山間種田謀生。

【之二】

何必窮荒闢草萊,
枕頭山下小園開。
問余蹤跡在何許,
判斷江山去未回。

【譯】何必特地到窮鄉僻壤的地方去開墾荒地呢?在枕頭山下,就可以墾成許多小小的園圃。問我現在的行蹤在哪裡,應該是在山水之間,還未回來吧。

【之三】

竹間隨意引流渠,
日去鋤雲種野蔬。
桃李遍開山下路,
煙霞自占水邊居。

【譯】在竹叢之中,隨意開闢溝渠,引水灌溉;平日就帶著鋤頭到野外去種種蔬菜。桃花李花開遍了山下的道路;水邊則籠罩了一片的煙雲。

【之四】

新釀春雲一甕香,
頹然日以醉為鄉。
花天絮地自成世,
翻覺人間無短長。

【譯】在春日裡,打開了釀造好的一甕香氣四溢的酒;整天喝得醉醺醺,頹然醉倒在酒鄉之間。在這個開滿花絮的天地裡,自成一個世界;才覺得活在人間沒有甚麼短長可言。

 

這四首詩,和上文那兩首詩棲雲山莊的書寫技法差別不大,眾多大自然的意象拼貼出更大的一幅自然風光,放曠自然的味道更強大也更渾厚。由這四首詩的內容看來,他在棲雲別墅並非不做農事,他仍然要去墾一墾荒,開闢溝渠,種一種蔬菜,這倒是很生活化的。詩歌也透露出來,他似乎是一個很會喝酒的人,常常喝得醉醺醺。總之,在棲雲山莊裡,墾荒種菜,閒看山水,縱情喝酒,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我們說這就是一個下層士人的一般生活了,很像是陶潛筆下的那種躬耕於大自然下的文士的生活。

 

以上,就是李逢時田園詩的一般風格。要之,我認為「放曠自然」「精細描摹」「顏色明麗」「淡化自我」就是李逢時田園詩的幾個特點。除此之外,友情和親情的蔓延,更是他詩歌的兩大特質。

 

三、友情詩

在上文我提過:李逢時的官運不佳,沒有能當個官員。但是,這種遭遇對他的詩歌寫作卻有了正面性。由於沒有接觸大官員的機會,他只能和一些考場的同窗或是小胥吏來往,由於他對這些朋友又很熱情,寫了多的詩來記錄他們彼此間的交往,這些詩就交織成一幅下層士人、官員的圖像,爲我們打開一扇窗,可以窺見當時小讀書人、小胥吏的姿影,相當珍貴。

 

在1858年,他寫了〈次韻題白雲親舍圖贈又之姚秀才有序〉一組共三首的詩。這組詩的寫作動機非常奇特,對朋友的同情細膩得叫人驚訝。原來李逢時有一個朋友叫做姚又之秀才,他由福建隨一個通判來到台灣鹿港,大概作幕僚的工作,時間一久,就很想念家鄉。李逢時這首詩,就是用來安慰姚秀才的思鄉之情,裡頭李逢時對朋友的那種友愛和善意很值得我們注意。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次韻題白雲親舍圖贈又之姚秀才有序〉

又之諱寶年。閩縣人也家貧能詩。素以孝聞。乙卯富公謙判鹿港。姚以布衣從遊焉。鹿有孝廉陳宗璜者。工於畫。與姚交。善之。一日見姚有憂色。詢之。知其有白雲思親之感也。數日携一畫。指姚曰。此白雲親舍圖也。姚感之因紀以詩。丁巳入闌,姚以圖竝原作諸詩見示,余愛其佳。因作是詩以贈之:

【譯】又之,名諱寶年。閩縣一帶的人,自幼家貧,卻能寫詩,一向以孝順有名。乙卯年,富公謙擔任鹿港通判,姚又之秀才以平民的身分,跟隨來台灣。鹿港有一位孝廉陳宗璜,很能繪畫,和姚秀才很友好,有一天,他看到姚秀才面有憂色,就問他發生甚麼事。於是知曉了姚秀才有狄仁傑那種望雲思親的心情。幾天後,陳孝廉帶著一幅描摹的畫來,指著畫說:這就是我畫的白雲親舍圖,送給您。姚秀才看了,感謝他,因此就寫了幾首詩。丁巳年時,姚秀才要回福州參加舉人考試,臨行前,把圖和那幾首詩拿出來和我分享,我非常喜歡那些詩畫。因此,我也寫了幾首詩來送給他:

