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說三百年
◎宋澤萊
【作者註】在這麼長的一篇文章中,我想顯示的不在於我知道這麼多著名的美國小說的大概內容;而是我看到美國小說變遷的一個律則,那是普遍一個國族或一個族群或一個社群文學史的變遷律則。
一、 春天:傳奇﹝浪漫﹞小說時代
當美國獨立時,人口約有260萬人,疆域不出北美13州,文化、文學仍然浸浴在歐洲的風格裡,談不上甚麼是真正的美國文學。不過,很快地,美國人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作品,小說最能做出這種反映。這些小說要不是具有政治理想的「美國夢」的作品;就是具超出現實狀況的崇高故事;人物經常是大英雄,他們的行為出乎一般常人的能力之外,叫人讚嘆不已。這就是浪漫﹝傳奇﹞小說時代的來臨。
1.休‧亨利‧布雷肯里奇﹝Hugh Henry Brackenridge, 1748-1816﹞
…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4 三月 13 3:00pm添加 — 無評論
細讀原住民作家莫那能的兩首詩
──並論當前擺盪於悲劇和田園之間的原住民文學
◎宋澤萊
一、1980年代開始的原住民新文學類型
台灣原住民的文學起源於何時,是一個頗需要爭論的問題。
如果說「只要有人類社會就有口傳文學」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話,那麼台灣原住民在台灣的文學史不能算短。因為,由許多專家所堅持的台灣原住民「多元遷移」的說法來看,最早遷徙進來的一波可能是泰雅族,大約在6000─7000年前就移入台灣;第二波為賽夏族;第三波或更晚移入的有阿美、卑南、排灣,大約在5000年前移入。就以最晚由巴丹島遷移到蘭嶼的達悟人而言,遷入的時間大約在1000年以前或500年以前…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3 十月 8 7:07pm添加 — 無評論
由宋澤萊於2013 十月 8 7:30am添加 — 無評論
論「笠詩刊」的諷喻詩
──以陳千武、李魁賢、鄭炯明為例
◎宋澤萊
一、戰後台灣人的諷刺生存態度與詩人
台灣在1895年之後,整整經過了51年的日本殖民統治。由於難以面對被滿清朝廷出賣的不白之冤以及被統治的痛苦,台灣人那種哀婉的情緒久久不能消逝。有良心的台灣作家,不知道寫了多少的悲劇作品,才稍稍沖淡那濃得化不開的悲傷情緒。不過,50年不算是短的時間,足夠讓台灣人慢慢看清楚殖民者一貫的鎮壓、監禁、恐嚇、欺騙的統治技倆;同時在劣勢中也摸索出了種種可以抵抗、反叛的方法,不再只是委屈求全。來到了戰後,面臨國府的再一次殖民統治,台灣人已經不再有過度驚訝或悲傷無措的情緒。由於能洞察被殖民的種種必然狀況,他們轉向了冷靜以對。然而,由於被殖民的枷鎖不是短暫期間就能掙脫,被殖民的日子還得一天天地挨過,最終就發展出一種譏諷的生存態度:既譏諷殖民者的無理、蠻橫、荒謬的統治;也譏諷自己的軟弱、畏葸、無奈的偷生樣態。這時候,文學作家提筆創作,就出現了諷喻性的作品,尤其是反諷性的作…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3 九月 6 11:07pm添加 — 無評論
評李喬的短篇小說《告密者》[1]
──並論諷刺小說裡的食人妖魔
◎宋澤萊
0、摘要
本文乃是用來顯明李喬諷刺小說的特色。雖然李喬主要的小說是悲劇小說,但是他也捲入了戰後諷刺小說書寫的大潮裡。李喬是諷刺小說大潮裡食人妖魔的書寫者,很值得注意。本文將一一討論這些問題。
關鍵詞:李喬、弗萊﹝Northrop…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3 九月 4 8:30pm添加 — 無評論
戰後悲劇文學的延續與二二八事件的書寫
──以胡長松、李喬、田雅各的小說為例
◎宋澤萊
一、戰後悲劇文學延續下來的原因
我曾經說過,戰後的台灣文學呈現了諷刺和悲劇文學雙主流的現象。我也曾說這是一種幻象,因為悲劇文學的大潮已經隨著日本統治的結束而中止了,戰後真正的主流應該是諷刺文學。不過,由實際的文學作品來看,戰後的悲劇文學還是那麼多,品質仍然不比日治時期差,要說它不是主流,確實是有點說不過去。為什麼戰後悲劇文學還是那麼多、那麼有力呢?其原因有二:
一個是戰後的某些作家以日治時期的文學做為寫作素材,他們寫了許多有關日治時期的歷史小說。由於日治時期的歷史是悲劇的,人心也是悲劇的,因此這些作家為了要重現當時的真實,他們就把歷史小說也寫成悲劇,他們的文風和日治時代的文風並沒有區別,只是日治時代文學的一種延續罷了。比如說鍾肇政所寫的《濁流三部曲》…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3 八月 7 9:30pm添加 — 無評論
母親生命最後兩個月是怎麼挨過的?