【之一】

太行回首望庭闈,萬里家山兩地違。
春草王孫今日路,浮雲遊子幾時歸。
精誠隱有千秋感,血淚渾如一樣揮。
尺幅摹成新畫本,又從海外悵孤飛。

【譯】當狄仁傑行經太行山山頂時,向下望著白雲底下的家園,不由得懷念起他的母親來;無奈老家和太行山相隔萬里,哪能輕易地就回家?如今行走在春草滋長天地中的我們這些年輕的男士們,一樣遇到了考慮要不要回鄉的問題;只是流浪在外的人,幾時能回去無法預料。看那圖畫裡隱藏了千秋萬世的思親心情,就像是揮灑血淚一樣地被揮灑在畫面上。於是,這張由小小一尺見方的畫布所摹畫而成的新畫作,就跟隨著思親的人孤獨地在海外悵然地單飛了。

【之二】

一撮晴雲海上飛,離情落筆不停揮。
蘭城遠與榕城隔,雁信難將旅信歸。
悅士使君能賞識,思親孝子念睽違。
秋風擬挂蒲帆去,拜罷庭闈赴省闈。

【譯】就像是一朵白雲飄飛在海上,離別親人的愁緒促使畫圖的人和寫詩的人不斷揮灑他的筆在作品上。蘭陽遠遠地與福州彼此隔離,很難寫信告訴母親即將回鄉的消息。即使是受到了能接納賢士的長官的讚賞,但是孝子仍然掛念長久不見的母親。因此,就在這個秋天的季節,您決定掛帆搭船歸去,一方面可以拜見家裡的老母親;二方面可以即時趕赴舉人的科考。

【之三】

省闈遙隔大瀛東,咫尺天涯片念通。
入幕久從金馬客,置身深在蓬萊宮。
懷君夜月三更後,坐我春風一席中。
藹藹堪親兄若弟,合將詩酒話幽衷。

【譯】雖然福建省的考場隔了一個遙遠的海洋,可是咫尺天涯,只要一個念頭,就可以到達那裡。您在這裡擔任客卿已經很久了,一向置身在遙遠的這個台灣島。我常緬懷有月光的三更晚上,您愉快地和我坐在在酒席中。彼此那麼融洽有如親兄弟;我們一起吟詩喝酒,一起談論幽微的心裡話。

 

這組詩首要的目的當然是「安慰」對方,其次是稱讚對方有一顆孝順的心。裡面當然也讚揚了作畫的陳宗璜舉人以及寫詩的姚秀才的本領。不過,最叫我們感動的還是李逢時那種對朋友的感情。由「藹藹堪親兄若弟,合將詩酒話幽衷。」這個句子看來,李逢時是把姚秀才當成親兄弟看待了,真是有情有義。李逢時不但對姚秀才如此,他對他所有的朋友幾乎都是如此。

 

在1858年,李逢時也寫了一首〈秋夜送玉麟宗--兄西渡〉的詩,這首詩是送別族兄李玉麟到大陸後的感作。友情一樣非常濃厚,原文和翻譯並陳於下:

〈秋夜送玉麟宗--兄西渡〉

莫逆交深越二年,道旁分手更纏綿。

蘭江夜月離人酒,石港秋風送客船。

鴻雁一聲煙滿浦,蘆花兩岸水浮天。

澎湖蜃氣昏如雨,為屬舟師靜候便。

【譯】我們成為莫逆之交已經超過了兩年,記得我們在路旁分手的時候,情感是那麼地深厚。您現在已經起程西行渡海,在蘭江的月夜裡喝了臨別的一杯酒,石港的秋風送走了您搭的客船。您停留的澎湖島的雲氣必定昏暗欲雨,因此必要交代船夫耐心地等待。

 

這首詩的意境非常地好,像「蘭江夜月離人酒,石港秋風送客船。 鴻雁一聲煙滿浦,蘆花兩岸水浮天。」都是大好的詩句,風景和離情都很動人,意象栩栩如生。當中我們特別注意到「莫逆交深越二年,道旁分手更纏綿。」這句話,李逢時明寫,他們只交往兩年,已經成為莫逆之交了。他先前的那首詩指出他和姚秀才有如親兄弟,這一首又說和李玉麟成為莫逆之交,友情發展的速度和深度都很快,有點不類「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種傳統的教誨。

 

在1860年,李逢時又寫一首〈贈同年張──策六 〉的詩贈給張策六這個人。張策六可能很早就是李逢時的同窗,兩人可能是同時獲取貢生的身分;兩人也可能是將來同赴福州考舉人的友伴,並且兩人通通沒有被錄取。在1860年這首詩裡,看起來他們還洋溢著青春的氣息,當時李逢時才只有32歲,料想張策六也差不多這個歲數:

 

〈贈同年張──策六 〉

文字由來萬選錢,喜看鵷鷺共聯班。

諸羅七十二峰秀,君是蓬萊第一仙。

【譯】您的詩文本來就是無比精美的文字;行文如同鵷鷺飛行,非常有序,層次分明,教人喜歡。就像是諸羅縣境裡的七十二個山峰最傑出的一峰,您是蓬萊仙島的第一人。

 

這首詩寫得毫不囉唆,輕快儉省;卻是很精緻的一首詩,很有精神。不過,最值得我們注意的還在於他對同年張策六的稱讚。在短短的兩個句子裡,李逢時盛讚了對方選字精美、層次分明的詩藝,又給了他台灣第一詩人的美譽。能給同學這種稱讚,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在這裡看到「文人相輕,自古皆然」這個律則不太適合李逢時,他對張策六的友情真是不同凡響──只有欣賞,沒有輕看。

 

李逢時不但對張策六如此,他對他的「同年」無一不如此,那種對朋友禮讓的胸懷、絕妙的稱讚實在是古來少有。我們讀了這些詩,才知道我們對朋友的吝嗇是如此地可鄙,也是多麼地可悲。底下的兩首詩都是寫於1960年,分別盛讚了另外兩個同年的詩藝,讚辭細膩巧妙,叫人嘆為觀止。原詩和翻譯如下:

 

〈贈同年簫─士千〉

一鳳長鳴出鳳山,邱隅更不聽綿蠻。
休將豪氣薄蕭統,選到昭明未可刪。

【譯】就像是一隻長鳴的鳳凰一樣,您從鳳山飛出來了。又像是明朝邱隅這個清廉的湖州通判一樣,不願只像一隻小小黃鳥終老在小小的山阿處,而寧願選擇在高高的逍遙巖上構屋隱居。請不要將這股豪氣輸給了梁朝的蕭統,假若是蕭統還活著的話,當他編選《昭明文選》的時候,也一定會蒐集您的詩文,千秋萬世將沒有人能刪掉您的作品。

〈贈同年吳一子青〉

嘉陵三百里。落筆有神奇。
張鷟青錢品。曹娥黃絹碑。
伊人秋水外。朗秀春山時。
古道照顏色。斯言誠不欺。

【譯】有時,您的詩文就像是吳道子所畫的《嘉陵江三百里旖旎風光圖》,落筆的時候充滿了神奇。有時,您詩文的遣詞用字的準確度就像是唐朝張鷟善於考試一樣:萬選萬中。有時,也像漢朝的蔡邕給予曹娥碑的稱讚:絕妙好詞。有時,您詩文超出了秋水伊人的柔美,正像春天的山脈那般的清秀。有時,閱讀您的詩文,古代傳統的美德就會閃耀在面前,用「古道照顏色」來形容您的詩真是恰如其分。

 

四、對雙親﹝或整個家庭﹞的感情

除了友情,李逢時對父母或整個家庭的感情也叫人感動。李逢時表達他對父母的感情,豪不造做,大約都把父母放在整個家族裡的中心點來書寫,文筆非常率真自然。同時,他非常看重整個家庭的團結和樂,並且一再告誡每個成員,在一個家族裡,長幼有序,中規中矩是必要的。

 

在1860年,他寫了一首五言古詩叫做〈圍爐二十韻〉,詩的內容顯得比較雜駁;不過相當表達了他對家庭和樂相處的願望,同時也寫到了在圍爐時自己對父母的孝行。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圍爐二十韻〉