──兼談我的母親受洗的經過
◎不孝子廖偉竣【宋澤萊】回憶
──因為《聖經》並沒有掩蓋偉大君王大衛的敗蹟劣行,所以《聖經》才顯得是真實與有價值的──
0.前言:一生悲苦的代價
只有我才知道母親最後兩個月是怎麼挨過的。儘管母親還算長壽,事蹟不少,但是如果我沉默不語,就沒有人知道母親極為緊要的這些日子是怎樣生活過來的,我們對母親的回憶就殘缺不全,終至於成為一種重大的缺憾了。
母親最後兩個月的日子究竟是怎麼過的?如果我說母親平平安安,從容過活,那就是造謠!如果進一步說她無視病魔,無憂無懼,那就是可惡了!如果,我害怕甚麼,企圖掩蓋真相,不敢將她的真實狀況說出來,那更是不可原諒的混蛋了!
母親在最後的兩個月裡有口難言,說話成了最艱難的動作,在最後兩天她甚至只能單音節地一直呼喊她的母親,痛苦始終煎熬著她,不論是心理的,或是身體的…
繼續【無註版】評洪棄生的「鹿溪」系列詩
──並論悲劇時代迅速喪失的田園美景
◎宋澤萊
一、斷層歷史下的詩人
台灣由清治時代演變成日治時代,頗不類於一般歷史理論所說的那種「演變」,事實上它比較像是一種「突變」。它叫我們想到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所寫的小說「蛻變」的男主角,幾乎只在一夕之間,人就變成一只甲蟲,當中並沒有經過多少時間的過渡。也就是說本來台灣人是自主的,突然間,台灣人成為被他族所奴役的人。
法國後結構主義者傅科(Michel Foucault,…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3 四月 11 11:24am添加 — 無評論
【無註版】細讀楊廷理《東游草》裡的幾首詩
──並論台灣傳奇文學中「英雄的旅程」
◎宋澤萊
0、摘要
楊廷理是清朝前期的遊宦,他堅持朝廷應該在噶瑪蘭設立行政區,是清朝能將宜蘭納入版圖的最重要人物。
□
在台灣的開發史中,楊廷理當然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在朝廷的眼光中,他卻是一再犯案的贓官,只是這些所謂的貪污案件到最後都沒有能打倒他,實在是一個傳奇人物。
□
他的在台灣的旅程,特別是人生最後的七年,事實上就是一個標準的「英雄的旅程」:「出發、抵達」→「奮鬥」→「勝利」→「返鄉」,每個過程都很精彩。尤其是描寫他自己旅程的《東游草》將這個旅程的所思、所見、所感寫活了。由於「英雄的旅程」,是清朝前期許多文學所共同的書寫現象﹝比如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也算英雄的旅程的記述﹞,因此,本文以楊廷理的《東游草》為代表,詳細分析這種書寫,做為這種文學的範本,以供有興趣的讀者做參考。本文也提出,「英雄的旅程」這種書寫,與清…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3 二月 8 9:21pm添加 — 無評論
【 轉貼】鄭清鴻評方耀乾、林央敏、施俊州
2012年:台語文學的新紀元
陳芳明自1999年起陸續發表於《聯合文學》的台灣文學史論,而終於2011年以《台灣新文學史》的姿態問世,堪為台灣文學的一大盛事。但是無可否認,縱然視野如何宏觀,文學史的書寫終究難免因為史家的史觀、遴選作家與文本的標準而有所疏遺。然而正因為侷限,正因為在語言與歷史的斷裂當中,有許多事物如此容易被忽視、遺忘,所以每一聲被遺忘的呼喊自混沌的夾縫中傾流而出時,更值得我們珍視、聆聽。
…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3 一月 16 7:22pm添加 — 無評論