天意此休息,家人高會時。
香芹采綠節,嫩蒜切銀絲。
白水調花鴨,紅爐爨伏雌。
嘉餚既云備,清酒斟滿卮。
燭影溫窗紙,薰籠熨帳幃。
尊前娛二老,膝下弄雙兒。
妻子代庖潔,諸孫執酌宜。
老萊衣學舞,商陸火添炊。

玉漏銅壺淺,洪鈞斗柄移。
陽和噓大塊,德教仰皇慈。
聚順鯨鯢樂,排行鴻雁隨。
汝曹機可引,其羽用為儀。
願養凌雲翮,毋傷連理枝。
亡羊牢再補,刻鵠鶩何為。
海底珊瑚樹,庭前松柏姿。

美材為棄擲,弱質反矜持。
爆竹徒從俗,揶揄笑賣癡。
世醒甘旨誤,吾醉素心知。
舊雨今宵盡,春風昨日吹。
聖朝得遭際,桃李解葳蕤。

【譯】天意要我們在此時休息圍爐,一家人在這時共聚一起。把芹菜的綠色枝梗摘下來,嫩蒜切成一條條銀絲樣。再用清水煮熟乾淨的鴨子;燒紅炭火的爐子上烤著生卵雞。美好的菜餚都準備好了,清酒也倒滿在杯子裡。房內的燭影映在紙窗上,發出香味的薰爐正薰烤著冷冷的帷帳。我在酒席前和雙親談笑,作弄膝下的兩個兒子。妻子料理的廚房整潔乾淨,所有的兒孫的飲食都中規中矩。在這個除夕夜裡,學著老萊子娛樂雙親,爐中焚燒著商陸的草根以避邪。我們要珍惜光陰,時間的確過得很快,天上的北斗星隨時都在移動。同時也要知道和樂相處的道理,春日和諧的氣息總是仰賴大自然合諧的呼吸,就像人間的德教完全仰賴皇上聖德的推行一樣。在新的一年裡,我們家族成員彼此相處,應該像海中快樂的魚兒一樣,團結和順;也應該像空中的鴻雁一樣,有序地排列飛行。有時我們應該有計謀,好讓弱小的自己,通過某種改變,讓自己壯大起來,有如鴻雁長出豐厚的的羽毛。我們也要有好德性,比如多多體恤那凌空飛翔的鳥兒,不要傷害那些一起雙棲在樹上的鳥兒。假如羊牢破了,走失了羊兒,也能知道馬上把羊牢補修起來的道理;好高騖遠的事情,絕對不做。為人應該有海底珊瑚那種安靜深沉的涵養,品格也要像庭前前柏樹那樣堅韌不摧。可惜,如今的風尚是把有美好才德的人加以鄙棄,反而是看重那些懦弱無德的人。本來新春爆竹是用來除掉舊惡的,可是今天看起來,它也跟隨俗尚,變得沒有意義了;它彷彿就像俗人一樣,只會揶揄那些美好才德的人,甚至只會裝瘋賣傻而已。世上的人自認清醒,卻總是被喜愛吃穿的欲望耽誤了;我雖然是個喝醉了的人,心裡反倒是非常清楚明白。這個除夕夜,是否告訴我說往日老朋友們的感情就在今夜都全該了斷了?學生老師之間的情誼是否也是昨天的往事了?從現在起,我應該刻苦奮進,假如有一天能遇到賢明君主的重用,那麼我這個小人才的人生也就來到了繁榮發達的時候了。

 

這首詩散發出來的家庭和樂氣氛很值得注意;當中「尊前娛二老,膝下弄雙兒。」「老萊衣學舞,商陸火添炊。」這兩句詩,都表示了在圍爐時不敢忘記父母。

 

到了1864年,他又寫了〈除夕〉一首,父母就完全變成主角了。當中提到了身為兒子的自己在外奔走總是擔心雙親的心情。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除夕〉

絕裾何以慰親顏,碧海雲深戀故山。
童稚遍斟婪尾酒,一杯徐上老人歡。

【譯】斷然離別故友,奔走在外,卻總是擔心家裡的雙親;即使抵達深海或高飛雲端,還是深深戀著故鄉。還是除夕的這一天最好,我回來了,家裡的小孩為每個人循序倒酒,我把最後的一杯酒緩緩遞給歡喜中的父母親。

 

這首詩雖是寫除夕,但是其實是在寫他對雙親的感情。在裡頭,表面上是寫一家人的歡樂,但是還是把父母放在中心點然後加以書寫。「絕裾何以慰親顏,碧海雲深戀故山」這一句詩,把詩人對父母的多情完全寫出來了,叫人不禁為之動容。

 

總之,李逢時的家庭詩,沒有傳統那種大家長中心主義的味道,與一般的詩人有所不同。他更多的是伸張了家庭成員和樂相處的那種氣氛,以及對每個家庭成員的關懷。

 

五、對妻、妾的愛情

在所有李逢時寫作的親情詩中,最令人感到有趣的,還是他對他的妻、妾的愛情。李逢時是有一妻一妾的,他的妻子叫做吳祝娘,由李逢時寫給她的詩看來,她應該是一個賢淑勤勞的女性,相當能體諒李逢時的奔波勞苦,也是李逢時陳述他心中委屈的對象。妾的名字叫做陳柔順,她不是一個很能讀書的女性,但是深受李逢時喜愛,當李逢時揮毫時,她會捧硯在一旁幫他,極可能和李逢時有些歲數上的差異,看起來有些天真無邪。底下是幾首他寫的,有關妻、妾的詩:

 

在1860年,李逢時寫了一首詩五言律詩〈寄內〉給他的妻子。這封信說他年年都離家奔走工作,不在她身旁,家裡的是都妻子處理,言下之意頗有虧欠於她的意思。原詩和翻譯如下:

 

〈寄內〉1860

自少為夫婦,年年遠別離。嗟予行役久,賴爾室家宜。

遊子思鄉切,歸途積雨遲。鵲橋良夜月,是我入門時。

【譯】我們從小就結為夫婦,長大以後,卻年年都彼此遠離。我常感嘆在外奔波太久了,一切的家務都由您在照顧。遠遊的人思念故鄉的心情是急切的,無奈回家的路上遇雨而延遲。差不多要到今年的七夕晚上,我就會回抵家門的時候。

 

這首詩大概是他外出的時候寫的,詩裡頭透露在1860年除夕之前,他還在外頭奔走,要回家時,還碰到了一場不小的雨水。「自少為夫婦」這句話也顯示出他和他的妻子很早就結婚,有點像是一對青梅竹馬的友伴吧。在古詩人中,願意寫詩給自己的妻子的人很少,因為這牽涉到雙方的默契問題,最起碼妻子也要是一個略為懂得詩的人才行,因此我們可以猜測吳祝娘應該有一些詩詞的素養。由於有默契,因此,寫詩的情緒顯得平穩,彷彿對著知己談心。

 

到了1861年,李逢時又寫了另一首五言絕句〈寄內〉給他的妻子。又和妻子談心,情緒也是一本平常,非常坦白。原詩和翻譯如下:

〈寄內〉1861

一別鄉關去,車船不定家。生涯隨處有,囊澀是虛花。

【譯】一離開了故鄉來到外地,總是以車船為家,沒有固定的住所;隨時都可能去到某個地方,最糟糕的是,袋子裡始終無甚金錢。

 

這一年,李逢時到福州赴貢生的考試,很可能這首詩就是在福州寫的,因此在詩裡出現了「一別鄉關」「車船不定」的字句。由於和妻子無所不談,才會出現「囊澀是虛花」這種真實經濟情況的描述。夫妻之間的這種平常談話,引來了我們的感觸,夫婦之間總少不了要談家庭的經濟問題。

 

在1863年,李逢時應妻子的要求,又寫了〈內子苦余勞悴,具酌解懽囑賦詩以助興,余約其意即席成之〉這樣的一首詩。這首詩提到了妻子對他的體貼,在他勞苦之餘,替他辦了酒菜,與他共飲。李逢時也很能呼應妻子的心意,為了妻子,寫了這首詩,讓人再度看到他們夫妻彼此相契的那種感情。

。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內子苦余勞悴,具酌解懽囑賦詩以助興,余約其意即席成之〉