由宋澤萊於2013 一月 15 9:00pm添加 — 無評論
【轉貼】當代法國哲學關於人性的四次論戰
◎高宣揚著
◎宋澤萊轉貼
“人”(l'homme)的概念是整個西方社會文化及製度體系的基礎和出發點。從古希臘到現代西方社會,從來都是以建構一個符合該社會及時代要求的“人”的概念為中心,同時建構其社會文化系統,以使各個時代的社會及文化都能夠和諧地圍繞著生活於其中的人而運作。與此同時,歷代思想家們也要求各個時代的人們都能夠按照該時代社會文化製度的正當化標準而生活。整個西方傳統人性論的背後,始終隱含著傳統形而上學關於“本質”、“總體性”和“主客體同一性”的基本原則;正是在這些傳統“人性論”的基礎上,歷代統治者才有可能建構起穩定的社會文化製度及一系列規範。在關於“人”的歷史性概念及其理論體系失去其正當性的條件下,會出現整個社會文化製度的動亂,甚至導致危機和滅亡。同樣,各個時代的反抗力量,首先也把各個時代的官方“人性論”列為主要思想攻擊目標,以便在摧毀佔統治地位的“人性論”的前提下,實現對整個社會文化製度的改造和顛覆。①因此,五十多年來,法國哲學界圍繞…
繼續◎宋澤萊
布羅克曼非常不滿老舊的人文主義,認為以往的人文主義學者不懂科學,所談的理論不符實際,遠離真實。他建構網路和出版的平台,廣泛邀請各門各業有成就的科學家來談文化,造成了一種風潮,和以往的人文主義有天壤之別,布羅克曼的影響力日漸深遠。
簡介如下:
一位對當代科學思潮相當熟悉並且熱中於討論及推廣的文化推動者,已經出版超過二十餘種書,包括《新人文主義:從科學的角度觀看》﹝The…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2 十二月 10 8:53pm添加 — 無評論
朝向21世紀的哲學家﹝二﹞:米歇‧昂利
小前言:
世局變動叫人目不暇及,世界的思想亦變動迅速,一夕之間,最熱門的思想已成黃花。後現代主義曾經叱詫風雲,捲起千堆雪。但是看起來它已經凋落了,正由急速竄起的「新人文主義」取代它。21世紀的許多思想家,都具備了「新人文主義」的特色。
◎宋澤萊
米歇· 昂利(Michel Henry)①是當代法國哲學界中創造性地繼承笛卡爾以來的法國現象學傳統,並進一步發展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取得重要成果的思想家。②他認為,為了嚴格遵守…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2 十一月 27 4:49pm添加 — 無評論
朝向21世紀的哲學家﹝一﹞:馬里墉
小前言:
世局變動叫人目不暇及,世界的思想亦變動迅速,一夕之間,最熱門的思想已成黃花。後現代主義曾經叱詫風雲,捲起千堆雪。但是看起來它已經凋落了,正由急速竄起的「新人文主義」取代它。21世紀的許多思想家,都具備了「新人文主義」的特色。
◎宋澤萊
【轉貼】高宣揚:莊•呂克•馬里墉的捐贈現象學
在某種意義上說,莊•呂克•馬里墉也和德里達一樣,試圖重建或充實胡塞爾的基於「源初的贈予意義的直觀」(l ' intuition donatrice originaire) 的現象學,但莊•呂克•馬里墉是從更高的超越視野,或者,更確切地說,不只是從被觀看的事物之間及其與觀看者的一般間距 ( é cart) 中,而是從某一個最高的存在與世界一切事物的可能間距 ( é cart possible) 中,從高於人和高於一切事物的「神」的角度,顯現源生現象的「捐贈」(la…
繼續由宋澤萊於2012 十一月 23 7:43pm添加 — 無評論