【譯】我的妻子擔心我過度勞苦,準備了酒菜,為我抒解心緒,並要我寫詩來增添情趣,我揣度了她的好意,即席寫了這樣的一首詩。

光陰如何駐,兩鬢不成霜。夢到醒時大,春回死後長。

經營徒耗力,富貴轉嫌忙。即此吾心快,陶然倒一場。

【譯】要如何才能停注光陰的流逝,好讓我們的雙鬢不至於成白?吾人總是做夢時不知夢的大小,直到醒來的時候,才能清楚衡量;甚至一直要等到春回大地時,才知道嚴寒的冬天也實在是太久長了。綜觀我們的一生,斤斤計較於事業的經營,大抵都是徒然耗損力氣的;求取功名富貴總是窮忙一場。就是喝酒這件事,才能使我的心情暢快,在一場陶陶然的醉酒後,放身倒下去睡著了。

 

由詩的內容看來,他坦白地談到他對求取功名富貴的一生感到相當失望,也有消遣自己的味道。看得出來李逢時不是那種「驕其妻妾」的人,在妻子的面前,他彷彿不敢有任何的自誇。要是換上其他的人,必不能如此,因為「拔元」這個頭銜仍然很值得向妻、妾誇耀的

 

在1863年,李逢時寫了〈陳姬不讀書頗知詩趣〉一詩,來記錄他的妾替他捧硯的這件事,裡面透露出他對他的妾的愛情。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陳姬不讀書頗知詩趣〉

愧余不是謫仙人,巾幗憐才出性真。
多累纖腰來捧硯,玉環應是爾前身。

【譯】我頗遺憾不是居住在人間的仙人,陳姬本性如此的純真,應該是上天所憐惜的幗國才女。現在卻承蒙她以纖纖的弱身來幫忙捧硯,好讓我方便寫字;我細細細地思量,感到她的前世諒必是那個為李白捧硯的楊貴妃吧!

 

由詩的內容看來,不論怎麼看,只是一件小事,一般的詩人大概不會為這件事寫一首詩的,但是李逢時卻不大相同,他仍然寫得很認真。明知道這個妾不喜歡讀書,但是仍然給他很高的美女、才女的那種讚譽,很像父親對掌上明珠的那種愛惜,實在是很叫人訝異,

 

也同樣在1860年,他又寫了〈陳姬酷愛鮮花……〉這樣的一首詩來記錄他的妾的一件迷信行為,乃是有關他的妾害怕來世要還「花債」的生活小事。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

 

〈陳姬酷愛鮮花人爭餽送或紿以今世受人花多來世難償其值後有送者姬有釆色人知其意強予之則袖手不承喂使放之几上余怪而問之姬以人言告且曰人遺花時不用親手遞過則免花償之累余以為新語笑而誌之〉

【譯】陳姬很喜歡鮮花,人們知道了,就爭相送花來。然而她大概相信「今世接受人家送的花太多,來世就很難償還花債」的這種迷信說法,後來每當有人送花來,他的臉上就有要接不接的猶豫不定的神色。假如有人知道她舉棋不定的心情,想要勉強她收下,她就乾脆袖手不接,只吩咐對方放在桌上。我感到奇怪,就問她為什麼這麼做。陳姬就告訴我有關那個迷信的說法,而且還說:「當別人送花時,只要不是親手由對方的手中接過來,就可以免除花債。」我認為這種事很像《世說新語》裡的趣事,因而寫詩記錄下來。

憐香爾也有肝腸,爭摘鮮花供曉妝。
若得好花常插鬢,來生花債不妨償。

【譯】一些頗懷好意的人,很懂得憐香惜玉,爭相摘下鮮花,送給陳姬,以增添她的美顏。我卻認為,何必害怕他人所贈的鮮花呢?如果能常有好花插在髮鬢上,使自己更加美麗,來生何仿償還這些花債。

 

害怕償還「花債」的這個小迷信,在台灣的民間流傳已久,其實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但是李逢時還是把他當成非常珍貴的一件事寫下來了,還認為這件事頗像《世說新語》裡的趣事。他反映了李逢時對這個妾的看重,唯其看重她,任何的小事在他的眼光中都不是小事。另一個重點在於,這首詩雖然不直接說他的妾的貌美,可是似乎能讓我們猜測這個妾極可能是一個美人,所以大家才會紛紛送花給她,這就更反映出他對這個妾的珍惜之意了。

 

以上,就是李逢時的《泰階詩稿》裡非常引人注目的友情、親情的描寫。

 

六、台灣田園文學時代和普遍滋長的友情、親情

 

的確,李逢時的詩歌充滿了友情、親情、愛情,儘管我們說這些古典詩人意識形態型態都是保守的,但是這些熱烈的感情,卻瀰漫在他的詩集中。在如今的詩壇裡,情感破碎的描繪成為一種時尚,我們對一百多年前的田園詩人李逢時經營出來的如此和諧的詩歌世界,不免感到疑惑。我們會批評說:「它可能不是真實的!」不過,李逢時卻彷彿不覺得如此,他似乎很自然就寫出來了。事實上,我們應該把李逢時詩歌裡的情感世界看成是那個時代的理所當然的共同文風,才能瞭解裡頭的奧秘。

 

加拿大籍的文學批評家諾斯洛普‧弗萊曾經提到,文明社會所產生的文學文類,不管是傳奇﹝浪漫﹞、田園也罷,悲劇、諷刺也好,他們都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神話。在原始的神話裡頭,已經蘊含了這些文明社會的文類的特性。換句話說,神話就是這些文類的「原型」。他在1951年所寫的〈文學的若干原型〉裡表列了神話和文類的相應關係如下:

 

1.黎明、春天和出生的階段。例如英雄的誕生、甦醒、復活、創造等以及擊敗黑暗、冬天和死亡這些能力。從屬的人物有英雄的父母親。它是文學類型包括傳奇故事、酒神頌、狂詩狂文的原型。
2.天頂、夏天、婚姻和勝利的階段。如神聖化崇拜、神聖婚姻、升入天堂的神話。從屬的人物有英雄的同伴和新娘。它是文學類型如喜劇、田園詩、牧歌的原型。
3.日落、秋天和死亡的階段。如墮落、神的死亡、暴斃、犧牲以及英雄的疏離等神話。從屬人物有被叛者和海妖。它是文學類型如悲劇、輓歌的原型。
4.黑暗、冬天和毀滅階段。如上述惡勢力的的得勝、洪水、回到渾沌的狀態、英雄被打敗以及眾神毀滅的神話。從屬人物有食人妖魔和女巫。它是文學類型如諷刺劇的原型。

 

我們注意到這個表裡頭的第2階段﹝天頂、夏天的這個階段﹞,也即是裡頭有「喜劇、田園詩、牧歌」這些名目的階段。弗萊顯然說,喜劇、田園詩、牧歌的原型就是天頂、夏天的神話。因此田園詩當然也隱含了夏天神話裡「神聖婚姻、從屬的人物有英雄的同伴和新娘」的這種成分。也就是說,在田園詩出現的階段,除了英雄﹝故事裡的主角﹞是主要的被描寫的角色以外,英雄的友伴和新娘也會成為被描述的對象;而且田園詩裡會出現隆重的婚姻描述,婚姻將被描寫得非常神聖,充滿了天真的、被神祝福的風味。如果,我們把握了弗萊所說的這個文學規律,那麼我們對於台灣文學田園﹝夏天﹞時代所出現的李逢時的詩歌就不再感到訝異,因為描述婚姻的神聖、描述朋友之間的友愛,就是此一階段文學的特性。

 

假如我們不用弗萊的神話原型理論來理解李逢時的詩歌,而是用一般的社會史觀點來理解的話,那就是說:台灣歷經了清朝前期一百多年的移民墾殖後,移民已經落地生根了,他們已經和台灣這塊土地以及土地上的風俗習慣、價值觀,深深地聯合在一起。人們一出生,就是屬於土地和人群的一部分。這時候,個人主義的思想還沒有傳到台灣來,平權思想還沒有被聽到,人和土地、人和社會、人和人之間沒有任何的疏離。因此,和諧的親情友情、夫妻感情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家描述的對象,認為那是至美的東西,是最具價值的東西。這就是李逢時詩歌所以產生的的重要原因。

 

總之,我們不能用現在的文風去理解推斷古代的文風,每個時代皆有它一定的寫作傾向,無法雷同。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民風習俗、社會法則、道德倫理、價值觀,從而導致文學的根本不同。

 

台灣還有一個田園詩人林占梅﹝1821-1865﹞,是新竹人。他的年紀比李逢時大了8歲,比陳維英小了10歲。他雖然有三妻三妾,但是並非同時擁有這麼多妻妾,由於他的妻妾大抵早夭,只好續絃。他許多妻妾的突然亡故,造成他巨大的哀痛。因此,在他遺留下來的的詩集《潛園琴餘草》裡,寫了不少悼亡詩,那些哀傷妻妾亡故的詩並不是隨便寫寫而已,裡面有他非常真摯的感情,讀來令人不忍。當然,他和這些妻妾之間,也不乏情趣,他不吝筆墨,寫了一些閨中之趣,並高度讚揚了她們。底下有兩首詩,分別是〈歲暮雜感〉和〈閨中有贈〉。前一首乃是悼念他第一個妻子陳氏的作品;後一首詩可能稱讚三位妾中的一位。兩首詩都寫得非常有情,我們把原詩和翻譯並陳於下,做為本文的結束:   

 

〈歲暮雜感〉

生離已吞聲,死別長惻惻。寒宵臥空床,悼亡長太息。憶昔我岳翁,舉家之燕北。

因憐道路長,纎弱難遠適。挈送入我門,母女淚漣淢。其時年十五,釵裙無華飾。

十六余遠行,代我供子職。盡孝事重闈,承歡多順色。三載余歸來,下機喜停織。

十九始成婚,閫儀殊謹飭。親戚同里閭,齊撀稱婦德。病忽入膏肓,葠苓醫不得。

零落歸山邱,長隔如異域。魂夢空相親,音容忍迴憶。一燈雨夜寒,淒絕空房黑。

【譯】我和她生前的短暫離別,都會彼此哽咽;更何況死後的永別,那就是一生永遠的傷痛了。我在寒冷的夜裡躺在空空的床上,因為悼念著妳而長聲嘆息。還記得16歲時,我和妳的父親一家人遷居到北平居住,由於路途遙遠,妳的體質比較虛弱,不宜跟隨。妳被送到我家,當時妳的母親和妳流了許多的眼淚。當時,妳只有十五歲,穿著一本平常絲毫沒有裝飾的衣服。十六歲那年,我就這樣離開了妳遠走他方,妳就留在我家裡,代替我善盡兒子的責任。日常中,妳孝養我的雙親,對雙親屈意承歡和顏悅色。三年以後,我回來,妳歡喜地停了織布的工作,起身歡迎我。19歲時,我們才完婚,對於家門的規定,妳嚴加遵守,親戚或鄰居都齊聲讚揚妳的賢慧。可惜,忽然間,妳竟然病入膏肓,沒有任何的藥能醫好妳的疾病。妳被埋葬在郊野的墳裡,我們如同相隔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我們只能在夢中相親,或只能在回憶中想到彼此的音容。在這個寒冷的雨夜裡,只有一盞小燈微亮著,空空的房子只剩下一片黑暗了。

〈閨中有贈〉      

可意妻兼友,如卿亦孔嘉。慧心同穀種,素質配梅花。琴解彈盧女,書能讀大家,閨中多韻趣,覓句又評茶。

【譯】既是妻子又像是知己的女性是最令人羨慕的;不過,像妳這樣也很完美。妳的慧詰有如那位把榖類帶來人間的女神,美好的本性如同堅貞不凋的的梅花。妳的琴藝相當好,彷彿三國魏武帝時宮女盧姬;妳讀書的能力也很高,能讀得懂大學問家的作品。在閨房中,妳帶來有許多的趣事,既能吟詠美好的詩句,又善於泡茶品茶。

──2013、01、29於鹿港

 

 

 

 

 

 

 

+

檢視次數: 3600

李秀在9:03pm對2013 三月 27的評論

是否筆誤?

林占梅的年代是 1821-1865,而非1852-1865.

宋澤萊在8:14am對2013 三月 28的評論

李秀平安:

謝謝告知。林占梅應該是1821年出生,是我寫錯了,已經把它更正過來了。

我很喜歡田園時代﹝清治後期﹞的台灣詩人,林占梅是其中之一,他的詩很了不起。

宋澤萊謹上

意見

您必須是成員才能發表評論!

加入 台文戰線聯盟

© 2024   Created by 胡長松.   管理小組

成員徽章  |  報告問題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